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325篇
地质学   696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51.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和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的特征及构造变形样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由底到顶共发育有4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分别是上二叠统格曲组与上石炭统浩特洛哇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希里可特组与闹仓坚沟组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面、上三叠统八宝山组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下侏罗统羊曲组与上三叠统八宝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地质演化时期中特定的构造事件。其中,格曲组与浩特洛哇组角度不整合关系代表东昆仑造山带南缘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的构造事件;希里可特组与闹仓坚沟组微角度不整合关系与陆(弧)陆局部差异性初始碰撞的洋陆转换构造事件密切相关;八宝山组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角度不整合关系是东昆仑地区分布较广、意义重大的一个不整合面,代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东昆仑地区陆(弧)陆全面碰撞的主造山构造事件,同时该期碰撞造山事件铸就了东昆仑及其周缘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羊曲组与八宝山组之间平行不整合面则与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陆内演化过程中地壳垂向抬升事件相关。这些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代表的相应构造事件对于合理建立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2.
初航  王惠初  魏春景  刘欢  张阔 《地球学报》2012,33(6):977-987
冀北承德一带的高压麻粒岩多呈弱应变域构造透镜体, 出现于由花岗片麻岩组成的宽阔的复式剪切带内, 其代表的深部地壳热运动及相应的折返机制对华北克拉通的碰撞造山模式和克拉通构造演化模式研究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冀北承德高压麻粒岩及其围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 围岩原岩年龄约2500 Ma, 大约在2297 Ma基性岩侵入花岗片麻岩, 在大约2381 Ma后开始俯冲, 经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 经历俯冲及长期地壳加厚过程, 于2001 Ma之后某个时间开始折返, 在此过程中1896 Ma还有另外一期基性岩墙侵入, 在1885 Ma经历了抬升过程与麻粒岩相退变质, 而在1850 Ma经历了华北大面积高角闪岩相事件, 甚至有部分熔融出现, 此事件抹杀了大部分古元古代变质演化过程。由此可见, 承德地区甚至整个华北北部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并不是不同地点的一两期不同事件, 而是一个复杂连续的演化过程, 以往的研究只揭示了一期或两期事件, 而承德地区高压麻粒岩的证据则记录了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53.
西秦岭北缘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位于天水地区分隔北秦岭造山带和北祁连构造带的新阳-元龙韧性剪切带中。花岗质片麻岩具高Si、高Al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在1.104~1.389之间,为硅、铝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强过铝质S型花岗质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具中等负Eu异常。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Th、U、K、La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Hf等),明显的Ba、P、Sr负异常,相对富集Zr。该花岗质岩石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主要为上地壳中以成熟度较低、含泥质成分较高的杂砂岩、岩屑杂砂岩为原岩的古元古界秦岭岩群中含水矿物相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可能存在少量的分离结晶作用。该花岗质片麻岩具有同碰撞型花岗岩的特征,可能是北秦岭微地块与相邻地块在新元古代早期发生汇聚的产物,是Rodinia超大陆在西秦岭地区汇聚的响应。  相似文献   
954.
新疆巴里坤县下涝坝一带新发现的辉橄岩为铁质超基性岩,里特曼指数小于1,属极强太平洋型钙碱性岩系,非蛇绿岩组分.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表明,其形成年龄为(359±4.7) Ma.结合区域地质成果分析,超基性岩体形成时代为晚泥盆世.据近年邻区发现的超基性岩研究成果,认为该超基性岩对寻找与之有关的硫化物铜镍矿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5.
低渗砂岩储层孔喉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筛析粒度、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与高压压汞等方法,对苏北盆地沙埝地区E1f3和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地区J2x两类不同低渗储层的孔喉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其差异性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E1f3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溶孔,J2x储层主要为凝灰质和长石溶孔,前者溶蚀成因的粗大孔隙较多,而后者细小的晶间孔较多。E1f3储层喉道分布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的细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无峰分布,以及溶蚀成因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四类;J2x储层喉道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细单峰分布,及管束状喉道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三类,未见溶蚀成因喉道与其他成因喉道组成的双峰分布。两区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均随粒级变细呈减小趋势,平均孔隙半径也总是小于碎屑颗粒半径;在粒度相近的情况下,J2x储层孔隙、喉道半径均小于E1f3储层。E1f3储层较高的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和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使其在压实过程中保存了较大的原始粒间孔隙空间,且为后期溶蚀作用所扩大,牛圈湖地区J2x储层较高的塑性岩屑含量和同沉积期形成的凝灰质,使储层原始孔隙空间在压实过程中大量减少,后期溶蚀作用较弱。杂基对原始孔隙空间的充填程度及其与塑性岩屑共同造成的压实与溶蚀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区目前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6.
日本北海道音调津的球状石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日本北海道音调津球状石墨的成因、结构等进行研究,认为日本北海道音调津球状石墨中除了石墨外,还存在镍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矿物。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音调津石墨中大部分是椭圆状石墨颗粒,高分辨晶格条纹主要是非晶态结构,但是同时也发现了结晶良好的石墨。高结晶度石墨的存在可能是在硫化物Fe-Ni-Cu的触媒作用下形成的。天然球状石墨的微结构和性状研究对天然石墨的形成和开发应用有重要意义,对新型碳材料的制备技术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57.
在跟踪分析肃南地震台2013—2017年洞体应变观测数据时发现,2017年6月20日NS分量曲线出现转折变化,23日到30日转折速率有所降低,调研该区地震活动性、自然条件、测区环境,并与同测点其他测项数据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转折变化由观测山洞降雨渗漏引起,对渗漏点封堵后,该变化消失。  相似文献   
958.
利用17年的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Level2C数据研究了中间层与低热层大气(MLT, Mesosphere and Lower Thermosphere) CO2 VMR(Volume Mixing Ratio)的年际变化特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双月平均时间序列拟合,定量地提取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ABER CO2 VMR长期趋势在中间层保持在5.5%/decade左右,在中间层顶和低热层降低至4.5%/decade左右;结果与模式预测在统计意义上相符.长期趋势没有显著的纬度差异,但在各纬度上都具有明显的季节依赖,MLT CO2 VMR长期趋势的季节性改变源自低层大气长期趋势季节性改变.SABER CO2 VMR对QBO (Quasi-Biannual Oscillation)和ENSO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在绝大多数区域没有统计显著的响应;对太阳活动11年循环以负响应为主,在部分区域出现的微弱正响应目前没有合适的物理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959.
Gassmann理论认为岩石的剪切模量在饱和流体前后保持不变,这一认识被广泛应用于高孔高渗常规储层中.然而,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通常具有低孔、低渗以及孔隙结构复杂等岩石物理特征,因此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在此类储层的适用性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1~60 MPa有效压力内分别测量了干燥与饱水致密砂岩样品的超声纵、横波速度,并对饱水前后砂岩的剪切模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致密砂岩的剪切模量在饱水前后可能出现弱化或硬化现象.通过对致密砂岩样品的孔隙纵横比进行定量化分析,发现对于微裂缝主要分布在颗粒间以及颗粒内,并且软孔隙纵横比分布范围宽、软孔隙含量较高的样品更容易表现出剪切硬化的特征.利用一般形式的喷射流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剪切硬化现象,但要考虑微裂缝的闭合情况对输入参数的影响.剪切硬化主要来源于高频弹性波激励下流体的喷射流频散作用.考虑到特定条件下在地震和测井频带也会产生频散现象,因此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在进行流体替换时需考虑剪切模量可能会发生变化,盲目使用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的剪切模量不变假设可能会引起较大的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960.
储层中裂缝的发育影响着油气运移和储存,因此识别裂缝以及得到裂缝性储层的表征参数与物理性质对于预测天然气的产量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低频段(100 Hz~1 MHz)内均质岩样和不同裂缝参数的裂缝性岩样的复电阻率频散特性.利用有限元模拟计算简易岩样模型的复电阻率,研究了完全饱和水状态下均质岩样与裂缝岩样复电阻率频散特性的区别.并重点研究了100 Hz、1 kHz和10 kHz下均质岩样以及不同裂缝宽度、密度、倾角岩样含水饱和度SW与电阻增大率TR、含水饱和度SW与介电常数变化率Iε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完全饱含水的情况下裂缝的出现,使得岩样的复电阻率实部降低,复电阻率虚部的幅值减小;不同频率(100 Hz、1 kHz和10 kHz)下IR-SW曲线发生分离.裂缝密度和裂缝倾角的增加,导致岩样的复电阻率实部降低,复电阻率虚部的幅值减小;并使得不同频率下的IR-SW和Iε-SW分离程度变大.讨论了阿尔奇公式中饱和度指数n与系数b以及仿阿尔奇公式中介电饱和度指数n '与系数b与裂缝参数的关系,说明在高含水饱和度时,导电与介电的幂指数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对裂缝性岩石上述参数的研究,为多频复电阻率测井仪的研发提供理论与实验支撑,进而提高裂缝性储层含气性识别以及定量评价含气饱和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