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92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USCRN气候基准站网布局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美国气候基准站网 (USCRN,US Climate Reference Network) 的均匀正三角网格布局模式,以站网对我国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的方差解释量分别能够达到95%和98%为标准,利用我国2416个观测站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研究了我国气候观测站网的布局设计,得到能反映我国整体气候特征的站网最少台站数。结果表明:为显著减少全国尺度上的气候不确定性,需要新建边长为3°纬距的正三角均匀网格 (103个站点) 站网,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站址考察、总结评估和运行检验工作,才能得到新的气候基准站网;在已有气候观测系统基础上改进完善而不新建系统,则改进的气候基准站网为最接近边长为2°纬距的正三角网格分布 (229个站点),其中199个预期位置或其附近已建有观测站点,没有对应实际站点的30个预期位置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大部,这些地区将是未来建站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2.
熔融玻璃片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页岩中主量元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熔融片法制样,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页岩样品中硅、铝、铁、钙、钾、镁、钠7个主量元素,以页岩、岩石、水系沉积物、土壤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为校准样品,使用理论α系数和经验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校正基体效应。方法精密度(RSD,n=12)≤1.50%。分析结果与化学法进行对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3.
古代陶范原料配方含有草木灰的化学判断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模拟试验,烧制一批添加不同含量草木灰的陶范,应用其特征元素指标Ca/Al、K/Al、Mg/Al、P/Al、Mn/Al等5对元素含量比值分析古代陶范原料中草木灰的添加情况。模拟陶范成分分析表明,草木灰添加量越多,Ca/Al、K/Al、Mg/Al、P/Al、Mn/Al等5对元素含量比值增加。陶器烧制不需要添加草木灰,其成分可视为古代陶范的黏土原料成分,通过统计分析古代陶器和陶范,可以判断古代陶范含有较多的草木灰。对比不同遗址不同时代的陶器和陶范中5对元素含量比值,可以认为草木灰是古代陶范原料配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4.
中非刚果(金)加丹加铜钴矿带主要矿化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勘查实践与认识,简要概括了加丹加铜钴矿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地层划分、构造演化及沉积环境的变迁、铜钴矿床的空间分布及层控特征.在同生沉积成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铜钴矿床在卢菲利弧内的空间分布规律、加丹加造山运动对矿床的改造程度,将加丹加铜钴矿带的层状铜钴矿床归纳为受D1变形作用改造的同生沉积铜钴矿床以及受D2-D3变形作用改造的同生沉积-热液改造铜钴矿床2种类型.前一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外部褶皱推覆带的北侧,赋矿地层为罗安群的矿山亚群,褶皱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形态与空间展布,矿床受热液改造的程度低,氧化程度亦较低,氧化带深度一般为20~50 m,带内矿石矿物以孔雀石和辉铜矿为主,铜主要以结合氧化铜形式存在,矿床的钴含量相对较低,铜钴比值较大.后一类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外部褶皱推覆带的南侧,赋矿地层为罗安群的迪佩特亚群和木瓦夏亚群,线型构造如韧性剪切带控制着矿体的形态及空间展布,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受热液改造程度高,矿床氧化程度较高,氧化带最深可达300 m,带内矿石矿物以孔雀石和水钴矿为主,钴含量高,铜钴比较值小,铜和钴主要以自由氧化铜及自由氧化钴形式存在.文章解剖了典型矿床的特征,并指出了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5.
在土壤和沉积物的自然厌氧环境中,铁氧化物可被铁还原菌等微生物异化还原产生Fe(Ⅱ),形成的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具有还原活性,可使有机污染物还原转化。综述了含卤和含硝基有机污染物的非生物还原转化过程和表面结合铁系统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界面反应机理,进而揭示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和迁移转化规律;重点分析了影响该还原过程的因素,如铁氧化物类型、pH值、Fe(Ⅱ)与铁氧化物接触时间,以及过渡金属、腐殖酸等竞争因子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强化自然界中天然的Fe(Ⅱ)/铁氧化物表面结合铁系统在有机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在受污染环境修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HT5H]关 键 词:[HT5K]  相似文献   
186.
以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普定县后寨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浅层地下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主要阴离子为HCO3-、SO42-、Cl-,分别占总离子含量的53%、15%、3%,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占总离子含量的19%和6%,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pH为7.51~8.23,呈微碱性;浅层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HCO3-、Na+、NO3--N、Ca2+、TP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K+、Mg2+、Cl-、TN、NH4+-N、SO42-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性质主要由地层岩性决定,对农业活动、居民生活活动响应敏感,其中以农业活动最为显著,居民生活活动次之。喀斯特山区居民的农业活动和人为干扰使得浅层地下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升高,明显影响水质。   相似文献   
187.
重庆鱼田堡煤矿采动条件下顶板岩溶地下水运移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五大国有煤矿多位于岩溶发育的丘陵山区,地质条件复杂,为深入探讨重庆丘陵山区采煤条件下地下水的运移规律,在鱼田堡煤矿煤层顶板长兴段灰岩地表投放示踪剂,井下不同巷道水平以及不同采区布置多个接收点实施连通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接收点水样在雨后呈现出Cl-含量升高、Cl-含量降低和Cl-含量不变3种变化趋势,综合连通试验结果及水化学分析得出顶板长兴段灰岩地下水在侵蚀基准面以下向开采工作面排泄,而开采结束覆岩相对稳定的采区基本无长兴段灰岩地下水排泄。研究不同采区的接收点示踪剂变化特征对深入了解地下水的运移规律,以及类似条件矿区布置防治水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8.
矿物标型即矿物中具有指示意义的特征,包括矿物的物性参数、化学成分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矿物的指示特征,可以反映对应的物理化学条件,进而研究矿床的类型、分带性、剥蚀程度等。近年来,随着覆盖区和地壳深部勘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了运用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标志找矿的研究工作,矿物学找矿法逐渐凸显出优势。通过覆盖区以及深部找矿的实例,阐述标型矿物在此类地区的应用,供以后的找矿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9.
王卫  陈建国 《江苏地质》2017,41(3):432-440
荆当盆地位于湖北中部偏西,自20世纪中期以来,区域上先后进行过多次大范围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了茶林子、小汉口、泥水洞、三宝山、铜家湾、花园冲等多处铜多金属矿点。然而在荆当盆地中部的何家湾地区,找矿工作一直未有进展,原因主要受限于研究区地表被第四系大范围覆盖,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很难开展。因此,2015年在研究区内又开展了1∶5万地质草测、1∶5万重力测量、1∶5万磁法测量等工作。通过研究获得的这些地质资料及重磁数据,结合收集到的其他区域地质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为研究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0.
程呈  陈建平 《江苏地质》2017,41(3):357-378
莫斯科盆地是位于背月面西北部的大型多环撞击盆地。该盆地环状结构呈非同心环状分布,且内部东北部峰环缺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非典型的环状结构引起了相当多学者的关注。通过WAC和MI影像数据和LOLA地形数据等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确定了莫斯科盆地的理想3环结构:盆地理想峰环东北部缺失,所在位置环的直径约为192 km;理想中环结构完整,形状较为规则,近似椭圆形,长轴直径约为451 km,短轴直径约为410 km;理想外环直径约677.5 km。理想峰环、中环和外环的中心近似沿西南—东北走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直线排列,中环和外环与内峰环距离分别为27.36、45.77 km。提出了融合微观地形因子和宏观地形因子的形貌综合特征表示法,依据该综合特征值重新解译莫斯科盆地的多环构造,验证了理想3环结构的分布。除盆地构造外,进一步对盆地内的环形和线性构造的类别、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详细剖析,特别是盆地内部Titov和Komarov月坑形貌构造的分析。同时完成了以线性构造、环形构造以及多环盆地建造为主体要素的莫斯科盆地区域构造图的编制。在对莫斯科盆地的形貌与构造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究该多环盆地区域的构造形成演化,为月球早期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