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本文利用EC北半球500hPa5* 5网格点资料,计算了1996年梅雨期80°N-25°N各纬度带上波谱参数Ik、平均纬向动能Eu(k)、平均经向动能Ev(k)和角动量输送Jk。结果表明,梅雨期内中高纬度超长波向长波调整,且这种调整涉及到较低纬度上发生长波调整或长波增长,江苏就有一次暴雨过程发生。这种波的调整在动能场上表现为长波经、纬向动能迅速增长,扰动加强。另外,副热带角动量南北输送的转换和向南输送的明显增长,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草本植物和边坡坡面形态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本项研究以西宁市毛鸡湾流域长岭绿化区作为试验区,设计了直形和阶梯形2种坡形,选取3种优势草本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Linn. Gaertn.)作为试验供试种,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了种植不同草本和坡形条件下,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和入渗特征。结果表明:在直形边坡中,裸坡坡面的产流时间小于种植草本植物坡面,且垂穗披碱草坡面和老芒麦坡面的形成产流时间相对较长,为4min,与直形边坡相比,垂穗披碱草阶梯形坡面产流时间相对最长,为8min;在直形边坡中,垂穗披碱草坡面和老芒麦坡面累积径流量、累积产沙量和径流系数相对最小,分别为51.42 L/min、160 g、14.98%,51.25 L/min、210 g、14.93%,细茎冰草坡面的累积径流量、累积产沙量和径流系数分别为96.97 L/min,700 g,28.25 %;垂穗披碱草坡面和老芒麦坡面稳定入渗速率相对最大,其值为0.38~0.44 mm/min,细茎冰草坡面的稳定入渗率为0.29~0.36 mm/min。在阶梯形边坡中,垂穗披碱草坡面的累积径流量、累积产沙量和径流系数相对最小,其值分别为5.62 L/min、110 g、1.64 %,且垂穗披碱草坡面入渗速率相对最大,为0.50~0.52 mm/min,这反映出种植草本植物可增大其坡面的入渗率,有效减少坡面径流和土壤侵蚀,其中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的固土保水作用相对最为显著,且与直形边坡相比,阶梯形边坡能有效延长坡面土壤水分入渗时间,减少坡面地表径流,从而提高边坡坡面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63.
夏季多高温年和少高温年的前期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缪国华  施丹平  唐毅 《气象》1998,24(12):27-32
应用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多高温年和少高温年前期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多高温年和少高温年的前期环流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多高温年亚洲南部地区1-6月500hPa高度场持续偏高,冬季表现出WP型遥相关特征,少高温年亚洲南部地区500hPa高度场持续偏低,冬季西大西洋型遥相关明显;多高温年阿留申低压和阿拉斯加高压都偏强,反之则偏弱。74项环流特征指数的分析表明,春季印  相似文献   
64.
植物激素在褐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近年来已有较多的研究.Abe等人[1,2](1972,1974)从裙带菜(Undaria)藻体内分离出鉴定了IAA和PAA等植物激素.Lisbeth(1977)[3]用无菌培养的方法证实了PAA及其羟基衍生物是促进墨角藻(Fucus spiralis)生长和诱导形态分化的有效物质.本实验所使用的4-碘苯氧乙酸(4-IPOA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素,已开始在国内应用于研究[4,5].至于该类激素在海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如何,至今尚未见报导.我们以海带生活史两个不同阶段的藻体——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为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对不同浓度的4-IPOAA的反应.  相似文献   
65.
“59—701”高空气象探测数据处理系统的使用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福兰 《广西气象》2004,25(4):46-47
介绍“59—701”高空气象探测处理系统实时探测中的记录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66.
67.
68.
疟疾发病的空间格局和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疟疾是一种具有复杂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的地方性疾病,研究疟疾的空间格局,掌握疟疾发病的时空演化规律,为疟疾的防治提供科学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湖南省105个市、县级行政区1983~1992年疟疾发病的历史资料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湖南省疟疾发病的空间格局和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探测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县疟疾发病地域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主要集中在湘南和湘中经济相埘落后的地区.在这期间,湖南省的疟疾发病经历了一个从"南低北高"到"南高北低"的时空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9.
本文通过分析1951年以来苏州高温变化趋势和高温期的环流特征,发现高温的年际差异很大,表现出明显的气候振荡和突变。高温主要出现在7、8月,持续高温集中在出梅后到8月上旬;出现高温和持续高温的关键是副热带高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70.
了解迁徙路线和迁徙前后活动规律对候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2-3月,在鄱阳湖对20只豆雁(Anser fabalis)佩戴了卫星跟踪器,研究了鄱阳湖豆雁越冬种群的迁徙路线和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最早的个体在3月12日开始北迁,较晚的个体4月25日北迁,截至6月20日仍有部分个体没有迁徙.豆雁卫星追踪时间为60.5±15.6天(n=19),迁徙距离为1349.5±1004.9 km (n=18),迁徙时间为34.7±16.1天(n=18),停歇地的数量为6±3(n=18).豆雁的春季迁徙路线可以分为东线和中线两部分,东线经过我国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进入俄罗斯;中线经过我国湖北、安徽、河南、河北、内蒙古,进入蒙古.豆雁在30°~40°N之间较少做长时间的停留,而在40°~50°N之间会做2.7±1.1次(n=9)较长时间的停歇,每次停歇长达12.7±7.2天(n=24),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东部是豆雁重要的中途停歇地.豆雁日间的活动量显著高于夜间,迁徙前期的活动量显著高于迁徙期,迁徙前期在8:00-9:00和18:00-19:00两个时段为活动高峰,迁徙期每天7:00-8:00和18:00-19:00两个时段为活动高峰.在不同环境温度区内豆雁的活动距离存在显著差异(n=8827,df=9,P=0.000),在0~5℃时的平均活动距离最大,为4.9±14.4 km/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