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近几年来短时预报在国外很受重视,1981年8月25—28日在西德汉堡首次召开了国际性的短时预报讨论会。会议由国际科协云物理、辐射和动力气象委员会以及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召集,与会代表的广泛性表明短时预报具有多学科性质。它涉及云物理学、中尺度气象学以及观测通信等气象业务服务系统。会议交流了各国在短时预报科研和业务服务工作方面的经验。目前国家气象中心只发布12小时以上的预报,12小时以内大  相似文献   
32.
一、引言行星边界层中风场辐合和切变的特征及各种气象要素的日变化,对对流风暴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行星边界层的问题已成为气象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和资料的进一步完善,国内外在研究行星边界层的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 W·Y·森等提出,在行星边界层内,两种不同性质空气的交绥区具有触发飑线的作用;周晓平指出,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可能与行星边界层中运动的触发有关;陈乾指出,边  相似文献   
33.
近年朱克里希纳默蒂用一种特殊的时间带通滤波器揭示了长期天气过程中大气低频波的三维结构及其活动方式。1983年6月他在京讲学时指出,应建立低频天气学作为长期预报的基础。本文是这项研究工作已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虽然只揭示了夏季风期间印度洋及南亚地区850毫巴上30~50天经向传播的低频波,但方法具有开创性,故全文译出。为使台站同志掌握这种滤波器,我们将村上胜人1979年导出的滤波公式作为附录刊于文后。克里希纳默蒂讲学时还谈到用 FGGE 期间的资料研究了全球、全年各层等压面上的30~50天低频波,除肯定本文的结论外又发现一种生命史长达50天以上的低频风暴,它生成在热带,向高纬运行,消失于极地。并发现季风区和极区这种低频波的响应最大。而非季风区则小,分析低频波的垂直结构表明,它是正压的,最大功率谱在200—300毫巴。他取1961—1976年全球逐月(共192个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图研究3~6年周期的南方涛动,发现高低压带也呈纬向分布并沿经向移动,波扰在某些年份来自南(或北)极,如61—65年波扰来自南极向北移动,而72—76年则来自北极向南移动,其间为过渡期波扰来源不甚明显。可见槽脊线呈纬向的低频波均取经向传播方式,这可能是由气流切变的对称不稳定造成的。它与纬向传播的中、高频波有本质差异。30~50天周期的低频波扰源来自赤道,而南方涛动的高压则来自极地,故赤道和极地可能存在低频不稳定机制。大气中的低频波生命史长达几年,如能掌握其活动规律,则有效的外推预报时效将比高频波长得多。这样能使长期预报建立在天气动力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4.
侯亦如  陈乾 《气象学报》1963,33(3):339-349
本文分析了1955—1961年6—9月亚洲副热带对流层上部流型,分析指出,在300毫巴图上副热带急流中有大尺度的扰动,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中的长波,具有以下諸特性: 1.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中长波和我国天气有密切的关系。 2.副热带长波分布的稳定性与大范围早涝有一定联系. 3.在盛夏,亚洲上空有两个副热带长波槽,其位置在65°E,115°E.  相似文献   
35.
甘肃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4,他引:7  
付双喜  王致君  张杰  陈乾 《高原气象》2006,25(5):932-941
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自动站及测站150 km范围内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资料等,对2004年8月18日发生在甘肃中部的中小尺度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在高空冷干低层暖湿及地形影响下触发的,属典型的不同平流型降雹过程[1];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出现典型的“人”字型、“弓”型回波;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中气旋;在冰雹形成区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等特征;在不同仰角的PPI上气流表现出强烈的旋转和上升;强回波区与辐合区、逆风区、中气旋、VIL在位置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VIL产品对冰雹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6.
利用甘肃省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2003年夏季加强观测期间的资料,计算动量粗燥长度、热量粗糙长度和热量输送附加阻抗,结合卫星反演的差值植被指数Indv和表面温度Ts将其推广到中国西北区东部,可用于计算非均匀地表能量通量。  相似文献   
37.
青藏高原及其紧邻地区夏季环流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笃正  高由禧  陈乾 《大气科学》1977,1(4):289-299
解放前,青藏高原的气象学基本上是个谜,解放以后由于党对气象事业的关怀,青藏高原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气象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五十年代末期“西藏高原气象学”一书总结了解放后头十年的成果。六十年代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广大气象工作者对于这个世界屋脊——青藏大高原上的气象、气候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38.
以500hPa盛行气流为主,将2006年7月17日~8月24日祁连山区的31次降水过程作天气分型。取30—45°N范围500hPa、110°E的格点平均位势高度减90°E平均位势高度的值为分类标准。分成3个主型:西南气流型、西北气流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又分移动型和阻塞型2个副型。西北气流型分西北气流冷平流型和冷涡2个副型。用试验区中尺度自动站网的降水资料,分析产生降水过程各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及其降水强度。发现2006年夏季祁连山南坡的总降水量比北坡同高度约多44%,而气候平均状况和2007年则北坡大于南坡。2006年祁连山区500hPa盛行西南风,而2007年盛行西北风。  相似文献   
39.
对祁连山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类型:西南气流移动型、西南气流阻塞型、西北气流冷平流型、河套冷涡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分类选取典型个例,对各类型产生降水的环流特征、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速度、水汽输送和水汽汇、影响降水的天气系统和稳定度等进行诊断分析,并对照云图分析了地形云和对流云团产生的条件,降水强度等。  相似文献   
40.
地基微波遥感具有反演大气水汽的能力,其具有的高时间分辨率,为分析降水过程的水汽含量变化提供了新的手段。用2005年6~7月的微波反演的水汽含量,分析了张掖降水过程的大气水汽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张掖甘州降水发生的前提是大气水汽含量需达到某一阈值(夏季为27 mm),而且雨强与大气水汽含量在时间上呈同步分布,这种分布结构与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情况存在差异,后者雨强的峰值滞后于大气水汽含量几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