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陕北地区TM 影像重采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7年TM影像为遥感信息源,探讨利用ERDAS IMAGINE对陕北地区TM影像进行重采样的方法。通过对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和立方卷积三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认为双线性内插法最适合陕北地区遥感影像的重采样。  相似文献   
12.

 以1997 年TM 影像为遥感信息源, 探讨利用ERDAS IMAGINE 对陕北地区TM 影像进行重采样的方法。通过对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和立方卷积三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认为双线性内插法最适合陕北地区遥感影像的重采样。

  相似文献   
13.

用陕北地区(榆林、延安、铜川)的TM影像,建立了监督分类模板,并对ERDASIMAGINE提供的几种模板评价工具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评价工具包括:分类报警工具、可能性矩阵、特征对象、直方图方法、分类的分离性、分类统计分析等。实践证明:模板评价是监督分类中很重要的一步,模板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监督分类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7年11幅TM影像为遥感信息源,以陕北地区(榆林、延安、铜川)为试验区,采用ERDASIMAGINE提供的计算机监督分类方法,对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以及坡耕地进行了大规模的遥感调查,并将调查成果按1:10万比例尺制图。研究表明,利用监督分类方法对分辨率为30m的TM影像进行陕北地区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制图是可行的,能较真实地反映该地区植被和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介绍了一种基于ElasticSearch智能搜索引擎的气象大数据原型系统的搭建方案,通过实现结构化气象数据同步、典型应用场景测试、业务系统接入等流程,将大数据原型系统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结构化数据检索和统计分析方面,气象大数据原型系统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16.
选取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宝塔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监督分类方法得到1997~2004年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坡度信息,分别提取1997年、2004年的坡耕地、坡林地、坡草地和坡园地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坡度分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997~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3.1%,林地增加了10.1%、草地增加了20.6%、果园面积增加了33.3%,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得到改善;②耕地减少的面积主要集中发生在坡耕地部分,其中坡度大于等于35°、25°~35°这两个等级减少的幅度最大,坡度大于等于35°减少了55.5%,25°~35°减少了51.2%,减少的坡耕地,基本上都是转变成了坡林地、坡草地、坡园地.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同时,基本农田(可灌溉)所占比例是增加的.该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M的山区气温地形修正模型——以陕西省耀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昕  汤国安  王春  邓凤东 《地理科学》2007,27(4):525-530
提出基于DEM的山区气温地形修正模型,以具有多种地貌类型的陕西省耀县为实验样区,以DEM模拟的坡面与平面太阳总辐射量为地形调节因子,实现对传统山区温度空间推算模型的改进,并与TM6热波段反映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对比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较为精细地刻画山区局地温度随地形的空间分异规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山区地面温度推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97、2004、2007和2009年的Landsat TM影像,利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到4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空间分析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得到1997—2004年、2004—2007年和2007—2009年3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幅度、空间分布格局等相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耕地经历了先减少后略微增加的过程;草地经历了前期增加,中期、后期减少的过程;林地则是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表现为前期显著增加,中后期增加速率减慢;同时12a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1997年的耕地所占比例为38.6%,是主导类型,2009年的草地成为了主导类型,占33.8%。监测的4个年份,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9.
极轨气象卫星旱情遥感监测的概述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遥感技术在干早监测中具有宏观、快速、客观、经济等常规手段不具备的优势,综述了遥感监测干早在国外的研究进展,从有无植被覆盖方面介绍了热惯量法、亮温法、植被指数法、供水指数法、条件温度植被指数法、农田双层模型等方法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陕北地区不同时相TM遥感图像的镶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山西省6个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1951年~200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分析20世纪后半叶山西地区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山西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26℃/10a),特别是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9年是这50年来最暖的一年。以70年代中期为界,将山西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期为冷期,后期为暖期。50年来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15.1mm/1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