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40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81.
从旅游规划的对象即旅游系统入手 ,分析旅游规划的基本矛盾与本质特征。结合旅游规划的现实条件 ,探讨旅游规划的根本任务。从理论上阐述了旅游规划的社会功能、作用阈限及其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82.
龙井市金谷山金矿床是近几年在延边地区新发现的中大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二叠系浊积岩系中 ,其形成受原始含矿岩系、不同岩性界面、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热液叠加改造等多种地质条件控制。一系列矿体产出特征表明其属于微细浸染型金矿 ,与穆龙套型金矿相似。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反映出该矿床具有层控深源流体改造型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483.
铀在北山花岗岩中的吸附迁移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红钢 《现代地质》2012,26(4):823-828
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Ⅱ,对铀元素进入中国高放废物处置预选场研究区地下水后的状况进行了模拟和预测。模拟得到核素铀进入研究区地下水后的元素浓度分布和迁移情况及外界因素变化引起地下水中铀迁移的行为,同时采用批式法测定不同条件下铀在甘肃北山花岗岩中的分配系数,研究了岩石粒径、溶液初始浓度、水相pH和温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花岗岩对铀的吸附能力较弱,其中溶液初始浓度、粒径、温度影响较小,pH值对岩石的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在接近中性条件下影响达到最大,这与采用模拟软件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通过模拟和实验对比,能更好地研究在北山预选区处置条件下地下水-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核素的迁移行为,从而为处置库系统安全评价提供有关依据。  相似文献   
484.
十到百年尺度动力形态模型在珠江磨刀门河口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活动的参与下磨刀门河口演变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过程。建立了一个以过程模拟为主的10~100 a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10)用于模拟磨刀门河口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 该模型建立在水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并包含了用于评价和量化人类活动的抛石促淤模块和航道疏浚模块。应用该模型较真实地模拟了磨刀门河口在1977-1988 年的动力地形演变过程,并且通过模拟结果和情景分析,合理地分离了人类各种工程活动的长期影响和自然因素在河口演变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治理工程对河口自然发展趋势造成了较大的改造,淤积强度表现为西侧大于东侧。抛石和围垦工程使横洲水道主槽逐年冲刷,深槽外移,而龙屎窟深槽上端则表现为严重淤积,深槽不断缩窄。  相似文献   
485.
近50年河西绿洲地面风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李振朝  韦志刚  高荣 《高原气象》2004,23(2):259-263
根据河西绿洲13个气象台站1951年1月—200O年12月的地面风资料,统计分析了河西绿洲地面风的时空变化特征。河西绿洲大多数台站夏季盛行偏东风,冬季盛行偏西风,各站的最大风速一般出现在春季。绿洲中静风频率较高,绿洲各站地面风平均风速在20世纪5O年代有一峰值,但时间跨度较短,之后波动增加,至70年代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减少。河西绿洲大部分台站从70年代盛行风向发生了改变。河西绿洲一些站的地面风向存在昼夜反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486.
南堡凹陷断层对中、上部含油组合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堡凹陷断层极其发育,依据断层形成时期、变形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可将南堡凹陷断裂系统划分6种类型(ⅠⅥ).其中,Ⅲ型、Ⅴ型和Ⅵ型断裂系统是中、上部含油组合的主要断层类型,也是重要的控藏断层类型;Ⅲ型断裂系统为晚期形成的断层,主要对中上部含油组合的油气起封闭或调节作用;Ⅴ型和Ⅵ型断裂系统为长期发育的断层,是油气从源岩层向中浅层储层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晚期活动断层形成的断层相关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晚期形成的断裂密集带控制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分段生长形成的古转换带控制了沉积体系及砂体的展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断层对盖层的破坏程度控制了油气聚集的层位;断层封闭性演化控制了断层圈闭中油气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487.
为丰富和深入理解渤海海域大油田的形成特征,以QHD32-6大油田为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了研究区生烃史、断裂活动史、馆陶组砂体特征,最后系统全面论述了“网毯式油气成藏”、“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QHD32-6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渤中深洼沙三段烃源岩和沙三与沙一二段混源岩,西次洼的沙三和沙一二段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源岩的成藏过程不同。②馆陶组砂体不仅是油气的侧向运移通道,也是油气临时存储的场所。“网毯式油气成藏”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促使QHD32-6大油田的形成。③新近系优势运移路径控制了大油田形成的最终位置。QHD32-6构造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生成油气的主要聚集方向。   相似文献   
488.
<正>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对全区国土资源系统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检验。河池  相似文献   
489.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0亿元的目标。对此,广西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肖建刚在2010年全区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广西国土资源系统将围绕"双保、双促",以"八大建设"推进"十大工程",为保持和扩大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如何实现广西固定资产投资8000亿元的目标?围绕肖建刚厅长讲话精髓,各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理清工作思路,瞄准前行的目标,决心在虎年再创新佳绩  相似文献   
490.
刘伟  韦志刚  郑志远  朱献 《热带地理》2016,36(5):840-849
根据安装在珠海凤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内的陆―气相互作用与碳通量观测塔观测数据,利用K-M模型计算了对应时刻的通量贡献区,分析得到不同大气稳定度、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下通量贡献区分布的变化规律。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地表均一性的标准,即计算每个子区域表面积与其地表投影区域表面积的比值,以此确定K-M 模型对该站点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通量贡献区范围的分布,在大气稳定度>0.1 的情况下与主风向分布范围相近,而在大气稳定度<-0.1 的情况下与主风向分布范围不完全一致。在冬季,通量贡献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方向;在季风爆发前的春季,通量贡献区分布和冬季大体相近;在季风爆发后的春季和夏季,通量贡献区在西南方向和东南方向较为集中,这一规律和风速风向的分布规律一致。对于日变化来说,在夜间通量贡献区范围大于白天,其中贡献区最大范围多出现在夜间,但随着季风的爆发,贡献区最大范围出现的时间从T 02:00左右推迟到T 04:00 左右,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大气达到最稳定的时段不同所致。贡献区范围最小的情况出现在T 07:00―09:00 之间,这段时间往往也是湍流活动性最强的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