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利用环境监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高低空环流形势数据和卫星遥感图像资料,对2004年4月19日造成乌鲁木齐地区强沙尘天气的天气背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在北疆沿天山88°E一带产生了严重风沙灾害。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从沙尘天气前的0.79mg/m3猛增到沙尘天气发生时的10.0mg/m3,API指数为500,属于重度污染。沙尘天气发生前后,乌鲁木齐市温度、气压、风速以及能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风速>17m/s的大风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乌鲁木齐以外的地区能见度甚至降到了强沙尘暴能见度级别;由卫星云图、高低空环流形势分析和物理量分析可以得出,造成2004年4月19日强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冷锋过境。锋前的抬升作用和高低空散度场的配置是沙尘天气的启发因素,而持续时间较强的锋后西北风是产生此次强沙尘天气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32.
使用3иФ-1200A型钻机组钻进了垂直井.不取心钻进矿体上复岩层(0—600米),矿体和下伏岩层取心钻进.为了研究某些地质单元(接触带、标示层),在钻进矿体上复岩层时,根据需要在间隔40—50米提取一次岩样.上复岩层的岩石是1)Ⅶ级石英斑岩的风化裂隙高岭上质凝灰  相似文献   
33.
利用简单的辐射仪可以发现放射性增高的区段或场所,这种辐射仪对γ和β射线剂量率的测程分别为0-1500微伦琴/小时和0-2000衰变/分·厘米~2。它的线路(图1)基本上引用了PΠ-1型工业普查辐射仪的线路。为了发现放射性射线,辐射仪中采用了CTC-6型计数管。在计数管未受照射时,电容C_1的充电过程停止,电阻R_1上没有电压降,因而闸流管MTX-90的阴极和控制电极间的电位差为零,闸流管截流。  相似文献   
34.
哈密地区风沙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哈密地区6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用地面资料多功能应用系统(SDMAS),对1961~2000年共40年哈密风沙天气的天气气候特征和沙尘暴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风沙天气中扬沙最多,占61.6%;沙尘暴次多,占22.1%;风沙大多发生在春季,其次是夏季,冬季最少;60~70年代是风沙高发时段,80~90年代(1983~2000年)风沙日数明显减少;风沙主要发生在15~21时,中午到午后最为集中;沙尘暴产生在6种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  相似文献   
35.
利用对冰川侧碛中的各化石土壤层进行~(14)C年代测定,确定了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冰川的变化。对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的16条冰川进行了68次年代测定,表明了下述时期的冰川前进(以距今年数计):19500±1500(1次测定),约12700(1次测定),7400(2次测定),4900—4600(5次测定),3700—3100(12次测定),2700—2100(14次测定,分为两次变动,间断期为距今2500—2300),1700—1500(10次测定),1200—950(2次测定),800(2次测定),550(2次测定)和400—100(7次测定)。相对较小的冰川前进发生在:12700(14000?),7500,7000(?)—5000,4500—3800,3000—2700(间断期为2500—2300),2100—1700,500。在野外没有找到冰川跃动的证据。进行考察的冰川的大小和变化均可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进行比较。两地区全新世冰川演变史看来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6.
从美国内华达州卡漠矿区的金含Au、Ag石英脉及其有关火山岩中采集了92个样品,对Au,Ag,T1,Rb,K,Ba和S_1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K/T1、K/Rb、Ba/T1、T1/Sr的比值。 从未蚀变安山岩到蚀变安山岩和含Au,Ag石英脉,AuAg含量以及T1/Sr、Rb/Sr比值依次升高,而K/T1、K/Rb、Ba/T1比值降低,T1与Rb和K的这种关系显示出在矿化岩石中的T1比Rb更富集,而Rb则比K更富集。根据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表明,在圈定 与火山岩伴生的Au,Ag含量变化颇大(因其在自然界分布极不均匀)的贵金属脉状矿床中,T1的含量及Ba/T1、K/T1比值可作为有效的勘探手段。  相似文献   
37.
1976年在莱茵裂谷南部,进行了周期范围为1—125秒的大地电流变异和地磁场变异的七个台站的测量工作,研究这些记录表明,大地电流场的线性极化方向与水平磁异常场的垂直方向一致.并且大地电流场和磁异常场具有相同的时间相关性,这很可能是由于传导电流流过表面导电层引起了异常。  相似文献   
38.
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异常地貌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南海北部陆坡的浅层剖面上,发现存在若干海底声学异常反射现象,主要有滑塌体、丘状体、麻坑、羽状流(海水中)等类型,它们是由于滑塌、浅层气或流体溢出等因素造成的海底微地形地貌突变,可能与海底下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39.
地震灾变事件的直接证据是地层中留下的特殊的沉积记录——震积岩。鲁南地区新元古界石旺庄组底部发育的一套碳酸盐岩泥晶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丘状层理、砾屑层等典型的地震-海啸震积岩序列,表明本区新元古代曾有过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地震活跃期。依据其沉积组合规律,可以识别出7个地震幕,30余次地震。造成这一地震灾变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古郯庐断裂带的早期裂陷作用。  相似文献   
40.
把恒星的运动与河外星雲联系起来,是编制微星星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目前我们是利用我们天文台中,光力不强及小视野的照相望远镜,来进行此项工作。表1是参加作第一期照相的远镜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