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随着城市的扩大,泉州市在完成新一轮精度较好的GPS/水准网布测与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泉州市及周边地区陆地重力测量资料、国内外先进的地球重力场模型,采用先进的(似)大地水准面确定理论与方法,完成了泉州市规划区精度优于3 cm的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工作.  相似文献   
212.
213.
浙江武义白垩纪盆地萤石矿液运移趋势与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浙江省武义构造-火山沉积盆地特定的演化规律,决定着萤石矿(点)床的集中产出与时、空分布。该文进一步从成矿年龄、温度、元素和矿石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盆地含矿热流体由北东向南西的运移趋势与规律,为武义盆地隐伏-半隐伏萤石矿(床)体的寻找与预测提供信息与依据。  相似文献   
214.
基准站运用微机对气象资料的处理方法李庆国,郭蒙加(乐山市气象局邮码614000)1995年1月1日全省基准站在业务运行中,将运用微机处理气象资料,广大观测员将从繁杂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在微机处理气象资料中,若对有关问题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工作。现根据我站...  相似文献   
215.
鄂尔多斯盆地在新安边地区首次探明了致密油储量超亿吨级的新安边大油田。为了弄清致密油富集规律, 在前人对沉积相、烃源岩、储层特征及致密化原因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扫描电镜、岩芯物性、微米CT等分析手段, 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集砂体规模及其连通性、储层物性和源储接触关系等因素的研究, 明确了新安边地区致密油的主要特征以及大面积展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延长组长72储集砂体发育, 储层渗透率差, 储集空间以微米级孔隙为主, 微米孔隙及纳米喉道构成了由多个独立连通孔喉体构成的复杂孔喉网络, 相对较好的孔喉连通性为石油在微观储集空间内流动提供了保障。原油性质好, 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不含硫、可流动性强的特点。致密储层紧邻优质烃源岩, 厚层烃源岩与较厚砂层共生形成了近源聚集的有利配置关系, 生烃增压为石油运聚提供了充足动力, 连片叠置发育的砂体和裂缝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原油充注程度高, 多因素叠合形成了大面积展布的致密油区。  相似文献   
216.
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对1980~2019年夏季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极端日降水进行定义,分析了不同分位极端日降水的气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呈东多西少、中间多南北少的反位相分布特征,且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2)99%分位降水阈值普遍在24 mm/d以上,95%分位和90%分位降水阈值维持在12~20 mm/d,75%分位降水阈值则进一步下降至7~9 mm/d。(3)从长期变化趋势看,青藏高原中东部99%分位的极端日降水出现频次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余几个分位则以下降趋势为主。(4)相较于99%和90%分位而言,95%分位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夏季降水中具有更为突出的贡献,且近40 a来99%分位的贡献在不断增加。(5)青藏高原中东部日降水量介于0.1~10.5 mm,但日降水量的频次波峰和总降水量的波峰位置存在差异,2.4~5.1 mm日降水量在青藏高原中东部降水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7.
近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降雨量呈增大趋势,导致活动层沿多年冻土层滑脱,诱发的冻土浅层滑坡灾害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冻土浅层滑坡失稳是渗流、温度和应力复杂耦合的过程,明确降雨条件下多年冻土斜坡水热力响应机制,揭示降雨诱发冻土浅层滑坡失稳的机理十分关键。基于冻土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仅施加气温变化的模型一和在气温变化基础上施加强度为9 mm·d-1、持续降雨18 d的模型二,探讨了低强度、长时间降雨对多年冻土斜坡水热力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雨水入渗对斜坡浅层温度场产生扰动,进而影响土体冻融过程,活动层以下有形成富水层的可能。雨水入渗导致融土饱和度大幅增加,水分渗流方向由竖直向下逐渐转变为顺坡方向。极限状态下斜坡位移分布在活动层,符合冻土浅层滑坡变形特征,降雨入渗数天后活动层位移有显著增大的趋势,最大位移所在位置向坡脚转移。降雨对斜坡稳定性影响显著,雨水入渗对活动层水热力产生持续影响,斜坡安全系数最小值出现明显滞后。研究结果为青藏地区冻土浅层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18.
学术界目前已经普遍认识到,牧羊业是在史前从西亚传入中国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则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接受这些外来物种的区域。然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特殊的高海拔环境,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绵羊是如何传入并适应青藏高原,及早期的绵羊传入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仍然不甚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青藏高原东北部5个县共10户的牧羊业情况进行了民族学考查。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多样的绵羊品系及其来源、各自的生理特点、适应的不同生态环境及相关的繁殖和蓄养方式。结合调查得到的结果和相关的动物考古学及分子生物学证据发现,早期绵羊在传入青藏高原高海拔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系列充满挑战性的、对新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因此推测:人类有意识的将绵羊与本地野生盘羊杂交以得到对高海拔环境的生态适应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具体情况仍需更多动物考古和古DNA研究。本调查所发现的羊群饲养策略对通过动物考古、稳定同位素和古DNA方法研究史前牧羊业有启示、参考和类比作用,并为今后研究史前牧羊业的跨大陆传播提出应该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19.
220.
本文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震和电法对在重庆奉节宝塔坪小区发生地面塌陷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塌陷的形成构造控制,与岩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