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39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夏季副热带相当正压切变线的动力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胡伯威 《大气科学》1996,20(3):326-336
切变线风场除伴随温度锋区出现以外,也可以在夏季副热带大尺度弱环境风场中伴随狭窄、深厚的强对流加热带而出现。后者的结构是相当正压的(本文称为EBtSL)。除Rossby数Ro=O(du/dt)/f0U以外,决定带状准二维运动系统性质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H=(CZ/f0l)2,EBtSL的特点是在跨带水平尺度#Al#a收缩的同时,铅直尺度Z(无量纲)并不随之收缩,因而H~10(斜压锋面,H≤1)。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非绝热加热率比温度平流大一个量级,且Ro=10-1/2;O(|d→Va/dt)=10-1/2O(|d→Vg/dt)已不符合经典的地转动量近似,但仍旧能够成为排除重力-惯性波的准平衡运动系统。变化的欧拉时间尺度仍取决于平流,即EBtSL能持续地容纳特大的潜热释放(和降水)。本文给出EBtSL的发展方程和次级环流方程,讨论了EBtSL的基本动力学性质。这些结果把关于典型EBtSL的一系列观测事实逻辑地联系起来,并给予理论解释,表明EBtSL是一种特别有利于持续大暴雨的动力学结构。 典型的EBtSL是长江流域梅雨晚期自由大气层的切变线。其初生机制是低层干-湿气团界带紧南侧бθe/бy2负值最大轴附近的带状CISK。自由大气层中EBtSL形成后,在边界层维持着浅薄温度锋区。本文结合Arakawa-Schubert平衡理论,简要讨论了关于这种系统的动力学全貌。  相似文献   
32.
胡伯威 《大气科学》1997,21(6):679-686
如果大氏层有一条强的湿度梯度带(底层“湿度锋”)则在尺度相地大的高空扰动诱发下,“湿度锋”南界附近最利于发生第二类条件不稳定,即在这里出现CISK增长率极大轴。发展的南北向尺度基本取决于“湿度锋区”宽度。由此可在“湿度锋”紧南侧发展起一条具有相当正压结构的切变线。文中分别讨论了Ekman-CISK和Wave-CISK两种情况,均有类似的结果。这种与低层“湿度锋”耦合的CISK可以解释长港湾以域梅雨  相似文献   
33.
暖切变型梅雨锋的天气动力学研究及其预报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介作者近年来环绕此问题的一系列天气学,动力学研究工作。暖切变型梅雨锋有其独特的动力学性质和发生,维持机制。它特别利于产生持续性大暴雨。由此可引出一些有关暴雨短期预报的着眼点,并简述了一种适用于此类暴雨系统诊断的非地转Q矢量w方程。  相似文献   
34.
与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相联系的CISK惯性重力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虚拟高度坐标系中, 用一个简单的线性模式初步研究了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分布对长江流域梅雨锋附近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惯性重力波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对CISK惯性重力波不稳定有重要作用。在一般干的层结大气中, 实际可能出现再强的水平风切变的影响也难以使惯性重力波变得不稳定; 只有在积云对流潜热参与, 原为弱稳定条件下, 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能促使低空急流北侧不稳定扰动的发生发展。而水平风切变强度不均匀对不稳定贡献最大的区域是梅雨锋南侧的急流轴附近。  相似文献   
35.
1998年7月21~22日鄂东沿江连日特大暴雨成因探讨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8年7月21~22日连续两天发生在鄂东沿江的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特点和中尺度演变过程,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探讨.揭示了一种晚梅雨期特有的能把沿江东移的暴雨系统阻滞在鄂东形成持续和重复大暴雨的环流形势.结合当时的环境气流背景,讨论了大别山与鄂东南山地之间的NW-SE向河谷地形导致暴雨在夜间沿河谷产生和持续的可能机制.其中包括地形的机械和热力作用导致的中尺度环流变化,和在此情况下形成的一种长生命,强对流云系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36.
37.
匡本贺  胡伯威 《气象》1986,12(1):16-18
我们对19次数值模拟和实际预报降水结果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所引进的大气所有限区细网格降水预报模式,对江淮暴雨主要雨带的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暴雨中心预报值比实况平均偏小15—30%,距离相差约100km,雨区预报偏大。为改进降水落区及暴雨中心强度的预报,我们采用了一种订正降水预报结果的试验方案,对降水预报场进行了订正,提高了预报准确率。 一、降水预报场中格距波的处理 采用客观分析资料作初始输入,模式计算的强降水带外围雨区预报,存在着明显的二倍格距波,大于25mm和大于50mm的  相似文献   
38.
一种适用于中国夏季暴雨系统诊断的非地转Q矢量ω方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夏季暴雨系统的有关特点,导出一种适用于低层(850 h Pa 附近)单层ω诊断的非地转ω方程,它有别于迄今各种以“平衡方程”约束的非地转 ω方程。其中还适当地隐含非绝热作用,也包含了低层摩擦强迫。整个强迫场仍可写成一种简洁直观的矢量( Q)散度形式,以便应用于一般气象台业务分析预报中。  相似文献   
39.
介绍一种处理数值预报模式中青藏高原地形的简单方法。即在初始时刻用一个稳定的、平衡的、与外界大气在动力上协调衔接的静止空气堆来取代高原地形,这个方案用于一个五层有限区域细网格原始方程模式中,作梅雨季华中地区短期(24小时)暴雨区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