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76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深化人们对花岗岩地貌景观成因的认识,加强景区建设以及提高花岗岩地貌的科学研究水平,需要从目前花岗岩景观的地貌形态分类提升到按花岗岩的成因分类。本文在华山花岗岩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花岗岩动力学、运动学理论为指导,提出脆性形变前的塑性-韧性形变阶段是花岗岩景观形成的主要阶段,花岗岩景观的多样性是岩浆体在这个阶段中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造成的。花岗岩在塑性-韧性流变过程中与侵位的围岩互动,与围岩在韧-脆性变形的耦合过程中形成的景观表现为:①长岭状、龙脊状的景观与A、B型成分-结构层的线状背形结构有关;②峰岭、尖峰等景观主要和A、B型成分-结构面波中的原生(轴面)劈理(或节理)、"肠套"式褶皱及横节理有关;③旋卷-扭动过程中形成的弧形-扭动构造是花岗岩景区中千奇百怪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类似华山主峰、天柱山都是旋卷-扭动构造中的砥柱状突起;④绝大多数石蛋、石球和球状风化是鞘褶皱式结构样式的特殊表现;⑤成分-结构层的穹状隆升是浑圆状、圆丘状景观形成的主因。  相似文献   
132.
1937年“8.13”淞沪抗战爆发后,歼灭敌旗舰“出云”号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要目标之一。芦沟桥事变时,“出云”舰和它所在的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正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第2天,  相似文献   
133.
天山季节性积雪稳定期雪密度与积累速率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高培  韩茜 《冰川冻土》2011,33(2):374-380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的天山积雪雪崩站2009年2月21-26日及2010年1月26-31日雪特性数据,分析了季节性积雪稳定期内积雪垂直剖面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其随降雪沉积时间和雪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季节性积雪稳定期内,积雪剖面密度中部最大,表层和底层密度较低;新雪层密度随时间的推移增加速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34.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研究》2011,30(7):1244-1253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融雪期开阔地(站区内气象观测场)与雪岭云杉林下雪层含水率,分析季节性森林积雪融雪期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开阔地和林下积雪接受的太阳辐射、雪层密度和雪层污化程度等的不同,开阔地、树冠边缘及距树干1m处的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特征、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特征以及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各异;雪层含水率受气温因子影响最大,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气温变化呈指数增加,由于开阔地和林下微气象条件的不同,三点雪层含水率对日均温、最高温、最低温、日较差以及逐时气温的响应也不同,且雪层含水率对气温的滞后效应也各异。  相似文献   
135.
中国天山西部季节性森林积雪物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03-1409
积雪特殊的物理特性对冰雪水文过程、积雪生态系统、不同尺度的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林下积雪物理特性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对天山雪岭云杉林下季节性积雪深度、沉降速率、密度和含水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积雪深度小于开阔地;林下积雪沉降速率和新雪密实化率小于开阔地,且稳定期沉降速率小于融雪期。稳定期林下积雪密度小于开阔地,林下雪层密度最大值位于中粒雪层,开阔地则位于粗粒雪层;融雪期则全层密度趋于一致。稳定期林下雪层含水率随深度递减,开阔地雪层最大值出现粗粒雪层;融雪期雪层汗水峰值出现在细粒雪层,新雪层最小,林下雪层由细粒雪层到深霜层始终呈减小趋势,开阔地雪层由细粒雪层至中粒雪层逐渐减小,粗粒雪层至深霜层逐渐增大;稳定期雪层含水率日变化随深度的递减逐渐减小,开阔地大于林下;开阔地的新雪层和细粒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大于林下,粗粒雪层到深霜层则小于林下。  相似文献   
136.
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月,欧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法国尼斯批准建立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的常设机构,即政治和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军事参谋部。“政治和安全委员会”总管防务政策,“军事委员会”负责起草军事意见,“军事参谋部”负责战略规划。今年将全部准备就绪。自2000年3月以来,这三个机构都是临时发挥作用。各国元首还要求下一任主席国使这项工作取得进展,以使欧盟“尽快具  相似文献   
137.
2021年5月22日在青海玛多发生MS7.4 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坏.本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得到了 Sentinel-1 升、降轨同震地表形变、东西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同震形变场.并根据东西向地表的错动,勾画出了地震破裂面分段结构.以 InSAR地表形变观测为约束,构建了能反映玛多地震破裂特点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模拟得到了玛多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及应力场变化和演化特征,讨论了玛多地震的成因及玛多地震的发生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显示:玛多地震为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地震,其中东部错动量相对较大;玛多地震的余震都分布在库仑应力升高的影区,说明玛多地震序列使得断层上积累的应变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未来余震的发生会朝西南和东北方向发展.玛多地震的发生形成了多个应力强加载区,推测玛多地震的发生大大增加了部分临近断裂带滑动的可能.2010年玉树 7.3 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在玛多地震主破裂面上的投影为正数,推测玉树地震对玛多地震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大震后的余震分布判断提供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8.
哲鑫 《中国测绘》2011,(2):85-85
3月18日.中俄冰上运输委员会对黑龙江黑河段冰面进行测量.测量冰层结果显示最薄为67厘米.最厚为90厘米,符合安全运输标准。双方商定,3月24日各自测量本国冰道.如果测量结果达到安全运输标准.  相似文献   
139.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桃仁-红花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及Uniprot数据库收集整合桃仁、红花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KOA的靶点基因,通过Venny获取疾病-药物交互靶点,借助STRING 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并上传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运用 AutoDock和Pymol将核心有效成分与相应的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预测。结果:1)桃仁-红花有效活性成分45个,主要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2)KOA与药物的共同靶点120个,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转录因子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胞肿瘤抗p53(TP53)、转录因子p65(RELA)、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1(MAPK1)、白细胞介素6(IL-6)、热休克蛋白(HSP90AA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8(MAPK8)等为关键靶点;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柰酚可靶向结合AKT1、TNF;4)GO功能富集分析得出桃仁-红花治疗KOA主要涉及细胞增殖、生长因子的反应、细胞应激反应的调节、细胞死亡的正调控等生物合成过程;5)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17(IL-17)、雌激素信号通路为桃仁-红花干预KOA的主要信号通路。结论:桃仁-红花中的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有效成分通过AKT1、JUN、TNF、TP53、RELA、MAPK1、IL-6、HSP90AA1、VEGFA、MAPK8等关键靶点与IL-17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主要通路发挥抗炎、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及应激反应的方式治疗KOA。  相似文献   
140.
气流输送对乌鲁木齐市PM10、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法,对乌鲁木齐市2009-2010年逐日气流72 h后向轨迹按季节进行分类,结合对应时段的PM10、PM2.5和PM1.0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气流输送轨迹对研究区3粒径段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气流对研究区气溶胶的搬运、稀释作用明显,气溶胶浓度平均值与对应气流移动速度成反比;春季,流经沙漠区的气流分组对应气溶胶浓度平均值偏高,且气溶胶谱分布向粗模态移动;夏季,大气清洁,携带城市气溶胶的西北气流对研究区气溶胶浓度平均值影响较大,未携带外源物质的几组气流流速与气溶胶浓度基本呈负相关;秋季,研究区受外源气溶胶影响不大,且气流对污染物的输送、稀释作用也不强烈,各分组气溶胶浓度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