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41.
142.
143.
橡胶砂作为一种轻质填料在岩土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揭示橡胶纤维-砂混合料强度特性、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开展了橡胶纤维-砂不同配比的三轴剪切试验,基于颗粒流理论和PFC3D程序,对橡胶纤维-砂混合料的三轴剪切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由应变软化型向应变硬化型过渡,试样剪切过程中体变形式逐渐由体胀型变为体缩型;同一围压下橡胶纤维含量高的试样变形模量小,表明橡胶材料的掺入有助于增强试样的压缩性能。   相似文献   
144.
顾申宜  张慧 《地震学报》2011,33(4):471-482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在时间域和频率域都有较高分辨率的特性,建立了水位、水氡的小波中期异常提取的方法.该体系包括研究(预测)目标地震的确定、井(泉)和测项的初选、小波异常的提取及异常性质的鉴定等7个步骤.采用小波异常提取方法,研究了华北、四川及邻区、海南多年积累的震例资料,分析了水位、水氡小波异常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给出了...  相似文献   
145.
受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的联合和复合作用,自中生代以来,华北能源盆地由周缘开始逐渐向盆内发育了复杂的盆-山耦合演化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变形和耦合演化特征。自西向东构造变形依次为西部稳定弱变形亚区、中部过渡变形亚区以及东部伸展变形亚区。同时,由西向东,构造变形由弱挤压至伸展,构造活动性由微弱到显著,且华北陆块东西两侧构造演化特征各不相同。华北能源盆地盆-山展布、耦合演化及其盆-山演化的动力学过程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进而总体制约着能源矿产的赋存规律及成藏机制。  相似文献   
146.
地质灾害发生时通常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害,而易发区评估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为了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在GIS的支持下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具体结合温州市自然地理状况及相关受灾情况历史数据,分析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坡向因子等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提出了综合邻近环境的地质灾害分析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各因子权重,构建了温州市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温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同时还研究了山区、平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地质灾害风险规律。  相似文献   
147.
以华北陆块盆-山构造与岩石圈岩浆热结构演化研究为基础,以区内不同富集机制的含煤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华北典型地区盆-山演化、岩石圈转型及其与煤层气富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华北典型地区盆-山动力学过程从中生代开始经历了挤压盆-山阶段、挤压盆-山向伸展盆-山转换阶段以及伸展盆-山阶段;华北岩石圈结构演化则经历了岩石圈增厚与稳定过程、岩石圈转型过程、岩石圈快速减薄过程等,且自古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次以上具有时空不均一性的岩石圈转型。沁水盆地和两淮煤田的构造—热动力学环境有利于煤层气富集,且在挤压与伸展作用的转换和叠加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过渡带是煤层气富集的有利构造单元。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特征是岩浆—热作用有利于煤层气储集,而一定的构造变形有利于煤层气的渗流和开采;两淮煤田的强构造作用和后期叠加的张性应力场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和储层的增渗,可在构造煤发育区寻找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48.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发布以来,中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研究与找矿取得了重大成就,保障了国家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但当前符合科学绿色开发的煤炭产能比例仍然偏低,在开发条件较好、已经逐渐成为煤炭主力产区的西部地区,水资源破坏和地表生态损伤严重仍制约着西部煤炭资源的绿色开发。煤炭利用面临着大气污染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压力。煤炭地质科学研究仍然存在着8个方面的研究重点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49.
大沙鼠掘洞对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的小尺度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比较大沙鼠洞区和对照区植物种类组成、盖度和密度的差异,研究了大沙鼠掘洞对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植被结构的小尺度影响。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洞区植物种数(n=6.47)显著高于对照区(n=4.32)(z=5.55,p<0.01);洞区半灌木种数(n=0.89)显著低于对照区(n=1.21)(z=2.70,p<0.01)。由于大沙鼠的采食,建群种盐生假木贼(Anabasis salsa)在洞群区的出现频率,密度以及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洞区草本植物种数(n=5.55)显著高于对照区(n=3.11)(z=6.65,p<0.01)。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洞区的密度均显著高于其在对照区的密度。在大沙鼠洞区,由于废弃的鼠洞入口塌陷而形成的坑洼中沉积的疏松粗质沙土促进了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和细叶鸢尾(Iris tenuifolia)的生长发育。8种一年生植物中,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对叶盐蓬(Girgensohnia oppositiflora)、小车前(Plantagominuta)、鹤虱(Lappula semiglabra)和黄芪(Astragalussp.)的出现频率和密度在洞区均显著增加。尽管受到大沙鼠的采食,盐生草在洞区的出现频率和密度不仅没有减小,反而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大沙鼠对土壤的扰动,在洞区形成的裸地促进了盐生草等一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0.
The br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by houbara bustards in Mori, Xinjiang, China duringthe breeding seasons from April to June 1998-2000 was studied. Most of habitats chosen forbreeding were short sub-shrubby and open areas close to high bushy patches. The nesting re-males clearly prefer Iow covered areas and avoid densely covered and high vegetation sites. Thenumber of herb species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at nest sites than at randomly selected sites.Only the distance to the closest fox den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discrimination between successfuland predated nests. The average distance to the closest fox den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at suc-cessful nests than at depredated nests. Vegetative density, plant species richness, topography anddistance to the closest fox den are possibly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the nestsites selection of houbara bustard. The displaying males clearly prefer Iow covered areas andavoid densely covered and high vegetation sites. The vegetation density and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at display sit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at randomly selected sites. The average dis-tance to the closest bushy pat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at display sites than at random sites.Plant species richness, vegetative density, vegetative cover and distance to the bushy patches arepossibly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display sites selection of houbara bust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