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质学   1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发挥气象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作用邓振镛(甘肃省气象局兰州730020)甘肃省是我国气象灾害最为频繁的省份之一。靠天吃饭的旱作农业占70%,干旱、大风、冰雹、低温、连阴雨、干热风、霜冻、冻害、雪灾等气象灾害,不但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还严重制约着...  相似文献   
62.
甘肃省秋粮作物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玉米、马铃薯、糜谷等秋粮作物生态气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将甘肃省玉米划分为5 个、马铃薯4 个和糜谷4 个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并对这 4 种作物提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3.
气候变暖对甘肃种植业结构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采用对农作物生长有指标意义的≥10℃积温和<0℃负积温与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生长发育速度及产量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研究,得出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冬小麦西伸北扩,棉花面积迅速扩大,多熟制向北和高海拔地区推移。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春播作物提早播种,喜热和喜温作物生育期延长,越冬作物推迟播种,生育期缩短。喜热作物棉花气候产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4.
甘肃黄土高原40a来土壤水分蒸散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用Penman公式计算了甘肃黄土高原20世纪60-90年代40 a来的潜在蒸散值,分析了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与蒸发皿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潜在蒸散值的分布与纬度关系比较密切,随纬度的升高,潜在蒸散值增多,变化范围为1 600-2 200 mm·a-1;潜在蒸散值受气温、降水的支配比较大,80年代最小,其次为70、60年代,90年代最大.60-90年代各地潜在蒸散值比实测值高30%-40%,其中夏、秋季潜在蒸散均大于蒸发器所测值,以夏季相差最大,达40%-100%;冬季则小于蒸发器所测值.潜在蒸散量与蒸发器所测值虽在数值上有所差别,但趋势基本一致,蒸发器所测值的峰值变化落后于理论计算值0.5月.90年代以来,各地土壤水分亏缺值增多,植被生长季节,作物水分利用都未及最适宜状态.  相似文献   
65.
气候变化对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利用甘肃省定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6—2004年的观测资料,就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近19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干化趋势,春小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在生长季提前、生长期缩短、产量下降。相关分析也显示,降水量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温度。在春小麦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其阶段生长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完全一致: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春小麦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出现时间均提前,而乳熟期出现时间推迟,导致播种—出苗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出苗—拔节期的营养生长阶段延长、拔节—抽穗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抽穗—乳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延长,乳熟—成熟期的生殖生长阶段缩短,最终造成全生长期缩短。出苗—拔节期、抽穗—乳熟期降水量减少对春小麦产量下降有显著的正效应(P<0.05),拔节—抽穗期的增温对产量有极显著的负影响(P<0.01)。预计随着未来全球气候进一步的变暖和半干旱区降水量的减少,将会更加严重影响春小麦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6.
通过选取甘肃省80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要素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暖干化是甘肃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甘肃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均为正值,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温0.29℃;年降水量自1961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降水距平百分率以每10年1.7%的速率递减。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马铃薯晩疫病、麦蚜虫、小麦条锈病、玉米棉铃虫、红蜘蛛等5种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总结气候暖干化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危害特征:病虫种类增多、地域范围扩大;越冬界线北移、时间提早发生、受害程度加重;害虫生长季节延长、繁殖代数增加、种群增长加快;病毒病增多,易发大流行;寄主、害虫、天敌种群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使害虫得到迅速繁殖。提出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精准优质预报服务;建立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管理生产新模式和配套技术适应气候变化;根据未来气候预测和针对不同气候类型以及不同气候年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比例;制定精细化农作物病虫害综合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确定精准的高危病区范围重点防治等4个方面的措施和技术应对气候暖干化。  相似文献   
67.
受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呈现冬暖夏干的影响, 甘肃黄土高原200 cm深土壤贮水量呈减少趋势, 适宜农作物生长时段减少2-3月. 黄土高原作物气候生产力呈下降趋势, 年递减率为10.45 kg·hm-2, 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减产为4.3%~27.1%. 对畜牧业的影响利弊共存, 使牧区草场产草量和质量以及生产力下降;但牲畜死损率明显降低, 幼畜成活率明显增加;牲畜抓膘育肥利弊因素相当, 牲畜肉量呈波动式变化. 小陇山森林资源呈减少趋势, 90年代最为严重.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下, 需要农林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提出了甘肃省以及祁连北坡、陇东、陇东南和陇南等4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地域的农林牧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战略与优化方案. 其研究结果为西北地区农林牧业安全生产、趋利避害、减轻不利影响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8.
全球气候增暖对甘肃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系统总结了甘肃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甘肃干旱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等3个课题的主要成果和研究进展。在揭示甘肃省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冬暖夏干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综述了越冬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喜凉作物(春小麦、马铃薯、胡麻)和喜温作物(玉米、棉花、酿酒葡萄)等8种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适生种植区高度和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等对现代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现代气候变化对甘肃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非常突出,已对农作物安全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研究结果为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旱作农业生产机制,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9.
草原生长期地表辐射和能量通量月平均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2008年5—9月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辐射和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生长期各辐射分能量和同期能量通量的月平均日变化以及地表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草原生长期总辐射月平均日最大值出现在7月,平均日最大辐射强度达到753.14W·m-2,最小值出现在5月,为697.27W·m-2.受地表反照率和太阳总辐射的影响,生长期反射辐射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平均日积分值为4.92MJ·m-2;9月份最小,平均日积分值为3.76MJ·m-2.生长期获得的辐射能量为1385.67MJ·m-2,平均净辐射(Rn)强度为104.52W·m-2;感热通量(H)共支出640.39MJ·m-2,日平均强度为53.40W·m-2;潜热通量(LH)共支出772.96M·m-2,日平均强度为55.10W·m-2.Rn和H+HL+G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草原生长期日平均能量闭合率为90%,能量不闭合程度为10%.  相似文献   
70.
邓振镛  刘文婧 《干旱气象》2009,27(4):410-414
搞好农用气象服务工作,要做到熟悉和掌握当地的基本情况、基本气候特征、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情况、作物生理生态特点、作物气候生态适应性等5个方面的内容。要做到服务形式灵活多样,服务产品针对性强。同时要加强4个基本建设和4个体系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