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1.
Hydrological character and Sea-current profiles structure are studied andanalyzed in sea-area of the front of Amery Ice Shelf,Prydz Bay with LADCP,CTDdata.These LADCP,CTD data were acquired during the 19th Chinese Ant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Results of this study agree with that,there exist four differentkinds of water masses in the area of the front of Amery Ice Shelf in the summer of Ant-arctica.Current distribution presents a semi-circumfluence which flows in at the eastand flows out in the west.Moreover,clockwise and anti-clockwise vortices werefound in upper layer and mid-layer in the Prydz Bay.Western areas of these anti-clockwise vortices are positions of inflows from Prydz Bay to Amery Ice Shelf.Thesource of these inflows is the coastal westward current originated in the east of PrydzBay.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me down to the pattern of circumfluence,ice meltrate under Ice Shelf,scale of Ice Shelf water production and form of water exchangesbetween area of Ice Shelf and area of Prydz Bay.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9月4日豫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成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压环流前部,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速度场的辐合为中气旋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支持,大气的不稳定和低层充沛的水汽条件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的形成和发展,中气旋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3.
豫西深秋一次典型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三门峡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10月4日发生在河南渑池县的一次产生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的回波结构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超级单体是在上冷下暖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不稳定层结下产生的;其演变过程经历了生成、发展、成熟、消亡四个阶段;局地生成的弱回波若发展较快,速度场中又有逆风区与之配合,则容易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应引起高度重视;发展阶段回波强度加速增大,诸如底层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中气旋等超级单体的典型结构特征开始出现,是发布预警的关键时段,大约可以提前15-30 min;成熟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持续存在的中气旋。超级单体风暴其初始回波出现在4 km左右的中空,具有向上向下迅速发展的特点;最强回波强度大,顶高伸展高;当最强回波底到达地面时意味着冰雹、降水的开始,因而可以通过分析最强回波顶高的演变趋势来确定降雹强弱和时间;VIL可用来判断对流风暴强度,持续高的VIL值可能与超级单体风暴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大气能量学的方法,对2002年7月19日发生在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冰雹均出现在高空能量锋区以内,落区在低层湿有效能量平流正值中心附近。利用能量分析作为预报基础,再结合地面和雷达探测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有无冰雹天气及冰雹落区的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北极冰下水声通信的最小均方/四次方直接自适应均衡器(LMS/F-DAE)。它能处理基带复信号,与LMS相比,具有更好的均衡效果。考虑到均衡器的稀疏特性,在其代价函数中加入自适应范数(AN)作为约束。它能根据均衡器系数的大小自适应变化:对于小系数,此约束项存在以加快收敛速度;对于大系数,此约束项不存在以减小均衡误差。利用第九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得到的实验数据验证AN-LMS/F-DAE的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的LMS/F-DAE相比,AN-LMS/F-DAE能提升均衡器的稀疏性且均衡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6.
南极绕极流是自西向东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和地球上所有其他洋流都有关联的洋流。尽管对南极绕极流的观测和研究历史相对较短,但是对其特征、变化和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对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南极绕极流成为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以绕极流锋面分布、流速特征、纬向输运、经向输运及其响应的动力机制为重点,总结了过去数十年里对绕极流观测和理论的研究结果,明确了研究中仍然薄弱的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以促进我国关于南极绕极流及相关海洋和大气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三种常用声速算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几年的西太平洋调查中使用了SV Plus声速测量仪,共获取了46个站点的声速剖面,并基于同步观测的CTD数据,利用3种常用的声速算法计算了这些站点的声速剖面。所有这些站点的测深度均超过1500m,而且调查时间为3个不同的季节。CTD数据计算得到的声速剖面与声速测量仪器观测的声速剖面的比较表明,在三种算法中,Chen和Millero算法在积分平均意义上是最好的。当定点比较时,在水深大于800m或者小于200m的范围内,Wilson算法较好;在其他水深范围内,Chen和Millero的算法的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夏季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锚碇潜标对北冰洋楚科奇陆架海域进行了为期33 d的海流剖面、近底层温度与盐度连续观测。观测数据显示楚科奇陆架海域近底层海水温度出现了两次较大幅度的快速升降现象。结合此次科学考察R断面温盐深仪(CTD)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风场等资料,综合分析表明:观测到的这种快速升、降温现象不仅发生在近底层;这种快速升、降温现象应该是由海水温度锋面在夏季整体缓慢北移的同时存在短暂南北摆动所导致;温度锋面的季节性北移属于北极气候特征,而温度锋面短暂的南北摆动则与短期天气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1985~2007年京津冀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红霞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09,28(6):1476-1483
从商品市场一体化角度评价京津冀区域市场整合程度,选取1985~2007年间京津冀三省市九类主要商品相对价格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相对价格理论的市场一体化测度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市场整合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3年间,京津冀区域市场的整合水平呈现"平稳-起伏-平稳"的变动趋势,但总体看,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趋于提高;相邻省市的市场一体化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市场整合程度呈现内部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京-津、京-冀和津-冀三个相邻省市的市场整合水平不一致,其主导位序由强变弱依次为京-津、京-冀、津-冀;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还表明,20世纪末以来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发展较快,且状态平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