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全球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8—2001年44年的ECMWF再分析值资料,采用Euler算法的Wei诊断模型,计算估计了全球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cross-tropopause flux,即CTF),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球CTF的空间分布呈纬向型,且基本与全球经向环流相配合,其中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向下的通量形势较复杂,南半球通量交换的空间变化较均匀,北半球有多峰结构的空间变化,东亚在全球的CTF中有重要作用。(2)南北半球热带对流层顶纬向平均向上的净通量极值分别在5°S为0.873×10-4kg.m-2.s-1和10°N为0.155×10-3kg.m-2.s-1;极地对流层顶向上和向下的通量极值对应在62.5°S为0.510×10-3kg.m-2.s-1,75°S是-0.365×10-3kg.m-2.s-1,55°N为0.257×10-3kg.m-2.s-1,75°N是-0.234×10-3kg.m-2.s-1,两极向上的通量极值在87.5°S为0.355×10-3kg.m-2.s-1,90°N为0.300×10-3kg.m-2.s-1;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向下的净通量极值在35°S是-0.416×10-3kg.m-2.s-1,35°N为-0.333×10-3kg.m-2.s-1。(3)全球的净通量变化出现非对称性的季节波动,南半球和北半球净通量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全球极地对流层顶控制区域的半球年平均质量交换量为-3.55×108Tg.a-1。(4)全球平均的CTF有显著的QBO特征,南北半球的年代际变化明显,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出现了质量通量振幅的异常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22.
夏季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40年东亚地区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场,结果显示东亚夏季高度场发生明显增高,增高主要发生在4~10月和120°E以西的亚欧大陆上,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夏季东亚大槽至少向西移动20个经度,这可能使我国西北降水增加而华北降水减少。另外印度半岛孟加拉湾高度场也有年代际增高趋势。通过公式诊断半球尺度的"极地—赤道"温度梯度减小和东亚大陆尺度的东西温度梯度减小是共同促使这次东亚大槽年代际西移和副热带高压北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非线性多元样条回归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异常复杂的非线性预报系统,提出非线性多元样条回归预报模型。该模型既保留了线性统计预报中多元分析,逐步筛选预报因子及显著性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又吸取了样条函数分段拟合,按需要裁剪以适应任意曲线连续变化的优点,具有处理复杂非线性预报系统的功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模拟和预报能力,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应用。  相似文献   
24.
Using indexe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in historical record over the recent recent years and rainfall data over the tatest century, the work involves itself with the study of climatological evolution of dryness and wetness. periodic variations of climate and interannual laws of variation. The discussion also covers the subjects of effects of El Nino. sunspot, predictors of general circulation on climatic variation of dryness and wetness. There arc main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main cyclic variations of climate are 40 and 11 years in Kunming. the former being subject to that of El Nino and the latter to that of sunspots. They are two principal factors for periodic variation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in Kunming. (2)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general circulation factors for Kunming.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as imposed by ENSO and allocations of W.C.E. patterns of circulation in the westerly are ma.tor weather and climate causes for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Kunming.  相似文献   
25.
非线性统计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线性统计分析向非线性统计分析发展,从而逐步建立非线性统计预报方法,已成为统计学方法发展的方向之一。虽然非线性统计预报这些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却缺少系统的介绍。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归纳整理,对非线性统计预报中参数计算基本方法,一个自变量时的统计预报模型,拟线性、半线性和曲线性预报模式,分段逼近模式,插值、距离、相似预报方法等作了系统介绍。并给出了各种非线性统计预报模型在气象预报中的具体应用实例索引。  相似文献   
26.
利用1958~2001年共44年的ECMWF资料及参数化方法,计算了对流层顶上、下3 km气层间的臭氧含量及其吸收太阳辐射加热率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1) 臭氧分布的空间梯度从赤道指向两极,而加热率则是分别由高纬和低纬指向副热带,这样的经向梯度可能是驱动对流层顶结构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两者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化显著,但其对应关系并不完全一致,1月和4月的空间结构与7月和10月的相反,随季节调整具有突变现象;东亚及青藏高原是季节变化相对稳定的区域.(2) 在热带对流层顶控制区加热率与臭氧含量呈正相关,而极地对流层顶控制区各季节有所不同,还与太阳赤纬变化相关联;各纬度间加热率季节变化的位相和变率都存在差异,但南半球相对较为一致,最大距平为±2×10-4 K·d-1,北半球则较复杂,最大正距平为4×1010-4 K·d-1;两半球的季节周期位相趋于相反.(3) 除赤道外,臭氧距平的季节变化位相超前于加热率距平2~3月,并且发生在季节变化的调整期;最大距平出现在南极的8月大于0.4 DU,3~4月则小于-0.2 DU,而北极为±0.2 DU.(4) 臭氧含量和加热率的年际与年代际演变关系对应一致,并具有多尺度的结构特征;但两半球及赤道的时空演变差异明显,30° S~30° N间副热带控制区的加热率变幅剧烈,最大距平为±2.5×10-4 K·d-1,高纬和两极的变幅在不同演变期各不相同;臭氧的变幅结构与之相反,北极的最大距平分别大于0.25 DU和小于-0.35 DU.(5)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及70年代中期,两半球的正负距平具有相反的演变结构,而90年代是负距平演变最剧烈的时期.  相似文献   
27.
The teleconnec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over the India Ocean and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rainy season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OF and CC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nge of SST field will affect the change of rain belt during rainy seasons in China, and greatly affect the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China, the Yangzi and Yellow River downstream basins. Strong signal phenomena of SSTA over India Ocean were revealed that showed the anomalous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and flood in China. It shows that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rainy seasons in China may be forecast by analyzing SS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India Ocean.  相似文献   
28.
在前人利用时滞自然振子方程研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观测资料,反演获得了描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演变的时滞自然振子方程,并根据此自然振子方程初步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演化的非线性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9.
曹杰  谢应齐  严华生 《大气科学》1997,21(6):698-704
针对经典递推算法的平稳性和初值敏感性问题,根据描述运动变化的一般性原理,导出一种新的递推算法,并将其引入到气候预报中。理论和实践证明,该方案成功地解决了经典递推算法存在的平稳性和初值敏感性问题。初步的预报应用结果也表明,该方案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