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利用1979~2008年西南地区115个测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 R2日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讨论了高原冬季风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南地区冬季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季风指数和同期西南地区冬季平均的逐日气温呈反相关关系。高原冬季风偏强、偏弱时,对流层高层、中层、低层环流场分布形势均有显著差别,当高原冬季风偏强时,同期东亚冬季风偏弱,Nino3.4区海温偏高,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不利于西南地区冬季低温;当高原冬季风偏弱时,同期东亚冬季风偏强,Nino3.4区海温偏低,对流层从高层到低层环流场形势均有利于西南地区冬季低温。   相似文献   
32.
利用1951—2012年NCEP/NCAR全球2.5 °×2.5 °日平均再分析风场及温度场资料,分析高原季风区纬向环流的季节突变现象,并探讨季节突变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 由冬季环流型向夏季环流型转变时,纬向环流表现为零速度线突然北跳,东风带持续加强北进,西风急流突然消失;反之亦然。(2) 600 hPa零速度线指数可作为纬向环流冬夏转换的判据。20 °N为临界值,零线于20 °N以北,高原上空为夏季环流型,20 °N以南则为冬季环流型。冬夏转换的突变时间分别为31候和59候。(3) 纬向环流季节突变的主要原因是高原的热力作用,随着6月高原加热增强,高原及其南部上升气流增强,形成了高原至低纬地区的季风环流圈,使得高原南部东风气流加强,迫使西风急流北退,完成了冬季环流型向夏季环流型的转变。10月高原加热作用减弱,高原至低纬地区的Hadley环流重新出现,西风急流逐渐增强,纬向环流转变为冬季环流型。  相似文献   
33.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a 30-year precipitation dataset of observed daily rainfall from 109 gauge stations are utilize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REOF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109 st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Meiyu periods from 1978 to 2007.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outh and north part. As a result,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 atmospheric heating source (hereafter called ) over the Asian regi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on the south and north side of Yangtze River in Meiyu periods were separate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The flood/drought to the north of Yangtze River (NYR)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over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region: when the over the Philippines through 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was weakened (strengthened), it would probably result in the flood (drought) in NYR; and the precipitation on the south side of Yangtze River (SYR) was related to the over the east Asia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when the over the areas from south China to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and south-eastern Japan was strengthened (weakened), and the over the areas from the Bay of Bengal to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weakened (strengthened), it will lead to flood (drought) in SYR.  相似文献   
34.
利用1996—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根据环流形势及位势高度空间距平场,将青藏高原近地层热低压分为初生阶段,成熟阶段及衰弱阶段,对不同时期热低压的动力、热力、水平、垂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生阶段(5月)热低压范围小且独立性较差;成熟阶段(6—8月)热低压稳定而强盛,主要控制范围为(30°~36°N,77°~96°E);衰弱阶段(9月)低压区范围缩小并北抬。热低压高度可达500~450 hPa,其内部为正涡度、负散度区,受上升气流控制。热低压是暖干结构,越接近地面中心暖干特征越明显。初生阶段,偏西的上升气流较强,暖心结构随高度东倾;成熟阶段暖心最强可达4℃,暖心与低压区趋于重合,呈正压特征;至衰弱阶段,暖心结构再次东倾,热低压厚度降低。热低压控制范围内以冷平流为主,东侧存在暖平流。水汽辐合带位于热低压中心及其东侧。5月,高原感热加热作用为热低压建立提供良好条件;夏季,降水释放潜热加热高原上空大气,利于热低压发展得更为深厚,高原东部强的潜热加热使热低压范围向东延伸。  相似文献   
35.
使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2013年海南地区气象场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对比分析使用不同精度的陆面资料[WRF默认的陆面资料(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地形和土壤类型),2013年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资料,SRTM3(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地形资料,HWSD(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土壤类型资料]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WRF模式默认或高精度的陆面资料都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出当地气象场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高精度且时效性更好的陆面资料可显著地改进WRF模式对2 m温度和2 m相对湿度的模拟,冬(夏)季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7.2%(6.5%)和6.1%(7.7%),准确率(HR)分别提高了3.7%(2.8%)和3.2%(2.9%);陆面资料的分辨率及时效性对风场模拟的影响较不敏感,总体上WRF模式仍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出研究区域内风...  相似文献   
36.
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连续2年氮素、水分添加处理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氨氧化细菌(AOB)16S r RNA基因和古菌(AOA)amo A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硝化势在水分添加低氮(N30)和非水分添加高氮(N300)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升高(P0.05),在水分添加高氮(N200、N300)处理下较对照急剧下降(P0.05)。不同处理下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较氨氧化古菌敏感,氮素添加显著改变了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高氮素处理下,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指数有下降的趋势,而古菌的多样性则有升高的趋势,表明氨氧化古菌在高氮素下生长比较活跃。发育树分析的结果表明,非水分添加处理下,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由亚硝化螺菌属的Cluster 1、Cluster 3和Cluster 4组成,水分添加处理下由亚硝化螺菌属Cluster 3、Cluster 4和亚硝化单胞菌属的Cluster 6组成,而氨氧化古菌群落在水分添加处理下主要由泉古菌门的Cluster 1、Cluster 2和water lineage组成,在非水分添加处理下主要由泉古菌门的Cluster 1、Cluster 2和Cluster 5组成,两种水分输入机制下,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不同组成说明,水分在调节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此外,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全氮,NH4+和NO3-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古菌群落与其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氨氧化细菌与古菌对氮素和水分添加有不同的且互补的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37.
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全国21个站的木本植物物候资料和全国599个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1963~1988年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26年来,植物春季物候期与春季气温在全国总体呈负相关,气温越高,物候期越提前;植物秋季物候期与秋季气温在全国呈正相关,但相关性没有春季物候期显著;我国木本植物物候生长季长度有明显的南-北向梯度,早春气温对植物物候生长季的影响比秋末气温对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8.
西南涡是特殊地形与区域环流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α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天气、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西南涡的涡源分布、活动频数、移动路径及强度变化的多时空尺度分布特征,阐述了西南涡活动对我国西南及其下游地区天气、气候及区域环境的影响,总结了西南涡与高原涡、南亚高压等重要的天气系统的协同作用过程,综述了近年来西南涡气候学研究的进展,旨在为后续展开的西南涡的客观识别算法和技术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综述发现,前人研究中关于西南涡活动异常变化特征的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选用的资料时段、时间长度以及西南涡识别方法等不同造成的。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客观算法识别的西南涡基础研究资料是展开未来高质量研究的基石,对理解、预测西南涡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西南地区天气、气候、环境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39.
使用青藏高原中部野外22个站点2010-2014年观测数据结合GLDAS-NOAH陆面模式1960-2014年3 h 0.25°×0.25°格网数据,通过线性拟合等方法分析了高原中部的冻结强度变化并探讨了其与气温的关系.选取典型站点资料,结合GLDAS-NOAH数据对四次冻融过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冻结强年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