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7篇
  免费   892篇
  国内免费   1270篇
测绘学   558篇
大气科学   495篇
地球物理   601篇
地质学   2085篇
海洋学   901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250篇
自然地理   49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探地雷达共中心点(CMP)法仅用于局部速度测试,为使用宽角反射法进行剖面探测,可固定一个雷达天线而将另一个天线沿测线移动,从而获取整个地质界面的反射信号。本文提出宽角反射剖面探测方法,基于平直岩层界面导出其反射信号的关系式,并开发出解释软件,可精确计算岩层几何参数和层速度,从而进行地质分层。  相似文献   
192.
193.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Main Tianshan shear zone (MTSZ) branches into three major dextral strike-slip shear zones in the Borohoro Ranges, northwestern China. Mylonitic rocks within these zones exhibit vertical foliations, subhorizontal lineations, and dextral kinematics.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CPO patterns of calcite and quartz in the tectonites suggest shearing at temperatures of 200°C to 500°C or above. The amount of dextral displacement along the zones is less than 100 km. LA-ICP-MS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some pre-kinematic granites gave ages of 364–325 Ma and 316 Ma, and zircons from a syn-kinematic leucogranite gave an age of 291 Ma. We propose that dextral shearing along the MTSZ started in the earliest Permian. Our data indicate that collision between the Yili and Junggar plates might have finished before 325 Ma or 316 Ma, with a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from 325 Ma to 300 Ma, resulting in intracontinental transpression from 300 Ma or 291 Ma. We suggest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Kazakhstan orocline (KO) took place in two stages, with the early stage of bending driven by convergence related to oblique subduction, and the late stage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lateral disarticul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dextral strike-slip shear zones.  相似文献   
194.
阳江东凹是近年来珠江口盆地(东部)的热点探区,过去四十余年受限于钻井数量与地震资料品质和覆盖范围,缺少对古近系的研究。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走向深层古近系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覆盖全区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新近钻井和测井资料,系统解剖阳江东凹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并探讨古近系的勘探潜力。阳江东凹发育5个次级洼陷,古近纪控洼断裂频繁转换,断裂活动、岩浆底侵导致的隆升差异性控制了各次洼三级层序的展布、厚度和沉积充填。东部恩平20洼、恩平21西洼和恩平21东洼控洼断裂活动强度整体较强,文昌组以半深湖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烃源条件和储盖组合良好,特别是恩平21东洼的缓坡带,是阳江东凹古近系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5.
除有特殊要求外,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使用期限通常为一年,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出现基坑开挖完成后长时间搁置再复工的现象,形成了一批存在安全风险的超期服役深基坑.北京地区某深基坑停工超过5年,历经两次加固,通过对现状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进行检测鉴定、变形分析,确定加固设计的关键环节,针对基坑存在的锚杆预应力损失、桩后土体疏松、堆土挖除后将继续变形等问题,制定了加固方案,包括杆锚增设及二次张拉、疏松土体注浆加固、桩间护壁修补及加强复工时的动态监测等,本加固项目在保证施工质量合格的情况下,顺利开挖至槽底,未发生事故,表明加固措施安全可靠,能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6.
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价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以及评价指标不相容的问题,减少单一的主客观赋权法所带来的误差,将云模型引入可拓理论中,利用可拓理论能够实现矛盾问题向相容问题转化的特点和云模型具有处理事物双重不确定性的优势并结合理想点组合赋权法对隧道围岩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数据统计的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指标组成隧道围岩评价指标体系,用理想点法赋予评价指标组合权重,并构建可拓云模型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将此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并与其他方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理想点-可拓云模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能够减少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克服单一赋权方法的不足,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197.
受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径流序列愈发呈现出非稳态与非线性特征,为降低由此而引发的预报误差,充分发挥不同模型对提高径流预测精度的优势,针对传统径流预报模型的单一性,以干旱区典型内陆河玛纳斯河为例,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提取径流序列中具有物理含义的信号,得到不同时间尺度的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及1个趋势项,利用 ARIMA模型与GRNN模型分别对不同时间尺度的IMF分量进行模拟,分析径流未来变化趋势。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Spearman相关系数法、平均影响值法筛选大气环流因子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项,根据子序列的局部频率特点构建组合模型。最后将各IMF分量的预测结果重构,得到径流的最终预测值。单一评价指标无法全面评价模型精度,本文通过构建TOPSIS评价模型对径流预测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客观评价模型优度。结果表明:EMD分解能有效提取径流序列中隐含的多时间尺度信号,由趋势项可知玛纳斯河径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EMD分解可提高ARIMA模型25%的合格率,但对于高频率分量IMF1、IMF2、IMF3,ARIMA模型的相对误差达到70%以上,预测结果不理想;经过筛选预报因子可有效提高GRNN模型精度,其中MIV法筛选的预报因子最适合玛纳斯河,与EMD-ARIMA组合后的GRNN模型的合格率最高,TOPSIS模型得分也最高。预测结果可作为水资源规划与调度的科学依据,建模思路也可为优化径流预测模型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8.
为明确巴布亚盆地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发育层段——侏罗系的沉积特征及其与油气勘探的关系,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沉积背景与古物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相、测井相、岩心相“三相”联合分析及与周边的布劳斯盆地的类比,识别了沉积微相类型,刻画了沉积体系的纵横向展布特征;通过不同沉积相带生烃指标、储层物性参数对比,明确了有利的烃源岩与储层发育区,以指导油气勘探。研究结果如下:(1)巴布亚盆地在中生代侏罗纪具有宽缓的古地貌,盆地西南高,东北部低。侏罗系发育稳定被动大陆边缘三角洲沉积,主要物源来自澳大利亚西部古陆,周缘凸起提供局部物源。盆地内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分支河道间等沉积为主。该层段的沉积特征与同处于澳大利亚北缘的布劳斯盆地侏罗系Plover组的特征相似。(2)三角洲主体来自盆地西南部,纵向上四期叠置继承性发育,经历了两期主要的海退和海侵沉积旋回,并且以上升半旋回为主。中下侏罗统的Magobu组地层主要为进积叠加序列,该时期物源充足,水动力强,而上侏罗统的Imburu组则主要为退积序列,晚期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泥岩。三角洲平面上分布范围广,巴布亚褶皱带处于三角洲前缘带,其砂体被潮汐作用改造成指状或点状形态。(3)侏罗系Magobu和Koi Iange组前三角洲-浅海相带烃源岩品质相对较好,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砂体被簸选和改造为优质的储层,该区带内发育的逆冲挤压圈闭为盆地的潜在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9.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综合“三生”空间实际生态问题及综合整治需求,采用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为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5个大区及24个亚区和42个修复小区。通过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摸清国土空间地域特征,明确生态主导功能,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承上启下,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土空间管治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科技途径。  相似文献   
200.
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场地尺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因其无须外源动力、不占地面空间、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不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类型、污染羽分布具有差异性,前期场地调查、反应材料的筛选、反应墙尺寸结构的设计对于PRB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以PRB修复河南某Cr(Ⅵ)污染场地为例,详细阐述场地调查、材料筛选、材料反应参数确定、PRB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可为后续PRB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PRB修复技术适用于该场地,铸铁与活性炭混合材料为最佳修复材料;反应门长40 m(反应材料厚2 m,上下游分别为2 m厚砾石层),东西两侧隔水墙长为60 m的U型漏斗-门系统型PRB,可有效捕获并修复污染羽,工程成本远低于连续反应墙式PRB,为该场地修复最优PRB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