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Evaluating the projection capability of climate models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climate model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studies. The projection capability of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BCC) Climate System Model BCC CSM1.0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We focus on evaluating the projected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under three emission scenarios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 (SRES) B1, A1B, and A2) of the BCC CSM1.0 model, along with comparisons with 22 CMIP3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3) climate models. Air temperature averaged both globally and within China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the 21st century, while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intermittently under each of the three emission scenarios, with some specific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nges in globally-averaged and China-averaged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imulated by the BCC CSM1.0 model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CMIP3 model results. On average, the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are more pronounced over China than over the globe, which is also in agreement with the CMIP3 models. The projection capability of the BCC CSM1.0 model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other climate system models.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t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s stronger over China than in the global mean, which implies that China may b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22.
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对季节内振荡的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董敏  吴统文  王在志  张芳 《气象学报》2009,67(6):912-922
对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进行了检验.北京气候中心新一代气候模式(BCC AGCM2.0.1)是在原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参考NCAR CAM3改进形成的.新模式中引进了一个新的参考大气和参考面气压.因此原模式的预报量中的气温(T)和地面气压(p_s)则变为它们对参考大气气温的偏差和对参考面气压的偏差.模式还加入了新的Zhang-Mcfarlane对流参数化方案,并对其参数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此外还对模式边界层处理、雪盖计算等进行了改进.上述模式在实测的月海温作为下边界条件的情况下运行52年(1949年9月-2001年10月).然后对运行结果中的季节内振荡的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NCAR CAM3模式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很差,主要表现在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强度很弱;东移波与西移波的强度很接近,而实际观测中是东移波的能量要远大于西移波;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很远.北京气候中心大气模式(BCC AGCM2.0.1)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很明显,强度接近于观测结果;模拟东移波的能量要大于西移波,这与观测较为一致;季节内振荡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与观测相差不大.总的来看,BCC AGCM2.0.1模式在模拟热带季节内振荡方面比CAM3模式有明显的改进.  相似文献   
23.
2009年3月19~20日,由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一数学模型和计算模拟中心C-MMACS (CSIR Centre for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Computer Simulation)和印度科技大学大气科学中心 CAS liT-Delhi(Center for Atmospheric Science,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 联合举办,印度科技部协办的中一印“亚洲季风模式平台合作研讨会”( The Indo-Chinese Workshop on Monsoon Asia Modeling Platform) 在印度新德里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24.
青藏高原化雪迟早的辐射效应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大气物理所九层菱形截断15波大气环流谱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研究青藏高原化雪迟早之辐射效应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共进行了正常态(CON),化雪迟(MSN),化雪早(LSN)三个试验。高原第i月积雪状况在CON中取i月气候平均值,在MSN中取(i—1)月的气候平均状况,在LSN中则取(i+l)月的气候状况。每个试验都从1月1日气候平均状况出发,积分至10月。通过比较各试验结果分析化雪迟早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高原化雪的迟早改变了进入地表的辐射通量,从而改变了地表对大气的加热,由此影响东亚地区的季节变化。化雪迟则高原上春季进入地表的辐射通量减少,导致地表的潜热通量和向外长波辐射减弱。尤其是感热通量的减弱更为严重。一般情况下,高原在冬季为大气的感热汇,3月下旬变为大气的感热源。多雪时,这一变化推迟了近1个月。与之相应,200hPa高原上空的南亚高压建立迟,印度西南季风爆发也迟。造成夏季风降水在印度偏少,在中印度半岛和广东沿海偏多。  相似文献   
25.
主要介绍了广州区域气象中心新建立的区域增强数值预报系统的资料处理方案。该分析方案的实施包含三个步骤,第一步以T63模式的分析(或预报)作为初估场,进行多变量的最优统计插值(OI),将不同类型的观测资料插值到模式网格点上,同时分析增量满足一些简单的动力约束关系;第二步是对分析要素作单变量的逐步订证;第三步则是对分析场进一步做变分调整。通过这三个步骤,不仅可以使最终的分析场保留大尺度气象特征,而且可以  相似文献   
26.
1引言本世纪90年代,气象业务经历了并正发生着许多革命性的变化。资料方面,建立了几年前难以想象的观测系统,和相应的资料分析预报系统。它们将资料综合处理成常用的气象要素场,供预报人员使用,在局地天气的监测和预报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模式方面,设计了适合于地方台站、包含完整物理过程并完全与中心数值产品相谈套的数值预报模式。有了这些条件,就可以提供数值产品,为在时空上对气象条件要求高的航空、救灾、交通、军事等活动提供帮助,还可为与天气关系密切的公众娱乐活动提供服务。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要利用价场且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27.
GOALS/LASG模式对气候平均态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最近发展了全球海洋 大气 陆面耦合气候模式系统 (GOALS)的新版本 ,实现了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 (R42L9)与海洋环流模式 (T63L3 0 )在 40°S~ 40°N之间的开洋面上海 气通量交换的完全耦合。该模式系统已积分了 40a ,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气候漂移。文中通过对所模拟的后 3 0a平均的热带、副热带地区海温、海表风应力、洋面净通量和降水等的气候平均态与多种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GOALS模式基本上模拟再现了当今气候的一些主要特征 ,对热带气候平均态已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但也注意到 ,与观测相比 ,区域性差异是明显存在的 ,比如沿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和靠近南美沿岸的东太平洋海域以及印度洋海表温度明显偏高约 2℃ ,所模拟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冷舌西伸明显 ,造成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明显偏冷等偏差。这些模拟误差 ,与模式中海表风应力和洋面所得到或释放的净热通量有密切的关系。SST的模拟误差反过来也影响到对降水的模拟  相似文献   
28.
大气环流模式(SAMIL)海气耦合前后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在志  宇如聪  包庆 《大气科学》2007,31(2):202-213
基于耦合器框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流谱模式 (SAMIL)最近成功地实现了与海洋、海冰等气候分量模式的耦合,形成了“非通量调整”的海-陆-气-冰直接耦合的气候模式系统(FGOALS-s)。在耦合系统中,由于海温、海冰等的分布由预报模式驱动,大气与海洋、海冰之间引入了相互作用过程,这样大气环流的模拟特征与耦合前会有不同。为分析耦合系统的性能,作者对耦合前后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重点是大气模拟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耦合前、后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相似,都能成功地模拟出主要的环流系统分布及季节变化,但是由于海温和海冰的模拟存在系统性的偏差,使得耦合后的大气环流受到明显影响。例如耦合后热带海温偏冷,南大洋、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等中纬度地区的海温偏高,导致海温等值线向高纬海域的伸展较弱,海温经向梯度减小。耦合后海冰在北极区域范围偏大,在南极周边地区则偏小。海温、海冰分布模拟的偏差影响到中、高纬低层大气的温度。热带海温偏低,使得赤道地区降水偏弱,凝结潜热减少,热带对流层中高层温度比耦合前要低,大气温度的经向梯度减小。经向温度梯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对平均经圈环流及西风急流强度的模拟。尽管耦合系统中海温、海冰的模拟存在偏差,但在亚洲季风区,耦合后季风环流及降水等的分布都比耦合前单独大气模式的结果合理,表明通过海[CD*2]气相互作用可减少耦合前季风区的模拟误差,改善季风模拟效果。比较发现,海温、海冰模拟的偏差,除与海洋模式中经向热输送偏弱、海冰模式中海冰处理等有关外,也与大气模式中总云量模拟偏低有关。大气模式本身的误差,特别是云、辐射过程带来的误差,对耦合结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完全耦合后,这些误差通过与海洋、海冰的反馈作用而放大。因此,对于FGOALS-s而言,要提高耦合系统的整体性能,除改进各气候分量模式的模拟性能外,需要重点改进大气模式中的云、辐射过程。  相似文献   
29.
大气环流数值模式的一种并行化方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鹏飞  王在志 《大气科学》2006,30(3):519-525
从一般计算机并行计算理论出发,结合大气科学模式的特点,总结出一套对数值模式适用的并行化编程方案,而且提出了并行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利用文中提到的方案,可以帮助刚开始接触并行计算的模式编程人员快速完成串行数值模式的并行编程.最后,以一个串行的大气环流模式SAMIL并行化编程作为实例,对其并行计算过程和并行计算效率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0.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e dependency of floating point computation in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on machine precision and step-size by applying a multiple-precision approach in the Lorenz nonlinear equations. The paper also demoastrates the procedures for obtaining a real numerical solution in the Lorenz system with long-time integration and a new multiple-precision-based approach used to identify the maximum effective computation time (MECT) and optimal step-size (OS).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introduce how to analyze round-off error in a long-time integration in some typical cases of nonlinear systems and present its approximate estimate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