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2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利用2005年1月—2009年12月DEMETER电磁卫星观测的极低频/甚低频(ELF/VLF)39 Hz~6 kHz频段电场功率谱密度(PSD)观测量, 将研究频段划分为5个子频段对东北亚地区(38°N~58°N; 105°E~145°E)内发生的8个MS≥5.0地震前后空间电场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同一地震不同频段异常扰动区域并不完全在同一位置, 且同一地震的不同频段地震前后扰动形态也并不一致; 8个地震40次统计中有25% 的统计数据虽然基本在地震前后所有时间段都超过阈值2σ, 但未见明显扰动规律, 其余75%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其扰动特征可以归纳为3类: 52%的统计数据在震前扰动幅度增大, 达到最大时发震, 震后持续降低; 7.5%的统计数据在震前扰动幅度达到高值, 而后下降过程中发震; 15%的统计数据在震前扰动幅度一直在增加且绝大部分时间低于2σ, 直至震后超过2σ, 且出现这种类型的异常均为震例的第五频段演化特征。 异常扰动区域主要集中在震中±4°以外的区域。  相似文献   
72.
A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ethod is proposed to simultaneously retrieve the 3-D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profiles from satellite radiance measurements. To include both vertical structure and the horizontal patterns of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an EOF technique is used to decompose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field in a 3-D space. A number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and they demonstrate that the 3-D method is less sensitive to the observation errors compared to the 1-D method. When the observation error is more than 2.0 K, to get the best results, the truncation number for the EOF's expansion have to be restricted to 2 in the 1-D method, while it can be set as large as 40 in a 3-D method. This results in the truncation error being reduced and the retrieval accuracy being improved in the 3-D method. Compared to the 1-D method, the rms errors of the 3-D method are reduced by 48% and 36% for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retrievals, respectively. Using the real satellite measur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at 0557 UTC 31 July 2002,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profiles are retrieved over a region (20°-45°N, 100°- 125°E) and compared with 37 collocated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trieval accuracy with a 3-D method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the 1-D method.  相似文献   
73.
黄土高原气溶胶垂直结构的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Knowledge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in the free troposphere is important for estimating their impact on climate. In this study, direct observations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in the free troposphere are made using surface Micro-Pulse Lidar (MPL) measurements. The MPL measurements were made at the Loess Plateau (35.95°N, 104.1°E), which is near the major dust source regions of the Taklimakan and Gobi desert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MPL backscattering suggested that non-dust aerosols floated from ground level to an altitude of approximately 9 km around the source regions. Early morning hour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hallow aerosol layer of a few hundred meters thick. As the day progresses, strong convective eddies transport the aerosols vertically to more than 1500 m. Citation: Huang, J. P., Z. W. Huang, J. R. Bi, et al., 2008: Micro-pulse lidar measurements of aerosol vertical structure over the Loess Plateau, Atmos. Oceanic Sci. Lett., 1, 8-11  相似文献   
74.
黄建平 《地质学刊》2010,34(2):213-213
应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邀请,国土资源部高咨委资深专家、原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天竺教授于2010年5月中旬在南京作专题报告会。会议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主持,在宁各地勘单位、研究院所的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逾150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5.
河西春季沙尘气溶胶粒子散射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春季中美沙尘暴联合观测试验中张掖观测站的积分浑浊度仪及同期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有、无沙尘天气下气溶胶总散射系数(550nm)及后向散射比的日变化特征,讨论了一次典型的沙尘暴过程中气溶胶的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在这两种天气状况下,总散射系数日变化都呈双峰型,但峰值大小和出现的时间不同。无沙尘日的气溶胶细粒子所占比例的变化较为明显,日较差比有沙尘日的大。沙尘暴发生时,气溶胶总散射系数有明显的突变,积分浊度仪是对沙尘气溶胶连续监测的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76.
使用RegCM4.6区域气候模式,选取Emanuel和Mix(Grell+Emanuel)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以2016年为例,分别对中国地区云短波辐射强迫及其涉及的物理量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两种积云对流参数方案模拟效果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从季节平均来看,全国地表云短波辐射强迫均为负值,云对地表为冷却效应,冬季最小,春夏季较大。塔里木盆地四季均为辐射强迫低值区,夏季冷却效应最弱,辐射强迫绝对值低于40 W·m-2;全天空地表净短波辐射分布也呈显著季节差异,除夏季外均呈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晴空地表净短波辐射在横断山脉处和塔里木盆地处均比较低,其中春季最为明显;两个方案所得的季节空间分布特征大致相同,但在数值上存在差异。春季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全天空地表净短波辐射通量差异最大,在55 W·m-2左右,晴空地表净短波辐射通量在青藏高原处差异在60W·m-2左右。  相似文献   
77.
相似-动力模式的由夏季报冬季的季节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来,世界上接连不断地发生大范围持续性的气侯异常,给许多国家带来严重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长期(月以上)天气预报愈来愈受到重视,但预报所使用的都是统计及经验的方法,预报准确率低,且无明显的改进趋势,人们寄希望于动力学方法的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目前一般用大气环流模式(GCM)和距平模式作月预报,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季节预报比月预报困难更多。由于长期预报的对象是统计平均值,将动力和统计方法结合起来是进行季节预报的一条有希望的途径。多年来的统计长期预报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人们还没有能够在动力学方法的预报中考虑这些经验。黄建平等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建立了一个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相似-动力季节长期数值预报模式,并进行了月预报和由冬季预报夏季的隔季预报试验。本文利用该模式进行了8年由夏季预报冬季的隔季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具有一定的季节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8.
辐射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ADAS对一次连续5天辐射雾进行探测,获得了辐射雾生消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风场等要素的垂直分布。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详尽分析,讨论了辐射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逆温层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雾又对大气边界层中的温、湿、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9.
辐射雾的大气边界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ADAS对一次连续5天辐射雾进行探测,获得了辐射雾生消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风场等要素的垂直分布。通过这些资料的详尽分析,讨论了辐射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逆温层对雾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雾又对大气边界层中的温、湿、风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0.
夏季(主要是1979年)的资料分析表明,当北半球西太平洋地区有一个或几个低压系统形成并在其南侧10°N附近出现大片热带西风时,即使南半球没有寒潮爆发,赤道附近偏东风没有加强,也会使低压南侧0°—10°N地区(-Δu/Δy)出现很大的负值,有利于赤道缓冲带或赤道反气旋的发生发展。相反,当北半球热带及副热带地区受高压影响时,赤道两侧都盛行偏东气流,赤道附近(-Δu/Δy)值很小,此时即使南半球有寒潮爆发,也不会形成赤道缓冲带和赤道反气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