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30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363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51.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by a relatively dilute but persistent concentration of 1,4‐dioxane (1,4‐D), approximately 60 μg/L, and chlorinated aliphatic co‐contaminants (1.4 to 10 μg/L) can be efficiently and reliably treated by in situ aerobic cometabolic biodegradation (ACB). A field trial lasting 265 days was conducted at Operable Unit D at the former McClellan Air Force Base and involved establishing an in situ ACB reactor through amending recirculated groundwater with propane and oxygen. The stimulated indigenous microbial population was able to consistently degrade 1,4‐D to below 3 μg/L while the co‐contaminants trichloroethene (TCE) and 1,2‐dichloroethane (1,2‐DCA) were decreased to below 1 μg/L and 0.18 μg/L, respectively. A stabl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more than 95% removal for 1,4‐D and 1,2‐DCA and of more than 90% removal for TCE was achieved. High treatment efficiencies for 1,4‐D and all co‐contaminants were sustained even without propane and oxygen addition for a 2‐week period.  相似文献   
952.
曹妃甸地震台网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时频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搜集2014—2015年曹妃甸测震台网记录的各类爆破与天然地震事件,基于Matlab软件,编制程序实现短时傅里叶变换,对比分析核爆炸、化学爆炸、矿爆炸与天然地震的特征,分析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地震与爆破在频率范围、频率分布和时频聚集性等方面具有各自特点,主要表现在:天然地震的时频图"多峰"且复杂,频率分布范围更广,频率成分集中在S波段;人工爆破的时频图"少峰"且简单,频率范围较窄,频率成分集中在P波段。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区分天然地震和爆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3.
统计曹妃甸地震台网成立以来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对比天然地震和化学爆炸、矿爆的波形,发现天然地震与爆破震相特征在P波初动、周期、波形衰减及振幅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并对波形进行频谱分析,进一步识别天然地震及爆破。  相似文献   
954.
Landsliding usually occurs on specific hillslope aspect, which may reflect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geo-environmental factors, triggering factors, or their interaction. To explore this notion, this study used island-wide landslide inventories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in 1999 (MW = 7.6) and Typhoon Morakot in 2009 in Taiwan to investigate the preferential orientation of landslides and the controls of landslide triggers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The results showed two patterns. The orientations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were toward the aspect facing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in areas with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 0.6 g and landslide ratio ≥ 1%, suggesting that the orientations were controlled by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Rainfall-triggered landslides tended to occur on dip slopes, instead of the windward slopes, suggesting that geological settings were a mor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mass wasting processes on hillslope scale than the rainfall condition.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dogenic processes, namely seismic wave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on the predesigned orientation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either earthquake or rainfall, which can in turn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landslide prediction. © 201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55.
蓝藻水华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水华蓝藻类群形成的水华特征、危害及其治理方法差异显著.因此,如何快速、准确地掌握不同蓝藻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成为实施富营养化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蓝藻生态灾害预测预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纯藻种实验室培养和室内光学控制实验,在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Dolichospermum)、束丝藻(Aphanizomenon)3种主要水华蓝藻固有光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甄别不同水华蓝藻的吸收、散射和后向散射光谱的特征波段,构建了基于吸收和散射特性的5种水华蓝藻类群的非线性最优化定量识别模型,其中,基于440、620和675 nm 3个波段吸收的a-CIM 440,620,675具有较为稳定的定量识别能力;并基于野外实测光学特性数据,实现了巢湖主要水华蓝藻类群的定量监测,初步分析了巢湖主要水华蓝藻类群的时空分布特性.研究表明,巢湖的水华蓝藻以鱼腥藻、微囊藻为主,束丝藻较少,鱼腥藻主要出现在温度较低的季节,微囊藻在夏季的西部湖区占优势;巢湖水华主要为微囊藻藻华和鱼腥藻藻华,且浓度较高的蓝藻主要存在于水体表面以下20 cm范围内;微囊藻和鱼腥藻在非藻华断面垂向上均匀分布.本研究可为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预测预警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56.
电感应变片     
李楚 《岩土力学》1989,10(3):91-94
本文介绍发明专利产品--电感应变片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57.
断裂力学是各行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半圆弯拉(SCB)试验为该领域经典试验,目前含裂纹的SCB研究多为底部切口等表面裂纹或穿透型裂纹研究。内裂纹和内部类裂纹缺陷是材料的固有属性,但是对于SCB内裂纹扩展规律研究较少。基于3D-ILC(三维激光疲劳内裂纹)技术,分析了表面无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凭空生成任意参数的纯内裂纹,在SCB试样中生成内裂纹,对含内裂纹试样进行SCB试验,分析了裂纹生长过程、应力双折射规律、I-II-III型裂纹扩展面、破坏形态、宏微观断口特征,开展数值模拟,得到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分布规律及扩展路径,与物理试验一致。结果表明:(1)基于3D-ILC的SCB内裂纹及I-II-III型扩展断裂规律明显,3D-ILC为断裂力学中的内裂纹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2)应力云纹在内裂纹处显示应力集中,SCB整体云纹在内裂纹处发生明显变异;(3)SCB试样从预制裂纹处发生压剪型起裂,发生I-II-III型裂纹扩展,分为光滑区和撕裂区,持续生长转变为动态断裂进而破坏,动态断口存在裂纹分叉出现雾化区、羽毛区特征;(4)根据M积分和最大周向应力准则,对试样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试样内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分布规律及扩展路径,与试验结果一致。结论与成果对断裂力学领域的SCB试验、内裂纹、I-II-III型断裂问题、裂纹扩展路径模拟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8.
波浪、船舶等长期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基将不可避免地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针对饱和黏土地层,开展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船舶系泊水平荷载作用下单桩和群桩的变形特性。发现水平循环加-卸载诱发了桩周土体的塑性变形,进而导致桩身产生了不可恢复的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随着循环荷载的增加,单桩和群桩的桩顶最大水平位移和残余水平位移均同时增加,但残余水平位移明显小于最大水平位移。单桩的桩顶残余水平位移与最大位移比值介于0.17~0.22;群桩的桩顶残余水平位移与最大水平位移比值介于0.30~0.84。水平循环加-卸载作用下,桩身残余弯曲应变明显小于最大弯曲应变。单桩的残余弯曲应变与最大弯曲应变比值介于0.13~0.50;群桩的桩身残余弯曲应变与最大弯曲应变比值介于0.23~0.82。群桩前桩的残余和最大弯曲应变明显大于后桩,前桩与后桩的最大弯曲应变、残余应变比值分别高达3.2和3.1。因此,前桩要采取合理的加固和保护措施,以确保桩基长期服役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59.
地基GPS水汽遥测系统远程通讯与控制系统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大气观测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GPS数据实时采集通讯网,实时下载观测数据,可为地基GPS资料应用开发成果的业务化推广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是地基GPS大气水汽遥感系统可否推广应用的一项关键指标。介绍了采用Modem、依托公共电话网(PSTN)建立起来的远程数据通讯和控制系统。使用该系统可通过电话拨号的方式,对GPS水汽探测网内指定的GPS接收机的参数进行设置,还可以下载该接收机内存储的数据文件。该通讯系统的应用,增强了整个GPS遥感大气水汽探测网的可维护性,为最终实现GPS水汽探测网的业务化运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针对该系统存在的数据下载速度慢,依赖人工操作等缺陷,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60.
为进一步提高Ag-TiO2光催化效能,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Ag-TiO2基的光电极。先通过对比不同的复合方式探究rGO对Ag-TiO2光催化剂表面电子传输和四环素降解效能的影响;再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测量、莫特-肖特基曲线等电化学手段对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分层复合方式主要降低载体表面控制电极双层/薄膜的界面电阻,而全混复合方式主要降低总电荷转移电阻;分层电极的电子供体浓度随rGO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在rGO质量分数为0.45%和0.25%时,分层复合和全混复合材料对四环素的降解速率分别比Ag-TiO2提高11.4%和2.3%;在外加0.5 V偏压下,分层复合电极LG6降解效率比未加外偏压时提高了5.3%,而全混复合电极MG2效率没有提升。分层复合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光催化剂表面电子传输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