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使用位于松辽盆地内部的NECESSArray台阵连续两年背景噪声数据,通过波形互相关和多重滤波方法提取到2~14 s较短周期的Rayleigh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基于快速行进(FMM)面波成像方法得到群速度和相速度成像结果,并采用最小二乘迭代线性方法反演获得了松辽盆地深至12 km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本文成像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内部S波速度分布的横向不均匀性与该区域的构造单元呈现出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从地表至下方的6 km深度,盆地北部比南部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低速异常,这一特征可能与盆地南北的沉积构造差异有关.中央坳陷区低速异常的边界与嫩江断裂走向相互平行,表明盆地基底断裂对盆地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垂直速度结构剖面中,2.9 km·s-1的S波速度等值线与地震反射剖面显示的盆地基底深度大致对应.基于S波速度模型和盆地基底速度(2.9 km·s-1),我们获得精细的松辽盆地沉积层厚度模型,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的沉积层厚度分布呈现出中间厚、四周薄的特征,中央坳陷区的沉积层厚度范围大约在3~6 km.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地区.目前,一些热点问题,如云南地区是否存在中下地壳低速流及其空间分布,仍有一定的争议.通过建立云南地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速度与各向异性结构,可为深入认识上述问题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利用天然地震波形记录,采用双台法提取了12~60 s周期的Rayleigh和Love波相速度频散,并进一步反演获得了云南地区10~100 km的三维地壳上地幔SV和SH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结果表明: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在横向和垂向均存在显著变化.在20~30 km深度,存在两个低速条带,且条带内呈现出正径向各向异性(VSH>VSV)特征,暗示了中下地壳低速物质的水平向运动.在80~100 km深度,云南西南和东南部显示为低速异常和正径向各向异性特征,暗示了软流圈物质的水平流动.在云南北部的丽江、攀枝花和昭通地区,岩石圈地幔中则存在明显的负径向各向异性(VSH<VSV),可能反映了地幔物质的上涌痕迹.历史强震多发生在地壳低速区域或高低速过渡带,且地震附近的径向各向异性为负或者较弱.一些地震震源下方存在低速层,地壳低速层可能会促进强震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是新一代密集台阵观测技术,其利用光纤在地震波场作用下产生的光时程变化,探测地下介质的动态应变信号.其具有空间采样率高、恶劣条件耐受性强、运维成本低等优势,适用于城市、海洋、深井、冰川等传统地震学观测手段较难开展工作的环境.本文围绕该技术在地球内部结构成像研究中的应用,调研了从浅表数米到莫霍面深度等不同尺度成像的研究进展,其利用信号为从地脉动到高频交通噪声等多频段被动源和不同级别的主动源.文章同时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信号质量和信号保真度、海量数据处理和波场信息挖掘、海量数据存储和共享分析等,由此建议,须开展主被动源高分辨率动态成像、仪器传递函数计算及其校正方法、大数据有效信息挖掘等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密度、高精度的光纤传感地震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14.
谢军 《地理教学》1998,(6):32-32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能合理地引用成语,能起到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深圳大鹏湾沿岸沙堤粗颗粒石英热释光测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演俦  张景昭  谢军 《海洋学报》1991,13(4):531-539
用粗粒(90-125μm)石英热释光技术对深圳大鹏湾沿岸沙堤和沙丘的10个砂样作年龄测定.初步结果表明,各小湾外缘白色拦湾沙堤形成于中全新世,约4.5ka-7.5ka B.P.;白色沙堤后侧和下伏的黄棕色老沙堤形成于晚更新世,约30ka-40ka B.P.;大鹏半岛南端西冲湾的沙丘形成于晚全新世,约1.5ka-2.7ka B.P.,沙丘后侧古潟湖前缘的洁白色石英砂层形成于60ka-70ka B.P.这些沙堤和沙丘除受波浪作用外,主要是风积成因的,其高程与海平面升降变化可能无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主震破裂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了减小仪器时钟误差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本文基于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流动台站的S-P到时差,通过主事件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较为准确的主震位置和余震序列时空分布,并评估了仪器时钟误差;又通过对sPL近震深度震相的分析,得到了余震序列较为可靠的深度分布.结果表明,安庆地震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带附近,余震序列大体近水平分布在5 km深度,呈长1.5 km、宽1 km、高0.3km的薄板状展布;从时空分布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序列似乎有往北东方向扩展的趋势.研究表明,基于S-P到时差的定位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时钟不准确带来的影响,为中小地震和余震序列活动性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主震破裂区的时空变化规律. 为了减小仪器时钟误差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 本文基于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流动台站的S-P到时差, 通过主事件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较为准确的主震位置和余震序列时空分布, 并评估了仪器时钟误差; 又通过对sPL近震深度震相的分析, 得到了余震序列较为可靠的深度分布. 结果表明, 安庆地震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带附近, 余震序列大体近水平分布在5 km深度, 呈长1.5 km、 宽1 km、 高0.3 km的薄板状展布; 从时空分布来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序列似乎有往北东方向扩展的趋势. 研究表明, 基于S-P到时差的定位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时钟不准确带来的影响, 为中小地震和余震序列活动性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18.
航空重力测量的滤波处理及最佳波长分辨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军  黄建业 《测绘工程》2001,10(3):35-37
根据航空重力测量的数据性质,对其滤波处理中最佳滤长分辨率的确定,提出了一种采用静态飞行数据进行检测的方法-即利用静态飞行数据处理后的重力异常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并对其在航空重力测量中的必要性做了检验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重力场模型和局部重力资料计算GPS水准高的精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建业  谢军 《测绘工程》2001,10(4):27-29
利用大地水准面高,结合GPS测量的高程信息,直接计算GPS水准高,是一种全新诱人的解决方案。本文就这种方案,根据其核心技术-大地水面高的性质:长波长-全球重力场;中波长-局部重力资料,短波长-数据地形,对它的具体实现,适用范围以及精度分析作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GPS水准应用规范和要求,并利用实验数据对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前来看,在构筑物与土体表面粗糙度影响土-构筑物接触面间切向冻胀力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研究从川西季节冻土区渠基土-衬砌接触面的切向冻胀力问题出发,着重考虑衬砌表面粗糙度这一因素对接触面间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效应,并结合环境温度、含水率及冻结时长,利用正交分析综合探究了4种因素对接触面间峰值抗剪强度影响的相关性和显著性,结果表明:接触面间抗剪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随衬砌表面粗糙度变化呈现相同规律,即衬砌表面越粗糙,3项指标随即增大。正交分析中揭示了影响接触面间峰值抗剪强度大小最显著的因素是衬砌粗糙度,其次是环境温度和含水率,冻结时长的影响效应不显著,同时低温、低含水率、较长冻结时长、较高衬砌粗糙程度下的峰值抗剪强度越大。此项结果可为季节冻土区渠系工程防冻胀危害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