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2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利用1961—2010年华南地区64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集中度指数Q,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的结构。结果表明:夏季华南地区北部(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度较小(大),表明该地区降水较为分散(集中)。在趋势变化上,近50年华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都是增多的。北部和南部的降水量也均呈增加的趋势,北部增加更明显。另外,降水集中度在华南北部和南部也均呈增加的趋势,即降水呈现更集中的趋势,尤其是华南南部降水集中度增加更明显。此外,无论降水量为1 mm以上、25 mm以上还是50 mm以上的降水,持续1 d降水的雨日都在减少,而超过1 d的持续性降水过程都在增多。在空间分布上,华南大部分地区1 mm以上降水的雨日呈减少的趋势,而25 mm以上和50 mm以上的持续性降水过程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2.
龚理卿  赵玮  陆尔  江志红 《气象科学》2015,35(5):543-549
采用对标准化时间序列作加权的方法做多模式集成,并以相关系数与均方根误差作为衡量模式模拟预估能力的标准,将IPCC-AR4的 10个气候模式模拟1961-1999年(39a)中国降水的标准化加权集成结果与气候模式修正、Taylor函数加权集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前者具有明显优势。为进一步验证这种优化的性能是否具备稳定性,将由控制阶段(1961-1999年)模式与实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权重系数应用于A1B排放情景下的模式降水数据,预估研究区域2000-2012年(13a)的降水,并与同时间段的模式修正、Taylor函数加权集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集成结果在预估阶段(2000-2012年)仍优于模式修正、Taylor函数加权集成结果。  相似文献   
23.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别将一日4次、日平均、月平均资料作为输入进行计算,分析了浮力频率在不同尺度下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变化,发现浮力频率的分布与纬度和高度、海洋和陆地、山脉和地形分布等有关。一般认为,浮力频率取决于上下层的温度差。通过对其表达式的推演,指出浮力频率除了与上下层温度差有关外,也与气温本身有关,是两者的非线性函数。针对不同时间尺度及空间的采样样本,研究了气温和垂直温差在浮力频率时空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对浮力频率的某些时空变化,在一些区域,气温本身的变化也很重要,其影响甚至能超过上下层温度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降水性质与对流活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从计算大尺度热源和分析TBB资料两个方面,阐述了1991年江淮梅雨期间降水性质与对流活动的季节性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梅雨期间江淮上空3个强上升运动时段分别形成了3场暴雨,由暴雨释放的热量使江淮大气出现了3个时段的强加热;3场暴雨的降水性质呈显著的季节性演变,由第1场暴雨以锋面性降水为主发展到第3场暴雨异常强的对流性降水。文中详细分析了热源和水汽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大气运动场和热力结构讨论了盛夏强对流降水期间积云对流以涡动形式对热量和水汽的强铅直输送作用。江淮地区TBB值能很好地反映降水状况,雨期一致地对应于TBB低于250K的时段。梅雨中后期东亚地区对流活动季节性地增强,带状对流区(特别是TBB高负距平区)与雨带位置相符。对流带位置及对流活动强弱与西南暖湿气流活动密切相关,它很好地表征了东亚地区的低空急流(给积云输送热带对流大气)。梅雨期间对流带主要出现在江淮流域,但可在东亚范围内飘移,它落在江淮与否则决定了江淮暴雨的维持与中断  相似文献   
25.
据1991年特大洪涝过程的物理分析试论江淮梅雨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1991年江淮梅雨为个例,通过对特大洪涝形成过程的物理分析,就梅雨预测问题提出了一些认识。分析表明,1991年江淮流域较长梅雨期内所发生的3场大暴雨是很有代表性的,它们是大气环流季节转变不同进程中的产物,因而具有不同的环流背景和降水性质,且在洪涝的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据此,我们提出了江淮梅雨的3个模型,指出应在由春夏之交到盛夏这个较长时期内分阶段地考虑梅雨预测。另外还指出,确定雨带的落区,不但应强调副高和东南季风活动对雨带南北进退的作用,而且也要注意西南季风的活动会导致雨带东西向的摆动。最后,就旱涝形成物理过程的诊断研究在旱涝模式预测方法中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