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100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59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01.
江心洲在何种水动力条件下具有稳定的形态一直是河床演变学中的核心问题,采用河道形态变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分汊型河流在水流连续方程、阻力方程、推移质输沙方程和总流能量方程控制下的自动调整机理。以长江中下游两汊不对称的江心洲为研究对象,将其形态概化为规则的等腰三角形,详细数理分析发现,主汊的分沙比大于分流比是这类江心洲达到平衡的必要条件。当分汊河道达到平衡状态时,江心洲的形态会随着汊道间水沙分配比例的调整而变化,且分流比与分沙比越接近,江心洲越窄长。另外,利用长江中游监利汊道的实测水沙资料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江心洲形态的理论计算值与相应的实测值符合程度较好,相对误差为9.0%左右。  相似文献   
602.
块体理论起源于大陆,通过与大洋板块学说从空间域、时间域、基本构造单元、驱动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认为,该理论也可以延伸并推广到全球范围,使得以大陆地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块体学说,与以大洋地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大洋板块学说遥相呼应并互为补充,使得全球构造理论体系趋于完善。块体理论对中国海陆构造格架演化的有效应用是勾画出了"块体构造理论"的最基本框架体系。由此得出块体的主要地学特征:首先是在块体内需要一个可以成为内核的生长中心(一般是年代古老的块体核心——元古代甚至是太古代),其后是在古老内核周边出现岩浆活动以及活化的造山带,两者逐渐依附于或是粘贴在块体核心部位的外围,使块体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体量不断增长,直到出现新的崩裂(形成新的块体)或是与其他块体一起汇聚于未来的超级大陆。其次是明确了块体的边界有3种基本类型:对区域构造有控制作用的深大断裂、主动型大陆边缘和被动型大陆边缘。块体的一般地质构造演化阶段也可以分为胚胎期、幼年时期、成长发育时期、衰亡期4个主要阶段,这4个阶段构成了块体地质演化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603.
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以湖北省1:2000基础影像数据DOM制作项目为例,介绍了基于POS辅助空三在大比例尺山地测区的像控布点方案和加密方法,并对测区范围的空三成果进行精度检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山地测区,在外业布设25-30条基线一对像控点的条件下,利用POS辅助空三测量,空三加密精度可以达到1:2000大比例尺成图要求。  相似文献   
604.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与古大陆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近年来在中国西藏及邻区所取得的古地磁成果,结合相关古生物、岩石学、沉积学和构造变形等方面资料,定量地讨论了西藏地区几个块体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关系,块体的分离和拼合时代。羌塘块体晚石炭世开始快速向北漂移,在晚二叠—早三叠世增生到古亚洲大陆上;冈底斯块体在晚三叠世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在早—晚白垩世同羌塘块体碰撞;喜马拉雅块体晚侏罗世开始脱离冈瓦纳大陆,晚白垩世随着印度洋的快速扩张开始发生大幅度北移,在晚白垩世—古近与冈底斯块体碰撞。  相似文献   
605.
冷空气堆积(cold air damming,CAD)是低层冷空气受地形阻挡产生的一种中尺度天气现象,北半球通常发生在山脉的东侧,造成云量增加、温度降低以及降水类型和降水落区的改变.CAD全年都会发生,冷季常造成冻雨天气,暖季往往会触发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地形作用下地转适应关系的重新调整是CAD形成的动力基...  相似文献   
606.
西南天山马达尔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天山马达尔地区乌帕塔尔坎群硅质岩与玄武岩以逆冲断层接触产出,但其时代缺乏依据。本次研究的硅质岩中含有放射虫,经鉴定时代为D3—C1。11件硅质岩样品的SiO2含量为88.80%~93.28%,Al2O3含量为2.02%~3.72%,其中只有4件样品为纯硅质岩(SiO2的含量为91.0%~99.8%),所有样品的SiO2/Al2O3值(23.84~46.11)远低于纯硅质岩(SiO2/Al2O3=80~1400),表明其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Al/(Al+Fe+Mn)=0.57~0.72,Ce/Ce*=0.90~1.21,显示出生物沉积硅质岩的特点。此外,其Al2O3/(Al2O3+Fe2O3)=0.64~0.77,V含量为10.92×10-6~26.70×10-6,Cu含量为2.15×10-6~34.10×10-6,Ti/V=25.53~44.93,∑REE为30.78×10-6~59.26×10-6,平均值为45.46×10-6,(La/Yb)N=0.88~1.33,平均值为1.09,(La/Ce)N=0.81~1.12,介于洋盆沉积物和大陆边缘沉积物之间,反映其沉积环境为接近陆源的深水-半深水的沉积环境。Ceanom值均大于-0.1,为-0.06~0.08,并且出现Eu的负异常,推测岩石沉积时水体贫氧。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乌帕塔尔坎群硅质岩形成于南天山洋盆闭合期的小洋盆。  相似文献   
607.
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地震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内诱发一巨型滑坡。通过现场调查得知,滑坡前后缘高差455m,厚度20~30m,滑面为基岩层面,初始方量2.750×107m3。滑体在运动中转化为碎屑流。滑坡-碎屑流总的水平运动距离为4022m,垂直运动距离为1443m,遗留的堆积物体积达5×107m3。滑坡距映秀—北川断裂仅3.6km,位于其下盘,地震烈度达X I度。滑坡导致文家沟中48人遇害,并形成一条完整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链。初步分析表明滑坡启动速度快,滑坡向碎屑流转化过程明显、地点明确。碎屑流运动过程复杂,伴有强烈的"气垫效应"和"前缘气浪冲击效应"。作者认为,文家沟滑坡的高启动速度是长持时强烈地震动作用的结果,与山体的猛烈碰撞是导致滑体解体并转化为碎屑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08.
对南盘江地区进行野外石油地质考察,在中三叠统法郎组中发现液态油苗.该油苗位于云南省泸西地区,地表延伸长度超过12km.舍油层位的岩性为全黑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油气显示性质为液态油苗和稠油,呈褐黑色、褐黄色,多以浸染状、晶间孔型、溶洞型和裂缝型产出.舍油层的下伏地层为中三叠统个旧组,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产2套累计厚度16m左右的油浸砂糖状白云岩.舍油层上覆地层法郎组上段为一套泥质碎屑岩沉积,该套地层的泥岩段中有大量油斑产出.液态油苗的发现显示了该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09.
冬小麦底墒供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 1 999年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进行了仅靠底墒供水和靠底墒、降水供水的小麦试验 ,结果表明在 0~ 2 0 0 cm土层有效底墒介于 2 70~ 32 0 mm时 ,0~ 2 0 0 cm有效底墒最大供水率为 72 % ,0~ 50 cm为 90 % ,50 cm以下为 66%~ 70 % .播种—拔节期各层供水率均大于拔节—成熟期 .底墒供水最长时限为灌浆后期 .靠底墒和降水供水 ( 70 .6mm)的旱作麦田有效底墒供水率除 0~ 50 cm层与仅靠底墒供水的相同外 ,其余各层的有效底墒供水率均低于仅靠底墒供水的处理 .河北省固城冬小麦水分供给层深度可达 3m.冬小麦对上层 ( 0~ 50cm)底墒利用较充分 ,而对 50 cm以下土层的底墒利用率相对较低 .提出了提高底墒供水率的技术和途径 .  相似文献   
610.
数学形态学在空间格局图像骨架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从遥感图像上提取空间格局的过程中,对基于数学形态学的主要细化算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各算法实现的效果图,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对其进行了综合改进,针对空间格局图像的复杂多变、非细长的面状特征,提出一种提炼其骨架的细化算法,并且给出了具体的程序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