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质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1.
LAPS分析系统包含两种资料融合方法,一种是基于修正的Barnes插值方法(LAPS方法),另一种是基于连续变分的融合方法(STMAS方法)。本文以2012年11号台风"海葵"为例,对LAPS分析系统中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分析方法均能较好分析出台风的环流结构和中心;其中,LAPS方法分析的台风强度略偏弱,但包含小尺度系统较多;相比较而言,STMAS方法分析的台风强度偏强,分析场更加连续、平滑。(2)对高度场、湿度场以及中低层风场和温度场,STMAS方法分析场更加接近探空观测。(3)以LAPS方法分析场为初始场,预报的台风路径误差较STMAS方法大,但对100 mm以上的强降水中心的预报TS评分较高,0—6 h降水预报TS评分也明显高于STMAS方法;而以STMAS方法分析场为初始场,预报的台风强度强于实况,但对大于25 mm和50 mm的雨区预报优于LAPS方法,12—24 h降水预报TS评分也较优。(4)在该台风个例中,对两种方法的降水预报进行平均,所得到的降水预报场具有相对较高的TS评分。  相似文献   
12.
王东勇  张娇  朱红芳  郑媛媛 《气象》2008,34(8):63-69
利用NCEP 1998-2007年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2005年和2003年3个淮河大洪水年7月上旬逐日各层的位势高度、温度、水汽和风场等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洪水年和近10年平均场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水汽输送特征等存在显著差异.东亚夏季风异常是这3年淮河流域洪涝出现的主要原因.同时,这3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较历史同期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华北南部到黄淮距平风场上有较常年明显的偏北气流,副热带高压西北侧850hPa低空急流较常年平均偏强6m·s-1以上,南北两支气流交汇区正好位于淮河流域;在200hPa上淮河流域处于异常的高空急流入口南侧或受较常年偏强的反气旋环流控制之下;从整层水汽通量距平分析,南海是这3个淮河洪涝年的主要水汽源地.  相似文献   
13.
模式再分析与实际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2007年11月—2008年11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中心(NCAR)的全球再分析资料与阜阳和安庆探空站的高空资料,对NCEP资料进行垂直的拉格朗日插值和水平的双线性插值后,对比分析了模式再分析与探空资料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探空资料和NCEP资料中温度、相对湿度、u风和v风4种气象要素的绝对差值随地点、高度和季节变化较小,0.5~8 km基本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相差0.5~1.0℃,相对湿度相差5%~15%,u风和v风分别相差1~3 m/s和1~4 m/s。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地面(0.5 km以下)二者差异相对较大。对比结果验证了利用模式探空资料来分析无实际探空资料地区上空气象参量变化特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安徽省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1969年与2008年冬季两次超过半月的持续性雨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强降水过程之前都有一次阻塞高压较明显增强过程,而强雨雪过程则始于阻塞形势减弱期,当乌拉尔山阻高指数锐减到谷值前后的1~2天,同时伴有偏强的西南气流,会有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水增强的过程。500hPa环流形势2008年为经向型,冷暖空气均较强,持续性雨雪期间有4次强雨雪天气过程;而1969年环流较为平直,雨雪天气持续较长,但基本无强雨雪过程。通过准双周振荡分析发现1969年持续性雨雪期间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2008年水汽则同时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5.
杨金锡  陈晓红  王东勇 《气象》1993,19(1):39-42
利用卫星云图、T_(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地面自记等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发生于1991年7月6—7日的黄山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的成因,揭示出这场特大暴雨是由6次中尺度“云核”沿同一路径经过黄山而引发。T_(BB)分析清楚看到,冷锋与地形共同作用容易发生重力波;中尺度“云核”的合并易导致强云团发展,从而促使降水量增大;还可看出几次雨锋的出现与重力波的发生和“云核”合并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尺度数值模式在IBMP690上的并行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初,安徽省气象局在IBMP690上分别实现了MM5、WRF、GRAPES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并行计算,并分别对他们的加速比和并行效率做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分别采用8、16、24个处理机时,三种模式均可在1个h内完成36~72 h的预报,并行效率约为65%,即能够满足业务需要,又较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系统资源;当增加处理机数时,GRAPES的计算时间缩短最显著,平均并行效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7.
本次研究通过对乌尔禾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和乌尔禾组3套烃源岩的萜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和C30~C32羊毛甾烷系列等生物标志物的对比分析,发现上述3套烃源岩的萜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分布特征相似,常规的分子地球化学指标难以满足精细油源对比需要.但C30~C32羊毛甾烷系列化合物在风城组烃源岩中分布完整,而在佳木河组和乌尔禾组烃源岩中则基本不含有此类化合物,展示出其在该地区精细油源对比的潜力.此外,生物降解原油中的C30~C32羊毛甾烷系列分布完整,表明此类化合物在油气运移和成藏中具有较高稳定性.风城组烃源岩生物来源以褐藻、蓝绿藻等菌藻类水生生物为主,以富含C29规则甾烷和C30~C32羊毛甾烷系列为特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30~C32羊毛甾烷浓度与姥植比成负相关,与伽马蜡烷指数和C35升藿烷指数成正相关,表明C30~C32羊毛甾烷系列可能形成于高盐度、强还原和水体明显分层的沉积环境,进而说明风城组烃源岩沉积时湖泊水体含盐度很高,从分子标志物角度证明风城组为一套碱湖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18.
19.
2003年与2005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3年与2005年夏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与2005年强降水过程无论是降水分布还是环流形势都十分相似:(1)强降水中心都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2003年与2005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均偏晚;(3)110~125 °E之间的西南风气流前沿均位于32.5 °N附近(4)在500 hPa高度场上,两个年份强降水过程中,副高脊线、588线北界和584线北界位置基本一致,并且在库页岛附近有阻高存在,日本岛附近均有一较强的低槽维持;(5)120 °E副高脊线与105 °E附近越赤道气流均存在着30 d左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越赤道气流的变化要超前于副高脊线的变化.(6)冷空气活动对副高脊线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7)高低空耦合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淮河流域4省20:00-次日20:00逐日降水量资料,界定了1961-2006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利用NCEP资料,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对强降水过程和前期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到强降水过程中乌拉尔山附近阻高减弱,贝加尔湖以北到鄂霍次克海附近的阻高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500hPa上表现为西伸北抬,但在850hPa上西伸明显,基本无北抬;南亚高压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淮河流域以北地区200hPa高度明显增大,在中国东部到日本上空200hPa急流中心也有明显变化。850hPa西南急流的建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有关,同时乌拉尔山附近高压减弱,冷空气南下,东西气压梯度增大也有利于西南急流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