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395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运用地质力学的方法寻找煤矿资源,已在许多地质单位试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若提出较为系统的一套方法,尚需从实践和理论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并进行总结。地质力学方法不仅要认识地质现象,解释地质现象,提出规律性的认识;而且还要根据所总结的规律性认识,去进行矿产予测。为达此目的,一方面要求尽量全面地掌握实际资料,另一方面则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严密的工作步骤。按照李四光同志生前对找煤工作的指示和有关单位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以及个人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地质力学工作方法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92.
关中—陕北过渡带区域分异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省民 《地理研究》1988,7(1):53-58
本文以一般公认的渭北旱原的典型县为经验分类,应用二级判别分析办法,根据气候资料和农业资料对关中—陕北过渡带农业生产条件的区域分异进行判别,并结合其他自然特征划分出渭北旱原。  相似文献   
93.
绿洲边缘夏季小气候特征及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5,他引:13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加强期(IOP)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绿洲观测的资料,分析了夏季金塔绿洲边缘的小气候特征及地表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作为绿洲沙漠相互作用的界面,在白天绿洲边缘的垂直运动仍然是以上升气流为主,并且其小气候主要受土壤湿度的影响。中午前后绿洲边缘的总辐射最大值在1000W.m-2左右,净辐射>700W.m-2;在白天,仅有个别天数的感热通量超过100W.m-2,最大值仅为150W.m-2左右。在整个观测期,有超过70%的天数出现负感热通量。而Bowen比在±10-1量级,地表能量不平衡的差额较大,约28%。  相似文献   
94.
系统调查和分析表明浙江省名茶产地的成土母质主要有石英砂岩、花岗岩、酸性凝灰岩与片麻岩等,它们被两条地质深大断裂分隔为3区,而各区的母质又各有特点.从宏观地质环境来看,名茶多分布在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山地区和沿海的升沉过渡丘陵区;从局部生态环境观察来看,名茶产地附近多有湖、海等巨大水体,形成多云雾、富蓝紫光的"高山云雾出名茶"的良好生态环境.各类成土母质对茶品质的影响可用地球化学性质来解释,有关的元素有Si、K、Fe、Al、Ca、Mg、Mn等.笔者还从已发现的名茶产地地质学规律出发,提出了全省的名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5.
魏红  韦志刚  刘慧  李振朝  王超 《高原气象》2012,31(1):102-112
利用1958—2008年全球逐日2.5°×2.5°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谐波分析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春、夏季平均长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春季平均长波主要表现为亚洲北部从咸海到日本存在一个完整的长波:巴尔喀什湖到我国罗布泊地区以长波脊活动为主,我国东北地区以长波槽活动为主,长波槽、脊的强度均呈增强趋势;夏季平均长波主要表现为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长波脊、槽、脊分布,蒙古国到我国北部地区多为长波槽活动,近51年来长波槽存在减弱趋势。(2)春季平均长波的距平变化主要表现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与其上游和下游邻近地区存在反相关关系;夏季平均长波距平变化和春季相比有所东移,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平变化与其上游和下游地区存在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6.
合浦县暴雨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合浦县台站1971—2010年40a暴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暴雨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得出,合浦县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明显;暴雨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以7月份出现暴雨、大暴雨及特大暴雨日数最多。合浦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暴雨的最主要天气系统为锋面、高空槽、切变线、急流、热带气旋等。  相似文献   
97.
中国黄土高原塬区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地表层水分的盈缺直接关系到局地气候变化.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塬区初夏至盛夏期两次陆面过程野外试验(LOess Plateau land surface process field EXperiment 2005,LOPEX05和LOPEX06)的野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试验期间黄土高原白庙塬区不同下垫面的水分蒸散和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状况.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比较充足的条件下,植被蒸腾增加量在正午时的峰值为0.05 mm·h-1,而较大降水发生后的首个晴日.冬小麦地和裸地的蒸散分别可达4.60 mm·d-和3.70 mm·d-1.局地降水是影响陆面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冠层的存在增加了陆面蒸散发量中的植物蒸腾量值.2006年4月下旬到7月中旬,裸地的水分缺失为16.3 mm·m2,冬小麦地的水分缺失为39.9mm·m2.其中缺失最严重的时间段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最大旬缺失量达16.5 mm·m2,7月上旬和中旬,由于降水季节来临,土壤水分有少量盈余.在2005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玉米地和裸地的水分盈余分别为17.9 mm·m2和25.3 mm·m2.不同时间尺度的统计均表明,降水不仅是影响陆面蒸散量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表层土壤水分盈缺的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98.
图拉尔根铜镍矿位于新疆黄山-镜儿泉铜镍矿带东段,其发现和探明是近年来该区带找矿的重大突破。矿区内分布有Ⅰ、Ⅱ、Ⅲ号3个小岩体,其中Ⅰ号岩体含矿性最佳,勘查程度也最高。Ⅰ号杂岩体为一同构造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具有典型的环带状岩相分带结构。图拉尔根Ⅰ号岩体的辉长岩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精确定年结果为300.5±3.2Ma,而Ⅱ号岩体锆石SIMS U-Pb精确定年结果为357.5±2.5Ma,明显早于Ⅰ号岩体。Ⅰ号岩体成岩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与东天山地区大多数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形成时代相近,而Ⅱ号岩体时代为早石炭世,表明二者不是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背景与东天山早二叠世大规模成矿期的碰撞后伸展背景形成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不同。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表明,两个岩体的轻重稀土分异明显,都为向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配分模式,具负的Nb、Ta异常。但Ⅱ号岩体的斜率高于Ⅰ号岩体。Ⅰ号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轻微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呈正异常,而Ⅱ号岩体明显亏损Rb,富集Ba,同时有Sr的正异常和Zr、Hf的明显负异常。Ⅰ号岩体微量元素具有Nb、Ta相对于Th、La亏损,Ba、Th、U含量高的特点,表现出地壳物质混染的特征。Ⅱ、Ⅲ号岩体目前所见均以辉长岩为主体岩石类型,含矿性较差。Ⅱ号岩体和Ⅰ号岩体微量元素富集特征不一致,也显示这两个岩体的母岩浆性质可能不尽相同,但两个岩体的微量元素特征都显示出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这对成矿是有利的。由于Ⅱ、Ⅲ号岩体发育有高磁、高重力和低阻异常,我们尚不能排除其深部产出矿化的可能性,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勘查评价。图拉尔根两个镁铁-超镁铁岩体的最新定年结果,将东天山地区与铜镍硫化物矿床相伴的镁铁-超镁铁质岩浆活动时限提前了10Ma,为在该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了凌云县2009年秋至2010年干旱灾害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抗旱措施,尽可能减少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0.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sounding data collected in LOPEX05, we have analyzed the vertical atmospheric structure and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late summer over the east Gansu loess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ttom of the stratosphere is at about 16 500 m and varies between 14 000 m and 18 000 m above the ground. The center of the westerly jet is located between 8300 m and 14 300 m above the ground and its direction moves between 260° and 305°. There is a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