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浅海底边界动力过程与物质交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皓  赵亮  刘广山  江文胜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80-1184
浅海底边界动力过程是能量分配、颗粒物输运和水—底边界物质交换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浅海底边界动力过程是提高环境容纳量预测能力的重要前提。分析了国内外该研究方向的进展和现状,提出在黄海中部和长江口外两个典型海区,以集成先进设备的海床基观测平台和水体要素连续观测的研究策略,获得底边界流场结构、水体和底边界湍流混合特征、底耗散动力学参数、底颗粒物浓度和梯度变化等规律,建立潮汐、层化、海浪等不同动力条件下底边界动力过程参数化方案,研究沉积物启动、沉降等动力学规律,以数值模式探讨海底拖曳力变化对潮流和环流结构的影响;了解颗粒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对起动、再悬浮、絮凝等动力过程的影响,以颗粒物输运模型研究中国近海沉积物源汇分布;以同位素示踪研究底界面交换对动力过程的响应。为解决面临的2个科学问题:①中国近海底边界能量耗散在能量分配中的作用;②中国近海底边界动力过程、颗粒物输运与物质交换的多时空尺度变化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2.
屈曲约束支撑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首先介绍了屈曲约束支撑(BRB)的最新研究进展。屈曲约束支撑在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情况下,表现出相同的滞回性能和优良的耗能能力。文章介绍了近些年来发展和应用比较成熟的一些形式的屈曲约束支撑。对于近些年来这种支撑在一些主要抗震地区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对于新建高层钢结构的大量应用案例和已有结构的抗震加固的应用表明,此种支撑的使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143.
Long-term datasets of water temperature,salinity,dissolved oxygen,phosphate and nitrate from 1973 to 2013 were used to study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se parameters along a transect(section PN)across the Kuroshio and shelf area in the East China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t depths of 0–200 m showed a low-high-low-high pattern over the 40-year period.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t 500 m were relatively high from 1985 to 1990 and decreased continuously thereafter.Salinity at 800 m was lowest around 1993 and increased thereafter.Nutrients were highest between 1980 and 1985.After 1985,nutrients at 500 m were increasing.The range of variation in nutrients was large before 1985 and the magnitude increased with greater depths.Apparent oxygen utilization at 500 m depth was decreasing before 1990 and started to increase after 1992.Significant changes after 1990 at 500 m depth may be due to the upward trend of the upper boundary of Kuroshio intermediate water.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water temperature,salinity,dissolved oxygen,phosphate and nitrate along section PN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  相似文献   
144.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coupled biophysical model,we simulated the responses of a lowtrophic eco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ECS)to long-term changes in nutrient load from the Changjiang(Yangtze)River over the period of 1960–2005.Two major factors aff ected changes in nutrient load:changes in river discharg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utrients in the river water.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Changjiang discharge induced different respons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phytoplankton,and detritus in the ECS.Changes in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silicate(SIL),phytoplankton,and detritus could be identified over a large area of the ECS shelf,but changes in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DIP)were limited to a small area close to the river mouth.The high DIN:DIP and SIL:DIP ratios in the river water were lik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 erent responses in DIN,DIP,and SIL.As DIP is a candidate limiting nutrient,perturbations in DIP resulting from changes in the Changjiang discharge are quickly consumed through primary production.It is interesting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Changjiang discharge did not always lead to an increase in phytoplankton levels in the ECS.Phytoplankton decreases could be found in some areas close to the river mouth.A likely cause of the reduction in phytoplankton was a change in the hydrodynamic field associated with the river plume,although the present model is not suitable for examining the possibility in detail.Increases in DIN and DIP concentrations in the river water primarily led to increases in DIN,DIP,phytoplankton,and detritus levels in the ECS,whereas decreases in the SIL concentration in river water led to lower SIL concentrations in the ECS,indicating that SIL is not a limiting nutrient for photosynthesis,based on our model results from 1960 to 2005.In both of the above-mentioned cases,the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 of detritus exhibited a large spatial variation near the river mouth,suggesting that core sample data should be carefully interpreted.  相似文献   
145.
赵亮  王立国  刘丹凤 《遥感学报》2019,23(5):904-910
为降低高光谱遥感数据光谱空间的冗余度,提出一种快速的波段选择方法。该方法在波段子空间下进行,依次选择各子空间中方差最大的波段作为初始波段,设定目标函数,然后逐子空间替换波段使得目标性能更加优化,直至没有替换可以使得目标更优为止。在两个公开高光谱影像数据集上对比3种常用波段选择方法(ABC、AP、ABS)来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1)在印第安纳数据上,本文方法与ABC、AP、ABS所选波段子集相比平均相关性分别降低22.04%、52.61%、55.71%,最佳指数分别提高0.58%、51.73%、0.95%,总体分类精度分别提高0.16%、1.39%、23.07%,在搜索效率上与同类型的ABC方法相比提高6.61%—69.02%;(2)在帕维亚大学数据上,本文方法与ABC、AP、ABS所选波段子集相比平均相关性分别降低2.38%、0.51%、32.83%,最佳指数分别提高1.34%、17.97%、12.92%,总体分类精度分别提高0.31%、0.69%、8.53%,在搜索效率上与同类型的ABC方法相比提高19.13%—86.34%。本文提出的波段选择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波段子集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是一种有效的波段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6.
本研究利用三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型模拟了大气氮沉降对南黄海主要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实验区分了不同季节大气氮沉降的贡献。模拟结果显示,大气氮沉降明显增大了南黄海表层溶解无机氮的浓度,近岸海域增加量较大,可以达到3.0 mmol/m^3,且由近岸海域到黄海中部海域有明显的递减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岸海域无机氮来源众多,导致浓度较高,大气沉降的氮不会被浮游植物生长吸收,出现氮累积。大气氮沉降明显促进了黄海中部春季表层水华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两个重要初级生产过程,春季表层叶绿素增加量最大,可达0.20 mg/m^3,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浓度增加最显著,可达0.10 mg/m^3,分别约为峰值浓度的10%和6%。不同季节大气氮沉降对初级生产过程的贡献不同,冬季氮沉降可以存留下来影响春季水华过程,但作用小于春季氮沉降;夏季,由于水体层化较强,本季的氮沉降对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反而冬季氮沉降的影响大于春季和夏季的氮沉降。同时,大气氮沉降也促进了氮循环的各个过程,包括浮游植物生长吸收、呼吸释放和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7.
利用2017年9月在渤海共享航次中取得的湍流混合直接观测数据,本文研究了渤海海域湍流混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有关的影响因素。9月观测海区水体垂向层结较弱,莱州湾受黄河冲淡水影响出现高温低盐结构,位于渤海中央浅滩南北两侧洼地的双中心冷水结构依旧存在。湍流观测结果表明湍动能耗散率在10~(-9)~10~(-5)W/kg之间变化,统计上满足对数正态分布。耗散率强值区出现在辽东湾及渤海湾湾口近岸处,相应的垂向湍扩散系数约为10~(-6)~10~(-2)m~2/s。垂向上,水体表、底层混合较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弱层化水体的平均湍动能耗散率〈ε〉与风速和正压潮流速的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耗散率ε与浮性频率N近似满足ε=2.0×10~(-8)+3.0×10~(-7)(N~2/N_0~2)~(-5)的拟合函数关系,反映了层化对水体垂向混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8.
何凡能  杨朝  赵亮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1):1684-1691
“潭蓬运河”又名“天威径”“仙人垅”等,是晚唐咸通年间由静海军节度使高骈疏凿的,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以南的江山半岛附近海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地理位置问题,至今尚有诸多疑点。论文基于历史文献等资料,深入考析“天威径”疏凿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及其地理位置,对进一步明晰“天威径”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历史地理背景的考察,重新论证了“天威径”开凿的历史背景、具体经过和地理位置,研究表明:① “潭蓬运河”的位置应当是位于江山半岛南端的白龙尾以外海域之中,所谓“潭蓬运河”的开凿过程就是对白龙尾以南海域中礁石的疏凿;② “潭蓬运河”疏凿的目的在于为驻安南唐军提供持续稳定的后勤补给,疏凿的时间是在懿宗咸通九年;③ 本着尊重史实的原则,高骈疏凿的礁石之处应当命名为“天威径”,而半岛上的潭蓬古运河处,则应改名为“天威径石刻遗迹”。  相似文献   
149.
赵紫涵  宋贵生  赵亮 《海洋学报》2020,42(10):144-154
溶解氧(DO)是海洋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要素。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近岸海域低氧情况愈发严重,已经成为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2017年5?9月秦皇岛外海区域的观测调查,探讨了该海域低氧与酸化的形成机制并计算了月平均耗氧速率。结果表明,5月秦皇岛外海水体混合较为均匀,表、底层DO浓度一致,均大于8 mg/L;6月开始形成密度跃层,与此同时底层DO浓度和pH开始下降;8月底层呈现明显的低氧和酸化状态,DO浓度下降至2~3 mg/L,pH下降至7.8以下;9月随着层化消失,底层水体DO浓度和pH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DO和叶绿素a (Chl a)以及pH具有良好的耦合性,说明秦皇岛外海区域的低氧发生过程主要为局地变化。同时表明DO浓度和pH主要受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机物有氧分解的影响。通过箱式模型计算得到2017年6?8月密度跃层以下水体及沉积物耗氧速率为951~1193 mg/(m2·d)[平均为975 mg/(m2·d)]。综合来看,水体分层是秦皇岛外海低氧和酸化发生的先决条件,跃层以下的有机物分解耗氧则是底层水体发生低氧和酸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0.
东亚夏季风时期冷空气活动的位涡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赵亮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9,33(2):359-374
通过多时间尺度分析方法, 比较了夏季风时期表征冷空气活动的多种指标, 得到表征夏季风时期冷空气活动的最优指标——位涡。分析表明, 位涡 (potential vorticity, 简称PV) 的低频振荡 (20~80天和40~80天振荡) 在表征冷空气活动中效果最好。利用该指标对东亚夏季风中冷空气的来源和作用进行了研究, 重点分析了梅雨时期中高纬和中高层系统与夏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得出几点重要的结论: 中高纬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顶的高位涡库以及60°N附近的亚洲大陆东部低层的高位涡库是东亚夏季风系统中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冷空气的侵入路径对不同的雨季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华南前汛期, 有两次冷空气的侵入, 第一次来自东北方向低层, 第二次来自对流层高层的高位涡库; 梅雨期, 爆发时主要来自高层的高位涡库, 中后期鄂霍次克海附近850 hPa的高位涡库是冷空气加强和维持的主要来源; 华北雨季, 冷空气主要来自对流层高层。倾斜等熵面是垂直涡度最易发展的区域, 它也是高层冷空气侵入的路径。特定的位涡分布对应特定的降水类型, 位涡和降水的季节内振荡 (尤其是低频部分) 蕴含了中高纬系统与夏季风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