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7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高建国  聂高众 《地学前缘》1996,3(2):219-223
世界各国灾情的对比可以反映出当前各国灾害损失状况和减灾能力的强弱。文中利用各种资料收集到90年代以来的世界各国(地区)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数据,进行了各种分析研究。文中还问答了中国灾情在世界各国灾情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2.
国家减灾委员会编写国家减轻自然灾害报告为迎接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于1993年11──12月组织各有关单位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减轻自然灾害报告》。报告现已得到各有关部门的批准。国家减灾委员会成立3年多来,编写国家减灾报告尚属...  相似文献   
143.
144.
位于东昆仑东段昆中断裂的果洛龙洼金矿,为一具有大型远景的金矿床,是沟里金矿化集中区中造山带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根据对Ⅰ矿体群深入系统的野外地质考察和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本文将矿化分为石英脉型、蚀变岩(强硅化)型、千枚岩(弱硅化)型和破碎带型等四大类(其中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最为主要),并对这四类矿石的分布特征、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和围岩蚀变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不同类型矿石进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全部样品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特征明显(LREE/HREE=4.52~16.82),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内部分异不显著,为典型的轻稀土富集型.具有Eu负异常(Eu/Eu*=0.56~1.00)和Ce正异常(Ce/Ce*=0.95~1.61)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本身亏损Eu或来源于亏损Eu的源区,且成矿时处于还原环境.不同类型矿石与赋矿围岩及含金黄铁矿稀土组成特征和分布模式对比,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中的稀土元素主要继承于围岩,并具有由石英脉型向蚀变岩型,再向千枚岩型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5.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张家界市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旅游市场疲软,旅游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增长减速、农民工返乡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要转危为机,完成经济的提振任务,国土资源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凸显,压力和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46.
本文在建立澜沧老厂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成矿规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与矿产有关的信息,运用信息量计算法对该区进行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并圈定了4个成矿远景区,预测的部分结果已得到工程验证,预测对该区的进一步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7.
丁枫  高建国  徐琨智 《岩石学报》2020,36(2):391-408
绒布地区位于西藏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中段北缘,夹持于北侧邛多江断裂和南侧的绒布-古堆断裂之间。该地区发育大量的基性岩脉。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区内出露的基性岩脉类型为辉绿玢岩、辉长辉绿岩及辉长岩等。辉绿玢岩结晶年龄为137. 3±1. 6Ma,具有E-MORB的特征,未遭受岩石圈地幔或地壳混染,主要形成于大洋板内环境,受洋中脊源区的影响明显。辉长辉绿岩、辉长岩结晶年龄为147. 3±3. 6Ma,与时代接近的拉康组、桑秀组基性火山岩具有相同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带有岩石圈地幔物质混染的痕迹,形成于强烈拉伸的大陆边缘裂谷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特提斯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处于强烈拉伸、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之下,OIB型辉长辉绿岩及辉长岩与措美大火成岩省诸多OIB型基性岩具有相似岩石成因,是大陆裂谷背景下Kerguelen地幔柱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而E-MORB型辉绿玢岩则可能是靠近大陆边缘的热点以下地幔柱与软流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生的岩浆沿区域深大断裂运移至大陆边缘侵位的结果。OIB型辉长辉绿岩、辉长岩的结晶年龄明显早于Kerguelen地幔柱活动的峰期(132Ma),可能是地幔柱早期活动的产物; E-MORB型辉绿玢岩的存在可作为目前对于措美大火成岩省基性岩脉类型的补充,对认识措美大火成岩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8.
苏门答腊大地震印度洋震区放气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先介绍了地震形成的模式,以及断层气的观测事实,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震前26个月、震前8 d和震后6个月震区大量气体释放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这种释放是间断性的、不连续的,类似于火山爆发。三次排气的成分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CO;第二次是水汽,属于中地壳低速带气圈;第三次是He、N2、Ar,属于更深部岩石气体,这标志着岩石深部有气体溢出。  相似文献   
149.
罗时芳等对1820—1970年地球自转速率日长变化的分析得到十二个周期,其中59.555年周期的振幅比其它周期大半倍到数倍。这一周期现象在地球物理场及太阳系内的天体物理场中有些什么表现,它的成因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如何,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一、天象 1.地球古自转罗时芳等根据现代仪器日长记录分析出59.555年周期后,郑大伟等对同一组数据用最大熵谱法也得到类似结果。古代的情况李致森等整理了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636年的历书时改正值△T。用唯象法找出了60年振动的几组证据,并用待定系数法对扣除△T长趋势后的残差值求得60年左右周期振幅。此振幅除比1700年周期振幅要小外,均比求得的其它周期振幅大。以此说明了60年左右周期的延继性。  相似文献   
150.
本文讨论了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南天山带强震迁移的11年周期,发现两者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处低潮时,地震易在乌恰地区发生;而太阳黑子处高潮时,地震则迁移到乌什附近。1985年8月23日乌恰M=7.6级地震,正处于太阳活动第21周的谷值,其震中纬度与强震迁移曲线所预示的纬度值仅差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