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308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41.
煤层气分支井产能预测对区块优选、经济评价和排采生产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多分支井在倾斜煤层不同钻进方式引起的分支井段及末端压降特点,回避煤层气从基质、裂隙系统运移的复杂过程,结合达西定律,分别建立了下倾钻进和上覆钻进两种方式下分支井段内与末端的压降模型、解吸半径模型和产气量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多分支井产能趋势,且方法简便、快捷,对现场排采工作制度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2.
2004年初开始在川滇地区布设的4个地电台,使用所研制的抗干扰性能极强的PS-100地电测量系统和技术,捕捉地震短临前兆.至2008汶川8.0级地震前,唯一仍在工作的红格台记录到了汶川地震的HRT波短临前兆.根据潮汐力谐振共振波(简称为HRT波)短临地震预测模型,在汶川8.0级地震前5月11日夜至12日凌晨5时分析得到了大震即将来临的结果.所记前兆同以前各台对其他强震所记的HRT波震例的规律有很强的一致性.所测物理量(地电阻率与地电流)仅在强震前才出现潮汐力的周期,而其振幅在震前数月至几天明显增大.通过研究所记的实例表明,它们通常与几天后所发生的地震有因果关系,这种波的到时与台站的震中距成正比;由这种波动所测的断层固有周期%与断层长度(震级)有关,对6-9级地震,死的范围为1-6h.有证据表明,它们是来自即将发生地震的震源区.这种波动周期较长,在地壳中,可传播数百乃至数千公里.对发生在地壳中的浅源大震,地壳固体在其孔、裂隙中通常含有易于流动的(导电的)流体(溶液),这种流体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因受力(孔隙压力)先于断层位移(地震)产生的(微小)扰动(波动),对所观测的HRT波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从2004年在川滇地区增设4个PS-100HRT波台站,试图捕捉强震短临前兆,到2008年发生汶川8.0级地震(距离新增的MN台△=288km;距离记录到HRT波短临异常的HG台△=465km;距离青川640km)前,HG台捕捉到汶川8.0级地震的HRT短临前兆的全过程,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的,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3.
考虑蠕变性状的港区软土地基参数反演和长期沉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上海某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针对本工程深厚淤泥质黏土的场地条件,引入Mesri蠕变模型考虑堆场地基的长期蠕变变形。利用施工期和工后短期实测分层沉降资料,由最小二乘法建立目标函数,运用分层迭代反演方法反演得到各软土层的黏弹性参数;将反演得到的土层参数代入自行编制的沉降计算软件,计算得到地基沉降量,并将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证明了参数反演的可靠性;利用反演得到的土层参数对工后的长期沉降进行了预测,为本工程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44.
西藏米林地区湖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林地区雅鲁藏布江三级河流阶地上发育厚达52.2m的晚更新世晚期深-浅湖相和滨-浅湖相沉积物, 显示当时米林地区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古堰塞湖.为了探讨该套湖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 在米林机场剖面采集了259块定向样品进行环境磁学测试和分析.其中, 磁组构分析表明86%的样品具有原生磁组构, 它们的最大磁化率主轴κ1指示米林古堰塞湖的物源经历了由南、北方向到西、北东再至西向这一大致顺时针方向变化的趋势, 可能与该区的差异隆升作用有关.研究剖面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 (NRM) 和体积磁化率 (κ) 变化曲线与沉积物的粒度、沉积相关系密切, 反映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少经历了4次显著的气候波动;同时, NRM、κ波动曲线能够很好地对应于格陵兰冰心GISP2的δ18O曲线IS1-IS6和IS8, 并记录了新仙女木事件 (YD) 和3次Heinrich事件 (H1, H2, H3) , 表明米林地区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145.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地区海相地层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普遍国高, 源岩也进入高一过成熟阶段,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对研究区二叠系、志留系、寒武系和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樗化合物系统研究表明,区内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樗化合物主要表现了细菌和藻类生物的贡献。对正构烷献。对正构烷、类异 戊二烯烷、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甾烷等生物樗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米仓山南缘震旦系灯影组的沥青来源于下寒武统烃岩。  相似文献   
146.
用华山气象站1985—2014年气象要素资料,分析近30 a华山云海的变化及云海与降水、相对湿度、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山年平均云海日为26.27 d,最多年份72 d,最少年份仅3 d;面积200 km~2云海年平均日数24.23 d;面积≥200 km~2云海平均日数2.87 d,最多有20 d (1985、1994年),最少有2 d(1997年),1997年后再没有面积≥200 km~2的云海出现。云海的出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年际差异明显。秋季云海出现日数最多(平均云海日数8.13 d),冬季最少(平均4.60 d);各月的云海日数8月最多,5月最少。面积≥200 km~2云海冬季出现日数最多,夏季最少;11月出现最多,3、12月次之,5月最少。面积≥200 km~2云海出现的前一天或当天一般都有降水,两天中至少有一天出现降水的几率是84.30%;平均相对湿度≥70%时,较易形成云海;云海日出现时常伴有风,但总体风速不大,通常≤10.0 m·s~(-1),利于云海的形成保持。  相似文献   
147.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微生物絮凝剂对2g/L,200目高岭土悬浊液絮凝率的测定,得出培养液中絮凝活性分布及活性菌产生絮凝剂时的最佳条件.这种菌产絮凝剂的最佳条件如下pH值7.5~9.0,温度28~30℃,300r/min摇床培养45~60h.  相似文献   
148.
介绍了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情况。探矿工程技术工作的任务是为国家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和战略性矿产评价工作提供保障,要注重其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指出了探矿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工作的部署原则以及组织实施方式。同时提出探矿工程施工技术必须实行市场化,要保证国家基础性质调查项目和战略性矿产评价项目的顺序实施。  相似文献   
149.
我国气候异常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守荣  杨昕  达庆利  韩勇 《地理学报》2000,55(Z1):163-168
为加强防灾减灾的预评估,建立了气候异常直接经济损失统计预测模型.模型由时间序列趋势项T(t)、气候异常影响项P(t)和随机波动项S(t)构成,在用统计资料进行模型参数估计的基础上,模拟预测了1989~1999年直接经济损失,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R2=O.9847,F=150.45).分别选取不同的SAAO/GDPPI比值,用模型对2000年气候异常直接经济损失进行预测,预测值均比1999年有所增加.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增加农业和减灾投入强度SAAO/GDPPI,可以大幅度减少气候异常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0.
利用2016年全年进出厦门机场和晋江机场航班的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数据对双雷达反演风场进行检验,分析了厦门、泉州双雷达风场反演的总体误差,研究结果表明:1)验证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反演风场的平均绝对误差较大,发现了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的反演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明显大于误差的年平均值。2)对于反演风向而言,误差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对于反演风速而言,高度在9 km以下的反演误差在5 m/s左右,而9 km以上的反演误差较小。3)剔除了双雷达连线附近区域(与两部雷达连线的夹角小于15°和大于165°的区域)和反射率因子小于5 dBZ以及等于100 dBZ(剔除非气象回波)的反演结果后,双雷达反演风场误差较小,相对于AMDAR数据的风向年平均绝对误差为29.4°,风速年平均绝对误差为3.28 m/s,总体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反演结果接近"真值",该反演方法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