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完全国产化的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已开展了测量工作, 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梯度数据, 但是如何利用梯度数据进行磁性地质体边界圈定还处于研究阶段。笔者先给出了航磁全轴梯度测量原理;然后着重从利用梯度数据尤其是垂向梯度数据进行岩体边界圈定等方面进行了讨论研究, 认为航磁梯度数据相比于总场数据在地质体边界判断方面可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接着提出了梯度数据需要在判断磁性地质体边界上进行化极处理, 并根据垂向梯度数据零值线确定地质体边界的原则, 圈定磁性地质体的边界位置。与实际地质情况的对比表明, 利用梯度数据圈定磁性地质体边界的应用效果比利用总场数据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2.
河北平泉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类型的微生物岩,主要包括柱状叠层石、 层纹状叠层石、核形石、纹理石以及凝块石,它们各自不同的宏体和微观构造特征代表了不同的水体深度和环 境水动力条件。文中通过野外实测观察、室内偏光显微镜下 254块岩石薄片的微相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的分 析测定,研究了整个高于庄期菌藻类生物的演化过程。在综合考虑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碎屑的含量、颗粒的保 存状态以及微生物岩的宏体和微观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整个高于庄组划分为 18个生境型,沉积相带演化从 潮上带至内陆架的上部。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地层序列中菌藻类生物含量的变化以及碳同位素的迁移规 律清楚地记录了高于庄期大规模的海进-海退的旋回沉积过程以及短期内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化。通过分析生 境型在地层剖面的分布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今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以及 更有效地进行烃源岩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3.
1955-2002年气候因子对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5-2002年间,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有较明显的突变性和阶段性,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径流系数的趋势及突变与该时期降水量的变化吻合较好;气温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也与径流系数基本吻合;季节变化中,7-9月的径流系数与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最为吻合。气候因子的变化与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变化的一致性,说明48 a来气候变化对径流系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尽管鄱阳湖流域的径流系数还受到土地利用变化、水土流失和地形等因素叠加效应的影响,但是气候变化仍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4.
川陕甘地区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一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一中生代造山带。川陕甘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金三角”地区,该区成矿条件好,金矿床(点)分布密集,成因类型多,规模大,是国内具有大型和超大型金矿成矿条件的成矿远景区。对比区内的典型矿床,总结成矿规律,对指导该区面上找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5.
116.
氧气对真核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关重要,但是有关元古宙中期大气和浅海氧气浓度的限定却分歧很大,目前存在持续低氧(<0.1%~1%现代大气水平,PAL)、相对高氧(>4%PAL)和动态波动等多种观点。为了进一步揭示真核生物集中分布的浅海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文中选择华北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四段下部环潮坪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稀土Ce异常重建当时正常浪基面之上海水的氧化还原状态。结果表明,雾迷山组四段下部1段厚约150m的碳酸盐岩地层(~1480-1475Ma)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Ce/Ce*=0.82±0.11,n=10),而下伏和上覆地层均为具弱Ce正异常的碳酸盐岩,可能代表了1次持续时间约5Ma的浅海脉冲式增氧过程。该层段的脉冲式增氧可能表明元古宙中期浅海氧气浓度存在频繁波动,并非处于稳定的低氧或相对高氧平台状态。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元古宙中期浅海氧化还原状态和演变特征,并为探讨海水氧化还原状态对早期真核生物演化的影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