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337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根据藏北色林错-雅安多51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特征所识别的来自于莫霍反射及壳内反射震相,通过正演拟合解释了该纵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Poisson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与班公湖-怒江两条缝合带之间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剧烈,岩石圈结构在剖面中部厚度最深,达到80余公里;莫霍面东西向变化呈现“下凹”特征,自莫霍面“下凹”处沿剖面东西方向呈阶梯状抬升,且西向抬升速度较东向大;地壳内纵横波速度纵向(深度域)与横向(东西方向)均存在非均一性现象,且上地壳内27~34km深度处存在厚度约5~7km的低速层.上地壳内,剖面中段介质的Poisson比较剖面东段与剖面西段的低;下地壳内,剖面东段的Poisson比较剖面西段的Poisson比低.上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不同于下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剖面东段下地壳内物质较剖面西段的刚度小,并蕴含着藏北地区下地壳物质伴随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而东向流动.藏北地区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趋势与莫霍面“下凹”特征可能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482.
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地球物理标志研究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结构和复杂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提出依据地震活动与波场标志、岩石层结构与速度场标志、古地磁标志、位场标志、温度场标志、地质与构造标志作为进行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原则.据此,由北向南将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带划分为7个地体,即柴达木地体、昆仑地体、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羌塘地体、拉萨-冈底斯地体、喜马拉雅地体和恒河平原地体,它们的分布格局与特征对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板块运动及动力机制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3.
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七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2月19-2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成阿密市举行。本文作者之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根据会上学术交流的情况,从7个方面介绍前国际上地地震各赂异性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相似文献   
484.
地球深部研究的复杂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动力过程研究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前沿与生长点之一。在地质演化进程中,由于不同源的作用使得地球本体错综复杂。大尺度以及中小尺度上,地球内部结构的形态,性质,类型变化很大,地下介质物理与化学属性的不均一性,非线性以及各向异性广泛存在,诸如此类,使得地球深部研究呈为一庞大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485.
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下)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接本刊2卷2期133页)4青藏高原隆升与地壳短缩的物理-力学机制讨论青藏高原平均高度为4500m,面积达30...  相似文献   
486.
本文综合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格局、地壳与地幔结构、地球物理特征,对青藏高原 整体隆升的物理-力学机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隆升、地壳短缩和增厚的动力学模式,论文对以下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了讨论,第一,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薄的岩石圈结构、不同产状深大断理解以及推覆、切割和碰撞造山带的基本模式,第二,地震活动、断层面解在力场;第三,板块运移与地体拼贴和大陆增生,第四,青藏高原隆升的物理-力学机制分析;第五  相似文献   
487.
鱼类含脂量作为一项生态一生理指标,近廿年来在渔业生物学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其意义也越来越明显了。但是,由于常用的分析粗脂肪的方法一索氏法,花费人力物力较大,进行一次分析需要2-3天的时间,而渔业生物学调查却往往需要分析大量的样品,甚至一次取样数百个,有时还要远离实验室到野外去收集样品。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体会到,由于方法的限制大大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另外,一次取样很多不可能马上分析完,其中还存在着样品如何处理和保藏的问題。因此,具有一定准确度而又迅速简便的含脂肪量样品的处理、保藏和分析的方法,这不仅是从事测定脂肪含量工作人员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渔业生物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过去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很多有价值的工作,然而我们没有见到从样品处理、保藏到分析的一整套方法。有些工作目前仅限于方法上的探讨,在实际应用上尚有一定的问题:如毛细管法、皂化法、比重法等,虽然能快速测定,但准确度差;有些方法虽具有一定的准确度,但需另行配备一套设备,操作也不简便,如二氯甲烷提取法,脱脂残余物法等。最近见到有用红外线天秤测定含脂量的报道,由于文献收到较晚本报告中没有涉及。在样品保藏方面方法很多,有些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应用。但是,各种方法对于样品含脂量在保藏期间的变化与影响如何尚不清楚。因此,在1964年到1965年,我们主要从如何保藏样品和简化分析方法这两方面,按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精神、和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教导,进行了一些比较实验,为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操作方法和节省人力物力提供依据。以便在渔业资源调查中加以应用。 山东海洋学院孙守田同志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鱼类生态组的许多同志都曾帮助过工作,张孝威、徐恭昭等同志对这项工作提出过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488.
地震观测仪器的MiniSEED数据格式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地震观测台网的数字化、标准化和数据网络资源共享的要求,研究实现了在地震观测仪器的Linux系统中直接生成MinisEED数据格式,使数据的记录、网络化传输和接收处理更为快捷、准确,适用于地震观测仪器的实时数据交换与存储.  相似文献   
489.
基于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的 潮白河流域地下水水循环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为了研究变化环境下潮白河流域地下水水循环规律,通过现场调查,结合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应用,对潮白河流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采样,测定其氢、氧环境同位素及水化学成分,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判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及各含水层的相互联系。降水和地下水中的环境同位素δD和δ18O组成分析表明,降水是山前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山区浅层地下水受蒸发影响非常强烈。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地下水水质以 Ca2+和 HCO-3为主,属Ca2+-Mg2+-HCO-3型地下水。山前地下水类型为Ca2+-Mg2+-HCO-3、 Na+-K+-HCO-3、Mg2+-Ca2+-HCO-3和 Ca2+-Mg2+-Cl--SO2-4。平原区地下水为Mg2+, Na+和HCO-3。滨海冲积海积平原为Ca2+-Mg2+-HCO-3型和Ca2+-Mg2+-Cl--SO2-4型地下水。水化学分析证实了越流补给的存在。Ca2+ 和 HCO-3离子均呈山区高、山前和平原低、而滨海增高的趋势。沿潮白河流向地下水类型变化为:Ca2+-Mg2+-HCO-3 Na+=K+-HCO-3 Ca2+-Mg2+-HCO-3。  相似文献   
490.
三维地质建模中虚拟钻孔的引入及其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地质建模中由于地质数据缺乏导致模型难以控制三维形体边界特征,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实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引入了虚拟钻孔,用于增加数据点密度,有效控制三维形体边界.以地层受断层破坏为例,分别就地层与断层4种典型空间分布组合特征下虚拟钻孔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由于虚拟钻孔具有普通钻孔的性质,在数据存储方式、数据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加快三维地质建模,提高建模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