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测绘学   137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515篇
海洋学   13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41.
论徐连经济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徐连经济带在全省,淮海经济区中经济地位的分析,与省内宁镇扬,苏锡常两区的比较,找出本带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快其经济发展所拥有的优势区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重要意义,并就点轴开理论本带建设布局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42.
铀钍分析方法某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珠琴  张延安 《岩矿测试》1992,11(1):186-190
  相似文献   
243.
244.
我国杭州地区秋和稻田的甲烷排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87年秋季在杭州郊区采用一套全自动的观测系统,对稻田的甲烷排放进行了观测。在整个晚稻灌溉期内,稻田是大气甲烷的一个源地,其甲烷释放率最高可达240mg/m~2·h。甲烷释放率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变化,在水稻成熟期之前,甲烷释放率一般在40-60mg·CH_4/m~2·h的水平上波动,在成熟期间则降为10mg·CH_4/m~2·h的水平。除移栽期外的整个水稻生长期间的甲烷平均释放率为39mg/m~2·h。甲烷释放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在午夜至凌晨3—4点达最大值,白天较低,变化也较小。这可能与水稻植物体由于其生理上的日变化引起的甲烷气体传输能力的日变化有关。实验没有观测到不同施肥(K_2SO_4和菜饼)对甲烷释放率的明显影响。阴雨天的降温一般在2—3天后引起甲烷释放率的迅速下降,这可能是因土壤中发酵细菌如产甲烷菌数量的减少造成的。尽管甲烷释放率和土壤温度在整个生长期间基本上是逐步下降的,但两者之间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性。土壤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只有一小部分释放到大气中,从土壤中冒出来的气泡往往可引起释放率的急剧上升。1985年全球稻田的甲烷释放量估计为134±3lTg(1Tg=10~(12)g),其中12±26Tg和30±6Tg分别来自亚太地区和中国稻田。  相似文献   
245.
246.
本文报道了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率下天然淡水冰单轴压缩强度的实验结果。指出S—l型柱状晶粒冰的压缩强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极限压缩强度在应变率为10~(-4)S(-1)时有一个最大值。本实验的应变率范围是10~(-5)—10~0s~(-1)。10~(-1)—10~0s~(-1)的应变率范围是在冲击速度lm/s左右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这个速度接近于浮冰与海上结构物相撞的情况。以本实验为基础,有希望发展对海冰的实验技术。  相似文献   
247.
248.
贵州太康运动的地层学效应:兼论“黔中古陆”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太康运动是发生在中奥陶世末期的一次全球规模的地壳运动,相应地在贵州又称为都匀运动。由此而形成的贵州南部的早、中奥陶世及志留纪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以及不整合面上、下的古地质特征是太康运动在贵州的主要地层学效应。 太康运动使中奥陶世以前的北东—南西向的古地理构局转变为南北向的格局。由于太康运动形成的地壳抬升,使榕江—天柱一带隆起成江南古陆,黔中地区的修文—瓮安一带隆起形成黔中古陆。 本文以太康运动的地层学效应为基础,着重讨论了黔中古陆的形成。  相似文献   
249.
250.
CO2全球循环及其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地冰盖气泡研究表明,工业革命前大气圈天然CO2浓度约为280×10-6,天然CO2浓度变化反映了冰期-间冰期循环这一长期气候变化固有特征。工业革命后,大量人为CO2进人大气圈,人为CO2收支明显不平衡,一个大于2.6GTC/a的未知陆地生态汇很可能存在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土壤、岩溶作用、河流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干旱-半干旱环境等系统以及海洋内部CO2循环的同位素示踪研究,可为人为CO2未知汇即“MissingSink”的探求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