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页岩气储层的岩石力学特性对压裂改造效果影响极大,开展页岩破坏机理、力学特性和脆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可以为页岩气开采中大规模体积压裂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对龙马溪组黑色炭质页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黑色页岩具有明显的层状薄片矿物结构,矿物主要成分为石英和方解石,结构面固有强度较高;(2)由于强结构面的影响,倾斜层理试件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与单轴抗压强度,但是总体积应变量较小;平行或者垂直层理试件的弹性模量与单轴抗压强度较小,总体积应变量反而大;(3)随着层理倾角β的增大,层状页岩单轴压缩试验测得的起裂应力水平指标表现为"中间小两头大"的U型规律,即层理倾角为30°或60°时测量值较小,而0°或90°时较大;(4)岩石脆性是可压裂性的关键因素,层理角度为30°或者60°时,脆性指标较大,页岩的可压裂性更强,脆性指标的变化规律大致呈倒U型。本文的研究对评价页岩的可压裂性、提高压裂改造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生态修复措施会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产生强烈影响,因此量化石漠化治理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回归分析以及残差趋势分析等方法,揭示了2000—2020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生物多样性的时空演变规律,量化了石漠化治理等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为主,石漠化总面积减少了10.25万km2,减少速率为0.49万km2/a;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总体呈增加趋势,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均值为0.40,总体维持在中等水平;石漠化治理和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其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为26.39%;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52.78%、47.22%。结果表明,石漠化治理对生物多样性表现出积极贡献,对后续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3.
从天气学背景、物理量诊断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20时~30日08时和7月21日08~20时河南省出现的区域暴雨过程,结果表明:两次过程有相似的天气背景,有冷空气影响及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学结构。二者降水性质上不同,前者以系统性稳定降水为主,后者伴有对流性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44.
云南昆明至玉溪地区石灰石矿山分布众多,露天开采,石灰石矿山土层浅薄,土地贫瘠。论述石灰石矿山分布、石灰石土层形成及其特点,对于矿山开发与生态保护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5.
利用佛山市152个自动气象观测站2012—2020年降水资料,根据强降水范围和性质,研究佛山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范围、不同性质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差异性较大。局地性、区域性、突发型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4—9月,全市性、增长型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3—10月,持续型短时强降水5—6月发生频次最高。(2)从日变化来看,局地性、区域性呈单峰特征,全市性呈多峰特征,突发型、增长型呈双峰特征,持续型较平稳,06—09时略高,局地性、全市性和增长型短时强降水中分位值日变化较小,区域性、增长型和持续型短时强降水中分位值的日变化较大。(3)极大值出现的时间段也不相同,最大值的短时强降水是一次增长型的区域性过程。(4)空间分布上,局地性短时强降水在佛山西南部和北部发生的频次较高,全市性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的分布与之相反,而区域性短时强降水在西南部发生频次较低,增长型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高于突发型短时强降水,持续型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低。(5)影响系统占比最大的分别是局地性、突发型短时强降水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区域性、持续型、增长型短时强降水为热带系统,全市性短时强降水为西风槽,而西南低涡在各类中占比均最小。  相似文献   
46.
在全波形反演过程中,采集系统的有限孔径和波场对地层介质信息的非均匀覆盖会影响全波形反演的效果.本文引入一种层析滤波器来减小这种影响.该滤波器被作用于反传之前的波场残差之上,对模型梯度进行预处理,可以对有限的采集孔径和非均匀信息覆盖进行校正,从而改善全波形反演的效果.该滤波器的实现简便高效,几乎不引入额外的计算量.本文主要针对地面反射记录进行研究,数值实验验证了该滤波算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7.
2019年3月21日21:13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60.3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2019年4月13日14:11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下属和安镇镇政府自动气象站测得50.7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两地均出现比较明显的风灾.通过分析监控视频、无人机航拍资料、现场勘察和走访目击者,获得如下结论:21:09-...  相似文献   
48.
UHF风廓线雷达降水数据判别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5种UHF风廓线雷达降水数据的判别方法,利用北京CFL.16型对流层风廓线雷达于2007年6q月获取的部分观测数据,对5种判别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在降水天气下判断正确率都在89%以上,其中,建立关于垂直径向速度和信噪比、垂直径向速度和谱宽的判别函数两种方法判断正确率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49.
大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机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利用雷达径向速度、风暴相对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和雨量资料,分析了临沂2008年汛期中最大也是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发生机制。结果发现: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原因。分析还表明:低空西南气流的稳定维持利于降水过程持续,而高空气流的短波波动则造成降水强度的强弱波动变化;当高空气流由偏西风转为西南风,中低空西南气流和中高空西南气流同向叠加时,对流层中层西南急流建立并且向超低空传递,高空冷空气的加入和低层西南气流加强促使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导致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50.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的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和“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盐是在一定的水深条件下形成的,分层卤水是成盐的基本形式;“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的论据,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盐岩物质来源的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的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和推测。分析了盐岩研究中存在的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盐”论者的卤水分层成盐模式对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盐”论者的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盐论者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的数量、分布及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的综合研究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