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大气科学   124篇
海洋学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中尺度业务模式系统侧边界嵌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预报准确率,在对多种嵌套方案试验对比的基础上,选用了一种计算效果较好,方法也不甚复杂的Davies物理量松弛方案,对中尺度业务模式系统进行了预报试验。其网格边界值采用T42L9谱模式的预报值。嵌套模式与原模式用同一个例进行了预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嵌套方案考虑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在边界附近对中尺度系统的强迫作用,提高了有限区域模式的实际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2.
本文分析了1998年9月16日川西地区有代表性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动力机制:暴雨落区出现在对流层低层涡度、散度等物理量最大值中心的下风方;对流层中低层流场的演变和大气的斜压对称不稳定使得对流旺盛发展,无辐散层高度升高,从而有利于这次暴雨的形成。NCAR/PSU非静力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本次天气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数值敏感性试验揭示出在有冷空气影响的条件下青藏高原地形有减少盆地西北部降雨量的作用,而对盆地西南部雨量有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四维变分同化中坐标轮转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下降算法的尺度化问题,试验发现尺度因子的选取对目标函数的收敛非常重要,而现有的计算尺度因子的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因此提出将坐标轮转法应用于尺度化过程.对比试验表明了该方法有效,试验还发现将坐标轮转法和尺度化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高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74.
对于水平网格距小于10 km的高分辨率非静力平衡的显式云分辨模式,云微物理量的初始化以及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协调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一直是云分析领域的一个难题。考虑在云雨处于定常状态的前提下,根据暖云过程,可得到云中水成物之间相互转化以及与垂直速度的约束关系,而雨水含量跟雷达反射率因子(Z)有关。因此,采用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2003年7月5日02时(北京时)的观测资料,针对雷达探测的特点对雷达原始数据进行了坐标转换,并进行了插值处理和简单的质量控制,然后依据Z-qr关系和定常暖云方案,反演了雨水混合比(qr)、云水混合比(qc)、水汽混合比(qv)和垂直速度(w)。结果表明,由此得到的雷达回波主要特征及量值分布与雷达站的CAPPI图像基本一致;水汽、云水、雨水和垂直速度量值大小的分布与雷达回波强度的分布也是吻合的,体现出了云中水成物和垂直速度的三维分布结构;各物理量的量值也符合梅雨锋暴雨的特点,梅雨锋积层混合云系中层状云和对流云的差别十分明显。在较强的回波区,雨水在6 km以下含量较大,最大值位于4 km左右,可超过3.0 g/kg;上升速度在5 km左右最大,最大值超过5 m/s;云水含量大值区位于5 km以上,在7 km高度上达到最大,超过3.0 g/kg;雨滴末速度虽然上下比较一致,一般几米每秒,但在5 km左右为大值区。  相似文献   
75.
非纬向基流中爆发性气旋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以 M M 4 为基础的自适应网格模式,对 1981 年月12 月 20 日 20 时—21 日 20 时一次太平洋西部气旋强烈爆发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1)气旋强烈爆发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是非地转调整的结果;(2)气旋爆发过程中基流由西南风转为准西风;(3)基流的反气旋性弯曲和非热成风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与气旋的强烈爆发有明显的联系。关键词:自适应网格,爆发性气旋,非地转调整,高空急流。  相似文献   
76.
下垫面强迫对京津冀大暴雨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MM4对1992年7月23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通过使用Mass模式所进行的几组试验以及用MM4所做的敏感性试验,说明了在该次大暴雨过程中下垫面的动力及热力强迫作用。指出:下垫面强迫所导致的辐合上升运动是这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77.
陕西冬季一次大雾天气生消机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杨  沈桐立  邓小丽  胡琳 《高原气象》2010,29(2):437-446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05年12月30~31日发生在陕西的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大雾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雾的生消机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雾的水平分布特征、强度和生消过程,反映出实际雾的生消变化规律。适当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能较明显地改进模拟效果。这次大雾为平流辐射雾,长波辐射冷却是大雾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逆温层的发展、维持和近地面层较高的相对湿度对雾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地面层有弱的水汽辐合是大雾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雾形成和发展阶段,900 hPa以下的辐合上升运动和900 hPa以上的辐散下沉运动有利于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有利于低层水汽的积累。随着高空转为辐合上升运动,900 hPa以下为辐散下沉运动,接着日出后,太阳短波辐射增温等的共同作用,使逆温减弱直至被破坏。中高云的存在影响了近地面层逆温的形成和加强,推迟了雾的形成和消散。暖平流的输入有利于逆温层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7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6月14—15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暴雨过程进行云迹风资料的同化模拟。诊断分析表明: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高低空急流的适宜配置所产生的动力场的耦合作用,为此次大范围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充足稳定的水汽主要源自印度洋。对同化效果进行检验说明:两个时次的云迹风资料同化模拟与一个时次的云迹风资料同化模拟相比,前者更进一步地改善风场、温度场和高度场,使得物理量场和降水场的预报更加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79.
城市化对广西夏季海陆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2003—2006年观测资料分析了广西区夏季海陆风地面特征,并运用WRF模式模拟了2006年8月1—2日海陆风的结构,结果表明:使用修正后的城市下垫面试验模拟的海陆风强度和分布更接近实测,白天沿海城区为海风辐合带,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夜间北部湾海面为陆风的汇合区,易产生对流云团。城市化试验结果表明热岛效应加强了海风的发展,但削弱了陆风;同时热岛效应减缓了夜间城市上空大气的辐射冷却,使下沉运动相应减弱,从而抑制了逆温稳定发展的主要控制因子,逆温强度大幅度降低,但对逆温层高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0.
The 2003–2006 observations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land-sea breezes along the coastland of Guangxi and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model was applied to simulate the breeze structure on August 1–2,2006.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breezes reproduced from improved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 were close to observations.In the daytime the coastwise urban band was a convergent belt of sea breeze,corresponding to the centers of torrential rains;in the nighttime hours the surface of the Gulf of Tonkin (the Vietnamese name) or the Northern Bay (the Chinese name) acted as a convergent zone of land breezes,likely to produce convective cloud cluster;2) the experiment on urbanization showed the heat island effect enhancing (weakening) the sea (land) breeze development.Furthermore,the heat island effect mitigated the atmospheric cooling via radiation over the cities in the night,weakening sinking motion correspondingly,thereby suppressing the dominant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emperature inversion.As a result,the inversion vigor was reduced greatly,but nevertheless no strong effect of the decreased subsidence was found upon the inversion h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