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10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71.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MS8.0地震.历史上,同类地震在大陆内部极为罕见.该地震深部构造背景的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得到了沿北纬31°线的19个台站下方12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及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泊松比.该观测剖面穿越了主震区,总长度约为420 km. 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川滇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四川盆地三个不同地块构造差异.上述三个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1)四川盆地前陆壳幔界面向西侧倾斜并有较为明显的横向变形,地壳厚度存在46~52 km的横向变化,中下地壳S波速度存在横向变化,地壳平均泊松比值较高(0.28~0.31),但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显示了坚硬地壳的特征,地壳平均泊松比仅为0.2;(2)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由西侧靠近鲜水河断裂的60 km,向东减薄为52 km,在14~5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S波速度2.75~3.15 km/s的楔状低速区,其厚度由西侧的~30 km向东逐渐减薄为~15 km,相应区域的地壳平均泊松比高达0.29~0.31; (3)鲜水河断裂西侧,川滇地块地壳结构相对简单,地壳厚度为58 km,并在26 km深度存在约10 km厚度的高速层,地壳内平均泊松比约为0.25;(4)汶川大震区在12~23 km深度上具有近乎4.0 km/s的S波高速结构,而其下方的地壳为低速结构,地壳平均泊松比0.31~0.32,汶川大震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高速介质区域内. 本文的结果表明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相对软弱;而且并不存在四川盆地向西侧的俯冲.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东向挤压的长期作用下,四川盆地强硬地壳的阻挡作用可导致松潘-甘孜地块内部蓄积很大的应变能量以及上、下地壳在壳内低速层顶部边界的解耦,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形成上地壳的铲形逆冲推覆.汶川大地震及其邻近区域所具有的坚硬上地壳和四川盆地的阻挡作用为低应变率下的高强度应力积累创造了必要条件,而松潘-甘孜地块长期变形积累的高应变能构成了孕育汶川大地震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472.
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64,自引:6,他引:58  
魏国齐  贾承造 《地质学报》2000,74(2):123-133
再生前陆盆地是针对中国地质特点研究提出的,与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并列的第三种典型前陆盆地类型。本文在讨论再生前陆盆地概念的基础上,以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为例,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构造-沉积演化、断裂褶皱构造变形,以及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与含油气性等方面,详细阐述再生前陆盆地的基本构造特征、构造变形样式、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及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以便今 后深入研究这一根据中国地质特点提出的前  相似文献   
473.
华山岩体中,新生代抬长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景林  李齐 《地震地质》2000,22(1):53-58
对采自华山岩体不同高度的磷灰石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所得结果结合相关地质资料认为:(1)华山岩体抬升至少始新世;(2)华山主峰及北峰间可能发育一条对应于华山山前断裂的次级正断层,断距约340m;(3)据华山北峰样品研究,其各时段的平均抬升速率依次为29.26~25.05Ma,V=0.183mm/a;25.05~23.2 7Ma,V=0.152mm/a;23.27~20.59Ma,V=0.019mm/  相似文献   
474.
西昆仑山前冲断系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西昆仑山前为一薄皮冲断构造系 ,按冲断系不同区段结构和变形样式的差异 ,由北而南可以将西昆仑冲断系分为以薄皮变形为主的北带和以厚皮变形为主的南带。北带进一步划分为 :帕米尔北缘弧形构造带、齐姆根构造带、柯克亚—桑株构造带和皮山—和田构造带 4个次一级构造带。其中 ,帕米尔北缘弧形构造带为显露型近东西走向展布的紧密的线性冲断褶皱带和断裂带 ;齐姆根构造带为受走滑与冲断作用复合影响的隐伏型盲冲走滑构造带 ;柯克亚—桑株构造带是以冲断作用为主的隐伏型盲冲构造带 ;皮山—和田构造带则是典型的显露型冲断推覆体。构造带的走向差异、边界条件的不同和空间上的制约是各构造带之间差异活动的原因。在每一个构造线变化的区段与邻近部位具有不同的结构 ,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冲断体系。  相似文献   
475.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 in the upper layer (shallower than 50m) exhibits significant zonal displacements on interannual scale. Employing an intermediate ocean model, the dynamic mechanism for the interannual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PWP eastern edge in the upper layer is investigated by diagnosing the dynamic impacts of zonal current anomalies induced by wind, waves (Kelvin and Rossby waves), and their boundary reflections. The interannual zo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WPWP eastern edge in the upper layer and the zonal current anomaly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west of 110°W for more than 30 years can be well simulated. The modeling results show that zonal current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re the dominant dynamic mechanism for the zonal displacements of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upper WPWP warm water. Composite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zonal current anomalies induced by waves dominate the z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WPWP eastern edge, whereas the role played by zonal wind-driven current anomalies is very small. A sensitivity test proves that the zonal current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reflected waves o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cific boundaries can act as a restoring force that results in the interannual reciprocating zonal motion of the WPWP eastern edge.  相似文献   
476.
477.
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活动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李大明  李齐 《岩石学报》2000,16(3):362-370
对腾冲火山区上新世以来的火山,尤其是具有最新活动的黑空山、打鹰山和鞍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K-年龄分析。去除样品中含有过剩氩的斜长石斑晶和橄榄石斑晶以后获得了一系列准确的基质K-Ar年龄;根据火山活动的时空变化把腾冲火山活动分为三个期。第一期为上新世晚期,火山活动集中于火山区的西北和东南两端;第二期为早更新世期间,火山活动向腾冲盆地中心迁移和扩展,活动规模和分布面积最大;第三期为早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  相似文献   
478.
斑岩铜矿是有重要经济意义的铜矿类型之一,其特点是储量大、品位低、埋藏浅、宜于大规模露天开采.这类矿床产在优地槽区,大多赋存在不同时代构造带的交切处;常与入侵的斑岩类火成岩伴生;有次生富集带和蚀变带;所含矿物一般为黄铜矿、辉铜矿、辉钼矿、斑铜矿、黄铁矿,大部分呈浸染状.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有这类矿床.从加拿大西部到美国西南部的科迪勒拉带内就有60多个斑岩铜矿床.在美国中部以及智利、秘鲁、菲律宾、马来西亚、伊朗、巴基  相似文献   
479.
一、适用地层适用于Ⅴ级以下的软岩,如泥质板岩、千枚岩、煤层、泥炭、磷矿、海泥、坡积物等岩层的取心,可获得完好的岩(矿)心原样。二、采心器的结构取心器由四部分组成(见图): 1.起爆系统:由保护管3、电池筒4、定时器6和脚线等组成(4、6系感光测斜仪配件)。 2.发爆动力系统:由弹膛8、弹药室9等组成。 3.推进系统:由射击活塞杆12、滑套11等组成。  相似文献   
480.
东太平洋暖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0-2002年间的海面温度(SST)资料,研究了东太平洋暖池的形态和热状态特征,并探讨了暖池变异与恩索(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暖池形态和热状态均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和年际变化,其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相联系;暖池热含量、面积和南界与ENSO有着十分密切的相关关系。合成分析结果显示,在厄尔尼诺(El Nino)事件爆发的前一年,暖池热含量偏少,面积偏小,南界偏北,而在事件爆发后,暖池热含量增多,面积增大,南界南移;在拉尼娜(La Ni?a)事件期间,暖池热含量、面积和南界的演变趋势基本与El Nino事件期间的情况相反。东太平洋暖池的经向变异可能对ENSO暖(El Nino)、冷(La Nina)事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