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基于ROV的近海底地形测量及其在马努斯盆地热液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重点的特殊深海研究区(如热液冷泉、洋中脊区域),在船载多波束数据获得研究区大面积地形资料的基础上,有必要选取典型深海小靶区进行高分辨率地形测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保障。根据船载多波束实测数据选取PACMANUS热液区作为靶区,基于长基线定位,利用“发现”ROV搭载多波束系统进行近海底全覆盖地形测量。结果表明,依托于船动力定位系统及差分GPS,长基线为ROV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定位,使得近海底测量的地形数据分辨率数倍优于船载多波束测得的地形数据的分辨率。高分辨率地形清晰的显示了PACMANUS热液区锥形丘体等特殊微地形,与已发现的热液点和火山区有很好的对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区域活动的热液区主要发育于坡度大于30°斜坡上的地形突变区,其成因仍需深入研究。利用ROV搭载多波束近底测量是获取深海小靶区高分辨率地形的可靠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深海海底研究的针对性,将促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2.
海底沙波常见于潮流作用较强的内陆架海域,是一种脊线与潮流流向垂直的微地貌形态,一般在40~100 cm/s的流速形成。沙波既可大面积自成体系,也可分布在沙脊的坡面上,呈不对称形态。泥沙的粒度、沉积物供给以及水深[1]等因素对海底沙波的发育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33.
底栖有孔虫是海洋古环境记录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现代海底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与现代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过去的古海洋环境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加强海洋灾害地质学研究减少海洋工程灾害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及海洋工程的需要,海洋灾害地质学这一边缘学科正在我国兴起和迅速发展。本文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以灾害地质因素分类进行概述,并对海洋灾害地质学的特点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总结,最后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35.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冲绳海槽Z_(14-6)孔柱状样于1981年取得,该孔浮游有孔虫系统鉴定、统计及转换函数分析表明,该区12万年来曾存在三个温暖时期,末次间冰期存在两次寒冷波动。氧同位素5e亚期为最温暖时期,海水冬季表层水温高出现代1.9℃;氧同位素第2期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最寒冷时期,冬季海水表层水温降至12.4℃,比现今低6.8℃。海水冬、夏表层水温差异与气候的寒冷程度有关,气候越寒冷,温差越大。此外,本文还就黑潮的某些古海洋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6.
选择冲绳海槽的3个剖面A、B、C上的现代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样品从G.ruber到G.sacculifer到N.dutertrei其氧同位素值均由轻变重,表明3种有孔虫其生活水层依次由浅到深,进一步证实了这3个种的生态生活习性在冲绳海槽区域与开放大洋同样一致,在槽穿海槽的A、C两个剖面上,G.ruber和N.dutertrei的氧同位素有相似的变化,从西向东氧内闰素值依次由轻变重,然后又变轻,表明剖面西侧站位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因受冲淡水影响较强而变轻,而在东侧站位受高温黑潮的影响氧同位素同样有变轻的趋势,沿海槽轴向展布的剖面B上的氧同位素变化主要受冲淡水的影响,表层水体在剖面中部和南端冲淡水影响相对较大,而次表层水只在剖面南端受冲淡水影响相对较强,剖面A、C上的N.dutertrei和G.ruber的氧同位素差值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剖面A上,氧同位素差值从近陆端向近岛弧端逐渐由小变大,而在剖面C上,则逐渐由大变小,上述变化可能表明了磁部区域黑潮支流对表层水体的影响要大于次表层水体,而在南部海槽区域,黑潮暖流对次表层水体有相对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陕西葫芦沟金矿成矿断裂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的成矿断裂是发育在太古代太华群中韧性剪切带之上的一系列脆-韧性、脆性剪滑断裂。在成矿过程中,不同类型断裂、不同类型构造岩带显示出不同的断裂动力蚀变特征和成矿元素组合。活化的金等元素在构造应力驱动下,于不同构造部位以不同形式沉淀并富集成矿,从而形成了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体。  相似文献   
38.
呼和浩特近40年降水的小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线性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呼和浩特1961~2000年年、季降水量变化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给出了呼和浩特降水在时域和频域上的局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来呼和浩特秋季、年降水量有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少,年、季波动大;(2)该地年、季降水变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周期层次结构。低频波16~18年准周期比较明显;高频波其周期性在时域中具有局部变化特征,总的来看在4~6年周期层次上发展很强;(3)小波变换系数的大小,也可以看出不同时间层次上降水量的变换情况,低频波的小波系数正负中心与该地湿干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39.
南黄海EY02-2孔碳酸盐含量特征与沉积物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EY02—2孔柱样碳酸盐含量在0~34.55%之间变化,呈现为大西洋型CaCO3溶解旋回;冰后期以来碳酸盐高含量与高碳酸盐的现代黄河和废黄河物质有关;而末次间冰期碳酸盐极高含量与贝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0.
东海中陆架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东海中陆架EY02-1孔的柱状样品对底栖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合Q型因子分析及AMS“C测年数据,对东海中陆架古水团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84.9%,这5个有孔虫组合在钻孔相关层位上反映特定的古水团特征。主因子1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组合,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水团(5~10m);主因子2为Bolivina robusta组合,代表中陆架水团(50~100m);主因子3为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主因子4为Florilus decorus组合,代表内陆架水团(0~50m);主因子5为Epistominella naraensis组合,代表水体较凉的水深大于30m的内陆架水团。结果表明,冰后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低温低盐沿岸水团、中陆架水团及内陆架水团交替影响EY02-1孔附近中陆架。在氧同位素3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东海沿岸流与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控制着有孔虫组合。在氧同位素5a-5c期间,EY02-1孔附近中陆架可能已受到古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该孔顶部11.4m含大量贝壳的细砂沉积可能对应氧同位素1期U2层潮流沙脊脊部沉积,细砂平均沉积速率高达0.877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