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07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原油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及其定量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廷生  黑花丽 《现代地质》2010,24(2):259-267
利用筛选到的优势烃降解复合菌(I菌)对大庆油田3口不同油井的油(西5-P10、三元后和G1131-262)进行不同时间的降解实验和全油GC-MS定量分析,探讨饱和烃、芳烃化合物分布情况变化。实验研究表明I菌为高效烃降解菌;相同微生物对此3种不同原油的降解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烃污染现场生物修复试验需要根据不同原油性质选择不同的高效降解菌;对于饱和烃和芳烃生物降解的顺序既有对过去结论的验证又提出新的看法。藿烷的降解在重排甾烷之后,萘比菲先开始降解,三甲基萘比三甲基菲更早开始遭受生物降解,三甲基和四甲基萘在深度生物降解后会达到一个平衡,之后的降解速度减慢。当生物降解到一定阶段,抗生物降解能力强的多环芳烃富集会加重对环境的毒害,因此,多环芳烃降解菌或萘、菲降解菌等特效菌是未来烃污染环境修复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52.
本文将CG-LTDR数据集中的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应用于北京气候中心陆面模式(BCC_AVIM 1.0)中,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覆盖类型的数据(冰川、湿地、湖泊、植被PFT)更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数据对不同地表类型的基本分布特征都有合理描述,但与模式中原有数据的差异明显,表现为冰川比例在格陵兰岛西部地区增加,湿地在大部分地区都减少,湖泊在北美和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比例减少,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小幅增加,植被PFT的差异最明显。与采用模式原地表覆盖数据的控制试验相比,新数据引入所致的改变,主要局限于地表覆盖数据改变的区域。冰川数据更新使高纬冰川积雪区和青藏高原的温度降低,湿地数据提高了欧洲和北美主要水区的地面温度,湖泊数据有效降低了亚洲地区的温度,更新植被PFT的影响最广泛,使得南美、南非、东北亚、北美和澳洲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升高,而中国华南江南地区以及南亚地区的温度降低,但在一些地区的模拟效果降低。数据全部更新引起的温度改变最明显,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简单叠加,尤其在地表复杂区域。不同的覆盖类型数据更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模式对于地表温度的模拟偏差(如格陵兰岛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欧洲内陆湖区的温度偏高),因此需适当选用更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453.
阿斯哈石英闪长岩体位于东昆仑中央隆起带,侵入于古元宇金水口岩群中。岩体内产有阿斯哈大型金矿床,石英闪长岩与该区金矿形成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采用锆石LA-ICP-MS、XRF和ICP-MS对石英闪长岩进行了定年以及地球化学测定。研究表明:该区石英闪长岩属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其成岩年龄为(238.4±1.4) Ma;岩体稀土配分曲线几近一致,显示为同源岩浆演化特点,均表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特征,Eu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岩体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TNT”负异常,显示出安第斯型岩浆弧火成岩构造属性;岩石Rb/Sr和Nb/Ta值介于地壳和地幔之间,并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表明岩浆的壳幔混合成因。综上所述认为:阿斯哈金矿床石英闪长岩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印支期,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454.
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的概念、起源、应用和先决条件,以及超分辨率图像恢复包含的图像处理步骤和计算上需要有效处理的两个问题;综述国内外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研究现状,对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的主要方法及空域方法中的主要类别进行评述,并介绍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算法的评价方法;最后对超分辨率图像恢复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55.
20 0 3年 2月 2 4日新疆伽师--巴楚 6 .8级破坏性地震的发生 ,再次说明精细预测强震事件的重要性。本文以此次地震为例 ,提出一种预测地震事件的三要素新技术 ,即跟踪地震自激励演变信息预测震级大小、跟踪卫星遥感地表射出长波辐射 OL R信息预测地震危险区域、跟踪自然触发力因素信息预测临震时间。作者认为这种分要素、依序完成在线精细预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56.
武汉典型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环境风险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集武汉市8个典型湖泊的表层沉积物,分析11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不同形态组成,研究了不同湖泊金属元素的富集与污染程度,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Cd累积最严重,Zn和Hg也发生明显累积,龙阳湖污染较重,南太子湖和墨水湖污染中等,其它湖泊污染总体较轻.沉积物性质对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不显著,城市工业活动强烈影响着重金属的分布,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差异较大,Cd生物可利用态含量最高,其次为Mn、Zn、Co、Cu和Pb;而Sb和Hg以残留态占绝对优势,生态风险较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化石燃料燃烧、金属冶炼等是武汉市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的主要贡献者,同时岩石风化等地球化学过程也影响着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457.
本文通过在广东省湛江市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南木水地区进行地下水探测拟解决当地的生活用水问题.该区域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本文采用了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勘探方法,从构造分析出发,选择三个有利区域(分别为A、B、C、区),布设了10条AMT勘探线,共166个测点,进行野外数据.对野外数据进行了一系列预处理、反演和电阻率成像得到各线的剖面图.分析研究剖面图和切片图,确定了三个可能含水的低阻带以及三口钻井的位置.其中C区已经打井取水,出水50 m~3/h,很好地验证了AMT方法在硬岩地区进行地下水探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58.
作为我国最近规划的中国蓝谷海洋高科技开发区,对能源结构有着较高要求.目前,地热资源的直接利用是最经济最方便的绿色能源途径.鳌山卫研究区,是中国蓝谷的核心区之一,根据地质资料和温泉露头情况推测,该研究区内有可观的地热资源潜力.为探测鳌山卫花岗岩地区的深部地热构造,搜集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该区布设了10条AMT测线.通过资料采集、预处理、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地下2000 m以浅的电性结构的空间展布形态.勘探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一条走向为N30°E的断裂构造F1,深度约1500 m;同时确定了构造低阻异常中心位置,为下一步钻孔布设提供依据.本次花岗岩区AMT探测,克服了城市人文干扰和高压输电线引起的各种电磁干扰,为类似地区深部地热构造探测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是一次成功的深部地热构造探测.  相似文献   
459.
利用MPAS-A(The Model for Prediction Across Scales-Atmosphere)模式设计了中东太平洋热带辐合带CEP-ITCZ(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对两类厄尔尼诺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异常的敏感性试验,通过试验结果与两类厄尔尼诺年实际大气异常的对比,初步解释了CEP-ITCZ在两类厄尔尼诺年产生不同异常的可能原因。通过CP-EL试验发现,热带太平洋SST异常的第一模态会使中东太平洋低层风场辐合增强,但对辐合带的位置影响不大,与中部型厄尔尼诺对CEP-ITCZ的影响基本一致。通过EP-EL试验发现,热带太平洋SST异常的第二模态会使中东太平洋低层风场产生较大异常,辐合带中心向南移动,辐合带明显减弱增宽,与东部型厄尔尼诺对CEP-ITCZ的影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60.
【目的】分析滇西北横断山脉2020年5月24—27日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特征和成因。【方法】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怒江州气象观测站雨量数据,基于HYSPLIT模式及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1)中高纬环流的调整使南支槽稳定在青藏高原南部,上游风速增大使中高层形成西风急流,低层西南气流辐合,93~98°E、26~28°N区域维持大于20 m·s-1的纬向风且扩大东移。(2)贡山站过程累积雨量历史排行第二,暴雨持续日数达历年最高,具有一定的极端性。最大小时雨量9.9 mm,长时间降水的维持是引起此次过程的重要条件。(3)过程期间大气低层强辐合、中高层强辐散,抽吸作用明显,降水强盛期前97~99°E区域低层强辐合中层强辐散中心与强降水落区相对应,中高层上升气流加强时期与降水集中时段对应较好,物理量的变化对降水趋势变化有指示意义。(4)低层水汽辐合强且向中高层输送,大于90%的相对湿度伸展至高层。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阿拉伯海,部分水汽来自喇叭口地形作用及天气系统。【结论】加深对此类过程的了解和认识,为开展预报预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