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1.
以W Arcview/GIS为工具 ,结合传统的火焰蔓延数学模型 ,发展了复杂系统条件下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的计算机仿真模型 ,并结合福州市主要建筑物结构类型的具体情况 ,提出了根据建筑物类型来区分不同可燃物类型的划分方案。结合火源、风向风力、可燃物分布等因素 ,该模型在地震时可用以判定某一时段内可能的延烧区域 ,估计地震次生火灾的灾害程度及其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2.
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最早的星载激光雷达空间技术实验LITE出发,回顾了已成功发射的多颗星载激光雷达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LITE、CALIPSO等星载激光雷达在大气遥感领域,特别是气候环境变化和数值预报模式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从全球气溶胶垂直结构及其辐射强迫、全球云垂直结构和特征、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和气溶胶数据在雾-霾和沙尘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明,并且深入分析了未来星载激光雷达在大气风场和大气成分探测方面所面临的需求和挑战。在大气风场探测需求方面,结合星载激光雷达探测优势从提高热带地区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非地转条件下中小尺度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和填补卫星高/低空急流监测技术空白等3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在大气成分探测需求方面,与传统被动探测仪器相比较,突出激光雷达在信噪比、CO2垂直结构和夜间探测上的明显优势。最后,指出全球风场和大气成分探测将成为未来星载激光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3.
FY-2E资料空间响应订正及对强对流监测改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空间响应匹配滤波 (spatial-response matched filter, SRMF) 方法,针对强对流低温研究目标,开展我国风云二号E星 (FY-2E) 红外亮温订正计算,并选取2013—2014年典型对流天气进行统计分析,从对流的空间分布、发展过程、云团结构等多角度进行方法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对于对流云团结构,SRMF方法可改进FY-2E卫星红外波段对对流云团识别的准确度,减小高温背景对低温对流云团的邻近像元效应,增加了FY-2E卫星对中尺度对流内部小尺度精细化结构的揭示能力;对于对流空间分布,SRMF方法降低了对流判识空间分布统计误差,减少极短时间、极小范围强对流天气的漏判;对于对流识别时间响应,SRMF方法能够正确且提前显现出云团由弱对流向强对流的发展潜势,提高FY-2E卫星探测仪器对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14.
研究了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对甲壳动物卤虫的干重及能值的影响.实验表明,经过18h的染毒实验,7 500尾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在水体中有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或过滤液(细胞密度均为200cells·ml-1)存在的情况下,其总干重及总能值的增加明显受到抑制.卤虫总干重,对照组增加0.010 4g,而滤液组和藻细胞组均增加了0.002 2g,仅为对照组的21.1%;卤虫总能值,对照组增加0.143 5kJ,而滤液组和藻细胞组则分别增加0.018 0kJ和0.056 8kJ,分别为对照组的39.5%和12.5%.经SAS软件分析,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对卤虫总干重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7 0),而对其总能值增加则无显著差异(p=0.1251);而塔玛亚历山大藻过滤液对卤虫的总干重、总能值的增加与对照组都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21 5和0.013 5).另外,无论是藻细胞或是过滤液对卤虫的比能值均无影响.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使卤虫总干重减少可影响其他相关海洋动物的食物供给,而对卤虫能值的影响则表明毒藻可改变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从而影响处于较高营养层的生物.研究还显示该藻的不利影响可出现在赤潮发生期及消退期,这为全面了解赤潮危害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5.
利用2000—2017年月平均的CERES云量、辐射资料和ERA再分析资料,对春季北极云量趋势变化特征和成因及其对北极放大反馈的贡献进行研究,发现春季北极地区总云量的趋势在东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呈跷跷板式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并与低云量的趋势变化有较为一致的空间分布,中高云则与低云大体上呈相反的变化特征。北欧海的低云量减少、中高云增加,主要是因为进入北欧海区的超强气旋增多带来丰富的水汽,对流增强,云底高度抬升,使得低云量减少而中高云量呈增加趋势。这种云量垂直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云辐射强迫作用分别体现了低云的正反馈和中高云的负反馈作用,增温和降温作用相互抵消,使北欧海增温不显著。东北极海区低云量显著增加而中高云变化不明显,可能由于海冰融化,海表面增温,海面蒸发加强,水汽增加,大气静力稳定度减弱,有利于低云的形成。这种低云量的显著增加使得云辐射强迫作用强化了海冰反照率正反馈机制,从而加强了东北极海区的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16.
陇县—宝鸡断裂带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属于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弧形断裂束的最南段。为对比分析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性强弱特征,利用断裂带逸出气CO2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反演。布设6条跨断层土壤气CO2测线,进行2期测量,共计获取150个土壤气CO2组分浓度,计算了气体的相对活动强度;收集了60件CO2气体样品,测试了其碳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岐山—马召断裂的气体活动强度(1.56~2.70)比固关—虢镇断裂的气体活动强度(1.73~1.75)大,且岐山—马召断裂上的CO2碳同位素组成比固关—虢镇断裂上的CO2更靠近深部物质端元。位于南段的岐山—马召断裂的地下构造连通性较好,断裂闭锁程度较低,而位于北段的固关—虢镇断裂气体活动性较弱,闭锁程度较高,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通过对规划市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可利用水资源情况,自备井分布及其水质状况分析,确定了研究区自备井停采方向及停采方案。  相似文献   
118.
总结了在岩浆-热液体系中:不同条件下,Mo在矿物、熔体、卤水溶液、蒸汽这些相之间的分配行为,以及影响因素;Mo主要以+6价迁移,无论是在热液还是硅酸盐岩浆中,钼酸根离子及其化合物都是其主要的迁移形式,而在高盐度热液中,Mo可大量的以MoO2Cl2-nn(1≤n≤2)的形式迁移;气相迁移对于Mo成矿十分重要,可在低lgfHCl(-1)和高lgfHCl(-1)的条件下分别以MoO3·n H2O(g)和MoO2Cl2(g)2种气态方式来迁移,这为斑岩型Mo矿中,钼矿化赋存部位分布在绢云母化带或钾化带的差异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盐度、温度和压力下降,pH值升高,fO2下降而fS2上升,都可以导致Mo迁移的络合物分解,与S结合形成Mo S2并沉淀下来,围岩蚀变、流体沸腾和混合作用,能高效地富集金属,是Mo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9.
应用从属函数法分析了1988年1月-2007年9月华清4^#泉的水氡资料,共提取出6次中期异常。其中前4次异常在异常结束后的8~24个月对应了发生在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北部的肘≥7.3级远场强震,第5次为无震异常,第6次异常正在持续发展。对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了讨论,给出了远场强震时间预测的指标,并依据第6次异常开始出现的时间,对未来远场强震发生的时间段进行了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0.
张昱  李春森  赵小茂  王新  李永强  李春玲 《地震》2008,28(3):103-109
甘肃及其附近地区已建成的数字化水位观测点共有12个, 其中模拟与数字化观测同时运行的只有甘肃平凉一个测点。 文中分析了数字化水位的年、 月、 日动态特征以及数字化资料的应用。 分析了主要影响数字化水位资料的干扰因素, 分析结果发现, 数字化水位观测中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水位动态中存在较大幅度的脉冲和突变。 根据以往的震例总结, 认为有可能识别出破年变为标志的中期前兆异常, 以阶变和脉冲为特征的短期异常很难识别。 潮汐理论用于模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 仍然可以在数字化观测资料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