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质学   19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及氧、氢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认为马家窑金矿属再平衡岩浆热液矿床,金青顶和十里铺金矿属大气降水热液矿床。马家窑金矿石英的δD、δ18O值高,变化小,比较稳定;蚀变岩石的δ18O在磺向上由围岩向矿脉逐渐升高。金青顶和十里铺金矿石英的δD、δ18O值低、变化大;蚀变岩石的δ18O值由地表向深部逐渐降低。开展金矿的氮稳定同泣素研究,在国内尚数首次。马家窑金矿36Ar在温度300℃以下相对含量不到10%,金青顶和十里铺金矿36Ar则达90%以上,表明前者以岩浆成因40Ar为代表,后者则以大气氩36Ar为代表,进而表明马家窑金矿是再平衡岩浆热液成因,金青顶和十里辅金矿是大气降水热液成因。示踪结果与H、O同位素一致,表明氩同位素在示踪成矿热液、矿床成因研究方面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2.
1前言 微波站是近几年遭受雷击严重的对象,雷击使站内大量交直流电源等设备被击毁,干线长途微波电路长时间受阻,造成通信大面积中断。经分析找出遭雷击的主要原因和教训,其中地线系统质量达标最重要。通过采取整治和预防措施,对防御雷击的侵害起到积极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形成机制、物质来源、岩石共生组合,岩体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将山东花岗岩划分为四个成因系列、十个成因类型。即:Ⅰ.前寒武纪地壳改造系列;Ⅰ.1.原地交代型;Ⅰ.2.异地深熔型;Ⅰ.3.大陆板块碰撞型;Ⅰ.4.高级变质型;Ⅱ.同熔系列;Ⅱ.1.结晶分异型;Ⅱ.2.岩浆混合型;Ⅲ.碱性系列;Ⅲ.1.结晶分异型;Ⅲ.2.下部地壳重熔型;Ⅳ.幔源系列;Ⅳ.1.结晶分异型;Ⅳ.2.分熔型。原地交代型按其被改造原岩的性质,可划分为正变质和副变质亚型。  相似文献   
34.
城市(热力、动力、人类活动等)效应对城市及周边地区强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在数值模式中合理描述城市效应仍然存在许多困难。采用Nudging地面加密观测间接引入城市效应(Nudg)和使用城市冠层模式直接引入城市效应(Urba)两种方式模拟了2017年5月7日发生在广东广州的一次极端降水过程。结果表明Nudging地面加密观测能够有效地在数值模式中引入城市效应,从而合理地再现出城市热岛及其触发的对流和强降水的时空演变,而使用城市冠层模式未能够模拟出城市热岛及其触发的对流和降水。具体而言,Nudg能够维持城市的热岛,在城市热岛的下风方最先触发了对流,对流快速发展并稳定维持,从而在广州城市下风(西北)方形成了强降水。然而,Urba试验中城市热岛迅速减弱消亡,从而未能在城市下风方触发出对流,导致降水模拟的失败;尽管后期在城市下风方边缘及北部山区有零星的雷达回波,但均未能够发展形成组织化的对流单体或系统。对本次强降水事件对流的触发而言,城市热岛的加热作用较城市的摩擦辐合更重要。提出的Nudging地面加密观测间接地引入城市效应的方法可用于与城市下垫面相关的各类天气事件的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35.
36.
焦家式台上蚀变岩型金矿地表及浅部绢英岩δ ̄(18)O值平均在12.5‰,δD值在—75‰,分别比新鲜原岩花岗闪长岩高出2‰~3‰和20‰。垂向1000m以下,即沿矿体倾斜方向1500m以下,绢英岩的δ ̄(18)O和δD值分别降低为+8‰和—95‰左右,显示出比原岩亏损δ ̄(18)O,但是D含量几乎不变。相应地,石英和绢云母蚀变矿物对的δ ̄(18)O值分别从14‰和12‰左右,降为深部的11‰和9‰左右。综合资料表明,成矿流体是由大气降水与深部中基性岩呈面型淋滤相互作用,温度为350~400‰,有效W/R比为0.001左右时形成的演化大气降水含矿储体热液,随之上升进入破碎带充填呈线型扩散水/岩相互作用,有效W/R比超过5.0,降温的缓冲开放体系中矿化沉积。  相似文献   
37.
胶北地块与金矿有关的花岗岩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相似文献   
38.
39.
基于CloudSat资料的青藏高原地区云微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云物理特征的认识对高原天气和气候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利用2006年6月—2011年4月的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云的总云水路径、液态水路径、冰水路径及雷达反射率的分布特征,并对高原与东亚降水云的垂直结构进行对比,得到如下结论:(1) 总云水路径的大值区分布在高原西南坡、东南部及高原中部低值区分布在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及其以北地区;暖季大于冷季;(2) 高原南部及东部为液水路径大值区,以液相云为主;高原中部、北部及西部为冰水路径大值区,以冰相云为主;(3) 雷达反射率的垂直分布主要介于-27~17 dBz,集中在3~9 km;云粒子群随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在4 km高度的大小和浓度最大;暖季云高大于冷季,对流活动旺盛;(4) 高原与东亚降水云的结构不同,季节变化也与东亚有差别。(5) 雷达反射率在近地面层随纬度的增大减小,垂直方向的递减率是暖季小于冷季;(6) 冷季的高原上与周边相比为丰水区,南坡的冰水路径与低层雷达反射率大值区对应,表明南坡阻挡作用促进云中冰粒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40.
一次秋季温带气旋的雨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12年11月3-5日,受强冷空气和气旋发展的影响,华北地区出现了秋冬之交首场雨雪过程.此次雨雪天气过程具有降水强度大、雨雪范围广、初雪时间早、降水相态多变以及雨雪降温大风并存等特点.着重分析了过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成因机理等,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北极涛动指数变化的分析发现,此次过程前期由于北极涛动指数负位相出现的时间较早,并且强度大,维持时间长,对应当年秋冬之交首场雨雪天气出现亦时间早、强度大.(2)此次过程前期华北地区西风带上游长波波数趋于减少,导致后期位于华北地区受其引导的相应低压系统稳定少动.(3)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建立的“Ω”形阻塞形势阻挡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特别是后期此阻塞高压南部迅速生成的低值系统与阻塞高压的高值中心构成了十分稳定的对偶之势,阻断了其上游西风带槽的东移,导致相应地面气旋系统长时间稳定维持在北京及其邻近地区,从而促使该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强降水事件.(4)该过程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对锋前上升运动的形成和气旋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影响,这次天气过程的气旋发展机制与经典的第二类温带气旋发生、发展机制不尽相同.(5)此次过程中水汽条件极为有利,特别是在气旋发展后期,来自海上的水汽源源不断流入移动缓慢的气旋区域,为该区域的罕见强降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水汽条件.(6)在整体大气稳定层结环境下,锋面前沿的水汽输送和抬升在低层形成了大气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触发,锋面加强引起的风垂直切变加强促进了大气不稳定层结之上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向上扩展,并与高层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连通,从而为低层触发的上升运动向高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