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4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554篇
测绘学   275篇
大气科学   241篇
地球物理   251篇
地质学   968篇
海洋学   484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44篇
自然地理   2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古隆起边缘成藏模式与湖北宜昌页岩气重大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四川盆地内威远古隆起、盆外雪峰古隆起和汉南古隆起等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古老隆起边缘控藏模式"页岩气成藏模式,古老隆起边缘控藏模式认为古隆起周缘具有埋藏深度适中、抬升较早、构造变形较弱的特点,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和保存,以此为指导,通过部署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和二维地震勘探,优选了鄂西长阳页岩气有利区,通过实施鄂阳页1井,获得寒武系天河板组、牛蹄塘组和震旦系灯影组、陡山沱组页岩气与天然气"四层楼"式重大发现。开辟了南方古老层系页岩气勘查新领域。  相似文献   
962.
为研究系泊状态下动力定位船舶与码头及缆绳间的耦合作用,采取凝集质量法计算系泊缆索有效张力,设置弹簧阻尼单元用以计算码头碰垫间的非线性反力,应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系统(PID)进行推力控制。在系泊状态下,以动力定位船舶和无动力定位船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耦合系统中侧推器对消除因一阶波浪载荷而引起的船舶运动影响的作用;针对动力定位船舶,讨论了码头-缆绳及目标位置两个因素对动力定位船舶的定位能力及侧推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取合理目标位置的情况下,耦合系统中的侧推器性能及动力定位船舶的定位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963.
国内海洋生态补偿研究已经掀起探索高潮,其文献数量逐年增加,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研究内容主要触及海洋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实践总结、机制构建、法制建设、补偿量测算、多方博弈和国际经验借鉴层面,并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然而,海洋生态补偿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章在对海洋生态补偿研究文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海洋生态补偿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作为拓展课题应从弄清概念属性、梳理实践经验、完善运作机制、细化补偿测算、构建补偿法规、扩大资金来源层面加以完善或开拓领域。  相似文献   
964.
考证了"平均海面转测误差不得大于10cm"的由来,分析了提出该精度指标的历史背景及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建议在目前的客观条件下,应以10cm作为95%置信度的误差指标。针对现行海道测量规范中关于计算平均海面的条目,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一是删除长期站时长要求的条目;二是对于短期站与临时站,强制实施传递技术与精度评估。  相似文献   
965.
关于古代冷泉碳酸盐岩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新元古代"盖帽"碳酸盐岩和晚古生代以来(特别是石炭纪以来)的沉积地层中,与沉积矿床伴生的冷泉碳酸盐岩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对贵州紫云泥盆系大型重晶石矿床中新发现的球状、椭球状灰岩进行详细地野外观察,并结合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和C—O同位素研究,探讨并揭示了灰岩的成因和形成环境,以及与古甲烷渗漏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灰岩呈球状、椭球状、管状顺层产于重晶石之中及其下部地层。灰岩中发育大量类似现代海底冷泉沉积碳酸盐岩的凝块和草莓状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内部结构呈葵花状,组成葵花状的单颗黄铁矿大小基本一致,轮廓清晰。灰岩较低的δ~(13)C?(V-PDB)值(-10.3‰)表明其碳源主要为热解成因甲烷气或混合气。灰岩Ce/Ce*值除反映古沉积环境为还原状态外,也指示间歇性氧化状态的存在,这可能与甲烷气体的渗漏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966.
In this study, we reveal a series of newly discovered submarine canyons, sediment waves, and mass movements on a flat and smooth seafloor using high-resolution, multi-beam bathymetry and shallow seismic surveys along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 also describe their geomorphology and seismic stratigraphy characteristics in detail. These canyons display U-shaped cross sections and are roughly elongated in the NNW–SSE direction; they are typically 8–25 km long, 1.2–7 km wide, and form incisions up to 175 m into Pliocene–Quaternary slope deposits at water depths of 400–1000 m. Slide complexes and the sediment wave field are oriented in the NE–SW direction and cover areas of approximately 1790 and 926 \(\hbox {km}^{2}\), respectively. Debris/turbidity flows are present within these canyons and along their lower slopes. Detailed analysis of seismic facies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six seismic facies, in which Cenozoic strata located above the acoustic basement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roughly subdivided into three sequences (1–3), which are separated by regional unconformities (Tg, T4, and T3). By combining these data with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we are able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mechanisms used to create these canyons, sediment wave field, and mass movements. For example, frontally confined slide complexes could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and high pore pressures. A series of very large subaqueous sediment waves, which record wavelengths of 1.4–2 km and wave heights of 30–50 m, were likely produced by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and along-slope bottom (contour) currents. Canyons were likely initially created by landslides and then widened laterally by the processes of downcutting, headward erosion, and active bottom currents and debris/turbidity flows on canyon floors. We therefore propose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ass movements, the sediment wave field, and canyons. The four stages of this model include a stable stage, followed by the failure of the slope, and subsequent formations of the sediment wave field and canyons.  相似文献   
967.
保广裕  张静  周丹  马守存  刘玮 《冰川冻土》2017,39(3):563-571
利用西宁、刚察、格尔木、玉树和玛沁5站的1971-2014年逐日总辐射资料和青海省50个气象台站的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太阳辐射量与气象要素的内在关系,建立了无辐射观测资料地区的太阳辐射推算方法,并根据推算出的各气象站点太阳辐射量,分析了青海省全境太阳辐射量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年太阳总辐射量在5 668~7 091 MJ·m-2之间,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全省年太阳总辐射量超过6 000 MJ·m-2的有42个站点,占全省总站点的84%。太阳总辐射量在春、夏季自东南向西北部逐渐增加,在秋季自西北向东南部逐渐减小,冬季全省各地差异较小。青海省4-8月的太阳辐射量最强,旬太阳辐射量主要集中在3月上旬-10月上旬,周太阳辐射量主要集中在第12周-第43周。青海省太阳日辐射变化趋势均呈抛物线型,早晨和傍晚辐射值较低,日出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北京时间13:00左右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日辐射持续时间从3月开始增加,9月开始减少。  相似文献   
968.
鲍青青  刘胜峰 《中国岩溶》2017,36(3):407-414
喀斯特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动态监控喀斯特旅游地的生态安全并找出障碍因子对喀斯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PSR模型建立了喀斯特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法对桂林2004-2013年的旅游生态安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3年的桂林生态安全状况呈现下降-逐步上升-保持平稳的状态,总体呈好转趋势;(2)2004-2013年间桂林不安全等级隶属度减小,临界安全等级隶属度增加,安全等级隶属度小幅波动,说明影响桂林生态安全的限制因子在逐渐减少,生态系统发展潜力较大,但桂林生态系统压力水平逐年增加,未来需警惕压力指标恶化;(3)桂林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旅游人数增长率、旅游经济密度、旅游用地综合利用水平、人均旅游收入和环保占GDP的比重。因此,建议通过控制旅游容量、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和建立旅游环境监测系统等措施来维护桂林旅游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69.
包亮亮  刘阳  陈四新  等 《江苏地质》2017,41(2):200-206
通过对安徽铜陵宝山陶矿区成矿规律的分析,提出矿区的成矿母液主要来自燕山期的新屋里岩体后期分异。多次涌动的新屋里岩体在燕山晚期形成成矿热液,这些热液沿着该地区在印支期形成的层间滑脱断层和切割较深的北西向断层通道输送,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发生右偏,使得矿体多富集在层间滑脱断层和北西向断层交汇处,特别是北西向断层的右侧。矿液在运移过程中逐渐远离新屋里岩体,随着温度的下降,矿液发生分异,形成靠近岩体的宝山陶矽卡岩型铜矿,以及远离岩体的泉水冲、大竹园矿段铅锌铁矿。  相似文献   
970.
智利中部埃尔特尼恩特矿床是世界级超大型铜钼矿床之一,其铜矿石(含铜0.62%)储量达12.4×10~8t,钼矿石(含钼0.018%)储量达7.8×10~8t。矿床位于智利中部安第斯山脉晚中新世—早上新世铜-钼成矿省。该成矿省赋存于晚中新世火山活动带。埃尔特尼恩斑岩型铜-钼矿床赋存于中—晚中新世代伐尔隆斯建造,后者伏于科亚-玛查理建造之下,两者之间呈构造不整合或局部不整合接触关系。矿床产于伐尔隆斯的组成部分晚中新世火山深成杂岩中,该杂岩由厚层的玄武质至流纹质喷出岩及侵入岩组成。矿床围岩为安山岩、长英质-中性侵入岩和布莱登岩筒角砾岩。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表明,岩浆热液演化及成矿作用经历了4个阶段。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表明,该矿床的形成是富含Cu和可能还富含S的深源流体向不断脱挥发分的巨型次火山岩浆房发生贯入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