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3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279篇
测绘学   230篇
大气科学   219篇
地球物理   207篇
地质学   611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谭月香 《气象》1987,13(12):27-27
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所在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合作下,我国第一台SSP-1型数据收集平台(见封底),已于1987年5月9日在内蒙朱日和气象站安装完毕。并于当日格林威治时08~(12),将首次观测数据发向日本GMS静止气象卫星。通过GTS线路迅速传至北京气象中心,收到的报文齐全、记录准确。整个试用考验工  相似文献   
62.
我县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是丘陵山区县,海拔200米以下种植双季稻产量不高不稳。近几年来我们开展调研,究其原因是粮食熟制与气候条件不匹配,应由三熟制调整为稻麦两熟,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潜力。 1 热量资源变化 60年代以来,我县气候在变冷,变化特点是:冬变暖,夏变凉,春寒多,秋寒早。 1.1 气温:年平均气温80年代为15.6℃,分别比70年代和60年代偏低0.2℃和0.4℃,这与全球性的气候所谓变暖的趋势相反。但各月气温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除了1、10月和5、6月为升温或波动升温外,其它的月份为降温或波动降温。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介绍了GPS、eMODEM、DE-211串口设备服务器等辅助设备在GDQJ-2型固态地震动强度记录仪中的应用,包括各自的功能、作用、实现方法以及和强震仪的接口。  相似文献   
64.
在阐述榛子林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滑坡动态与后缘弃渣加载、大气降雨、生活排水等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及滑坡复活变形的原因,为滑坡机制分析和优化整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5.
66.
67.
滑坡滑动面位置的确定及超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滑坡深部位移信息,分析滑坡“B”型、“D”型、“r”型变形特征,确定滑坡滑动面位置,提出了滑坡滑动面位置超前预测的位移矢量法。为系统分析及超前预测滑坡滑动面位置提供依据,为深入研究滑坡运动特征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68.
滇西泥盆纪——三叠纪盆—山转换过程与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富文  潘桂棠  王剑 《矿物岩石》2001,21(3):179-185
滇西地区以昌宁-连缝合带为古特提斯主洋闭合的位置。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经历了一次盆转山和山控盆演变序列的全过程,可大致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1)洋盆扩张阶段(D-C2)。古特提斯洋西侧的保山地块属冈瓦纳古陆的东缘,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东侧的思茅地块属扬子地块的西缘部分,为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2)洋-陆汇阶段(C3-P2)。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消减,思茅地区转化为弧后扩张盆地;墨江一带形成弧后扩张洋盆,思茅地块从扬子西缘分离。(3)弧-陆碰撞阶段(T1-T3),古特提斯主洋及分支洋盆相继关闭,全区发生大规模的造山升隆,前期的盆转山过程转入山控盆阶段,在哀牢山两侧分别形成了受造山作用控制的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和楚雄周缘前陆盆地。(4)陆-陆碰撞阶段(J1-K),滇西前陆盆地向陆内拗陷盆地转变,造山带的控盆作用结束。  相似文献   
69.
阴山地区印支期碱性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通过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确立了阴山地区印支期碱性岩在空间上分为南北两条近东西走向的岩带。南带以霓辉正长岩为主,北带以碱性正长岩为主。南北两带岩体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而Cr、Ni等相容元素含量很低。结合Nd、Sr、Pb同位素特征,认为该地区印支期碱性岩源自富集地幔,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70.
内江市近40年日照变化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谭友邦  谢利娟 《气象》1996,22(10):27-30
利用1960-1995年内江市各测站的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内江市近40年来日照的变化特征,发现区域平均日照以46.98小时/10年的倾向率减少,这种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冬、夏两季。同时还检测出内江市区域平均年日照时数在1980年发生突变,共后进入一个相对少日照对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