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通过对广州南沙2016年颗粒物PM_(10)和PM_(2.5)的质量浓度、能见度和气象要素等资料的分析,发现细颗粒物PM_(2.5)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重要因素。PM_(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RH)增加,能见度下降,低能见度对应较高的相对湿度和较高PM_(2.5)质量浓度,高能见度的出现则对应较低的相对湿度和较低的PM_(2.5)质量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颗粒物质量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越来越小,此时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吸湿作用,吸湿作用最为明显的是雾和霾的混合区间80%≤RH≤90%。PM_(2.5)质量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随着RH的增加阈值减小,当相对湿度低于90%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值减小时,能见度随相对湿度的增加反而降低,尤其是60%RH≤90%的区间,能见度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52.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5年和中山站1989—2015年的天气现象记录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两站降水、降雨和降雪日数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长城站降水形态变化与当地气温和阿蒙森低压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长城站降水日数较多,年总降水日数为236~343 d,有增加的趋势,变化速率为4.51 d/10a;其中降雨日数为74~185 d,降雪日数为157~282 d,增加的速率分别为2.68 d/10a和1.25 d/10a。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较少,年总降水日数为104~173 d,有减小的趋势,变化速率为-1.30 d/10a,中山站全年气温几乎都在0℃以下,降雨稀少,降雪为主要的降水形态。长城站年平均气温和降雨日数与总降水日数的比值(雨日比)显著正相关,在增温速率较大的秋季(3—5月),雨日比也显著增加(4.36%/10a)。降水形态受气温的影响很大,随着气温升高,长城站年降水日数中降雨日数的比重增加。秋季阿蒙森低压经向中心的东移有利于暖湿气流吹向南极半岛,也促进了降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53.
青藏高原(无论南部、北部)雪冰电导率与雪冰体的酸碱度及雪冰内各类杂质成分的关系明显不同于极地冰盖(南极冰盖与格陵兰冰盖),青藏高原雪冰电导率依赖于地壳来源的碱性矿物盐类杂质(如Ca2+,Mg2+,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即H+)呈反相关;极地冰盖雪冰电导率依赖于海洋来源的酸根离子(如Cl-,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呈正相关。但在北极地区,雪冰电导率与各离子的关系存在复杂的地域分异,如在北极中心地区,极可能由于“北极霾”的干扰,打破了格陵兰冰盖内电导率与酸根离子间明确的函数关系。总之,雪冰电导率是寒区大气环境的替代性“指示器”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1996/1997年中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的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50m 雪芯样品主要阴、阳离子浓度、通量和积累率关系的研究,揭示以下规律:1)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大气中各主要离子浓度足够大,足以使本地区冰雪中主要离子浓度不随积累率的变化而变化,即离子浓度不受积累率的影响。2)各主要离子干、湿沉积所占比重的计算结果表明,本地区离子沉积方式以湿沉积为主。另外,nssSO2-4 的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爆发的中、短期气候效应在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55.
为了计算的省时性,IAP近岸海流数值模式采用了分解算法,即将控制方程分解为3个过程并用不同的时间步长进行积分。章在此基础上对分解后的控制方程作局地线性化,得到了适合不同过程的开边界条件,对于适应过程,控制方程变换为等价的表示沿不同方向传播波动的特征方程。传出计算区域的波动用特征方程来描述,而传入波动则由无反射边界条件来消除。对于演变过程,求出了解析形式的通解。在流出点上,边界条件可以借助解析解由  相似文献   
56.
筛选了北极地区巴伦支海-喀拉海(B-K海)周边陆地及岛屿上的冰芯和树轮资料,保留对该海域海冰范围(SIE)指代意义强的代用资料,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权重综合序列回归和普通多元回归)、主成分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重建了B-K海1289~1993年秋季SIE序列,并与近几十年观测结果进行检验和续接.通过模型的统计参数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对比,剔除偏差较大的普通多元回归法,对其余方法的结果用解释方差做权重合成,最终得到一条稳健性更高的序列.结果表明:13世纪末期到18世纪末期, B-K海秋季SIE处于高位振荡的状态,且整体有小幅上升趋势,反映了小冰期(LIA)气候背景下该海域SIE显著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从18世纪末期开始,该海域SIE开始减小,在19世纪中后期减小趋势非常显著,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40年代,该阶段是B-K海SIE的相对低值期. 20世纪40~70年代,该海域SIE有所回升,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又进入一个快速退缩期,并一直持续至今. 18世纪后期以来, B-K海SIE退缩程度无论在持续时间还是速率上,都是过去7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这很有可能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20世纪70年代之后是SIE退缩最显著的时期,其减小速率是之前平均的6.18倍, 20世纪70年代后北极SIE很可能是近千年来的最低值.  相似文献   
57.
本文综述了南极冰盖雪冰中SO24-的来源、SO24-浓度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特别对nssSO24-记录的火山活动事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反映了近年来南极雪冰中SO24-记录的最新研究进展.南极冰盖雪冰中SO24-来源的综述表明南极地区雪冰中的SO24-主要来源于海盐、海洋生物和火山喷发三种.很多研究表明,用南极冰芯中记录的nssS24-可以恢复火山活动的历史,虽然对同一次火山活动,在取自南极不同地区的冰芯中,其浓度和沉积通量大不一样,然而,各次火山活动引起的硫酸根离子的沉积通量相对于Tambora火山的沉积通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冰芯中却经常具有可比性,这使得利用冰芯中nssSO24-的沉积通量推算历史时期火山喷发的强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8.
本文综述了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的来源、SO2 -4 浓度记录的时空分布特征 ,特别对nss SO2 -4 记录的火山活动事件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反映了近年来南极雪冰中SO2 -4 记录的最新研究进展。南极冰盖雪冰中SO2 -4 来源的综述表明南极地区雪冰中的SO2 -4 主要来源于海盐、海洋生物和火山喷发三种。很多研究表明 ,用南极冰芯中记录的nssSO2 -4 可以恢复火山活动的历史 ,虽然对同一次火山活动 ,在取自南极不同地区的冰芯中 ,其浓度和沉积通量大不一样 ,然而 ,各次火山活动引起的硫酸根离子的沉积通量相对于Tambora火山的沉积通量的百分比在不同冰芯中却经常具有可比性 ,这使得利用冰芯中nssSO2 -4 的沉积通量推算历史时期火山喷发的强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9.
海洋磁测仪是用于各水域中探测磁场的一种高精度磁异常探测器.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磁测仪器整体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市场占有率较低.本文针对现存的问题和困难点,通过对传统海洋磁测仪的广泛调研和大量研究,从设计的视角研究了海洋磁测仪的发展与更新换代,借助工业设计的方法对传统托鱼从设计上进行创新和改进.整个设计过程主要有两大创新点:(1)托鱼造型语言的更新换代;(2)降低托鱼丢失率的防丢设计.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海洋磁测仪的设计及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0.
应用ATG-6118H痕量氢在线自动分析仪在水井类观测点观测过程中发现,外界观测环境的变化对于痕量氢浓度的观测存在一定干扰。文章依据宁河痕量氢观测井的观测环境及供电系统的改造过程,对2017年11月11日井房改造完成前后的痕量氢浓度数据进行分析论述,为该仪器的后续观测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