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将GIS技术与中小区域泥石流短临预报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技术的中小区域短临泥石流滚动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凉山州泥石流无缝隙的滚动预报,预报间隔为1 h,预报时效为3 h。模拟预报结果表明:系统可应用于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原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雷达回波强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高海拔地区雹云演变有初生、发展、成熟、减弱四个阶段,回波由弱、零散、豆点状、无组织的对流单体变为强、组织有序的飑线,回波中心强度达到60dbz以上,回波顶高度超过12.0km,50dbz强回波上界超过8km.  相似文献   
13.
本是针对2006年盛夏发生在凉山州的严重伏旱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揭示了对凉山州盛夏严重伏旱有预测意义的因子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高原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雷达回波强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高海拔地区雹云演变有初生、发展、成熟、减弱四个阶段,回波由弱、零散、豆点状、无组织的对流单体变为强、组织有序的飑线,回波中心强度达到60dbz以上,回波顶高度超过12.0km.50dbz强回波上界超过8km。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海洋学计算中3种深度与压强的转化方法:(1)EOS-80(Equation of State of Seawater 1980,EOS-80)标准采用的方法;(2)最新发布的TEOS-10(Thermodynamics Equation of seawater 2010,TEOS-10)标准采用的方法;(3)通过海水吉布斯函数计算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的方法。对以上3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一般的海洋学研究中,3种方法精度相差不大,均可使用。在要求计算效率的情况下,可以选用EOS-80标准采用的方法,在更高精度的海洋学研究中,应该使用TEOS-10标准采用的方法或者吉布斯函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海面风场在海浪模拟和预报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分别利用CCMP风场和Q/N混合风场驱动WAVEWATCHⅢ海浪模式对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浪过程进行了模拟。利用NDBC(美国国家浮标资料中心)提供的浮标资料和Jason-1卫星高度计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分析表明:在北太平洋海域,CCMP风场较Q/N混合风场与浮标风速资料有更好的一致性,更能代表该海域的海面风场状况;CCMP风场驱动下的海浪模拟结果总体上优于Q/N混合风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以CCMP风场资料为背景风场,结合藤田风场模型、Myers风场模型、Jelesnianski风场模型、Holland风场模型,分别构建全新的海面风场.基于非结构三角网格,采用第三代近岸海浪模式SWAN对2011年第5号强热带风暴“米雷”产生的台风浪进行数值模拟.比较SWAN模式模拟的结果和浮标实测数据,发现风场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台风中心附近3至5倍台风最大风速半径范围内风场和台风浪有效波高的模拟精度.对比4种风场模型对应的台风浪模拟结果,发现Holland风场模型模拟的有效波高与浮标实测值最接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5年7月16~18日发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境内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在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下,产生暴雨的雷达回波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4个小时,雷达回波有合并加强的现象发生,也有上游地区不断有新生雷达回波并入暴雨区的现象发生,强降水云团的回波强度要大于25dbz,顶高超过10km,但是,强度超过40dbz的强降水回波主体位于零度层以下。  相似文献   
19.
邓波  顾清源  罗菊芳 《气象》2007,33(9):64-68
通过对攀西地区2006年7月6-7日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暴雨过程开始前本地大气中储存着丰富的不稳定能量,高低空风存在垂直切变,在地面冷空气和青藏高原切变线触发下对流强烈发展形成大范围暴雨.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回波强度可达60dBz,暴雨回波长时间持续的主要机制是降雨回波不断地新生和合并,暴雨回波成熟时在强回波中存在较强的上升运动,暴雨云团中大于40dBz的强回波高度可达9km,顶高超过12km,垂直液态含水量达45kg·m-2,与此相对应的速度图上有逆风区、小气旋、辐合区等强降水特征出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成因的分析研究,确定了预报模型中的各类参数,阐述了激发泥石流的静态和动态影响因子中各类数据及其获取方法,详细探讨了中小尺度的区域泥石流短临预报模型和方法.选择泥石流危害严重的四川省凉山州作为研究区,利用可拓学原理,在直接获取气象局降水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泥石流短临可拓预报模型.在 GIS 技术支持下,开发了凉山州泥石流短临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