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558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rchaea have unique 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 (GDGT) lipids that can be used to develop paleotemperature proxies such as TEX86. This research is to validate proposed GDGT-proxies for paleotemperature determin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core-top sediments (0–5 cm) in the northern SCS. Total lipids were extracted to obtain core GDGTs, which were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 The abundance of isoprenoidal GDGTs (iGDGTs) ranged from 271.5 ng/g dry sediment to 1266.3 ng/g dry sediment, whereas the branched GDGTs (bGDGTs), supposedly derived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ranged from 22.2 ng/g dry sediment to 56.7 ng/g dry sediment. The TEX86-deriv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ranged from 20.9 °C in the coast (water depth < 160 m) to 27.9 °C offshore (water depth > 1000 m). TEX86-derived temperatures near shore (<160 m water depth) averaged 23.1 ± 2.5 °C (n = 4), which were close to the satellite-derived winter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verage 22.6 ± 1.0 °C, n = 4); whereas the TEX86-derived temperatures offshore averaged 27.4 ± 0.3 °C (n = 7) and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satellite mean annu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verage 26.8 ± 0.4 °C, n = 7).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EX86 may record the sea surfac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 the open ocean, while it likely records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shallower water.  相似文献   
992.
利用锡林郭勒盟气象资料和白灾调查资料,分析了冬季白灾成因、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锡林郭勒盟冬季白灾由冬季降雪量决定,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是衡量灾情的主要指标;白灾的形成受降雪时间和冬季温度影响;中东部和南部地区发生频率较高,全盟性白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00年以来是锡林郭勒盟冬季白灾发生最少的时期。  相似文献   
993.
详细介绍了北京天文台2.6-3.8GHz太阳射电频谱仪在1998年4月15日观测到的一群微波Ⅲ型爆发。它们具有宽频带(>100MHz)、短时标(<100ms)、高偏振(100%)、短周期脉动(百毫秒)、内向快速频率漂移(高于1GHz/s)等显著特征。讨论了它的观测特征、时间轮廓和脉动现象,认为该群微波Ⅲ型爆发起源于等离子体基波辐射,阐述了在高频范围Ⅲ型爆发起源于等离子体基波辐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4.
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CSAO)用6台新的HP5071A商品小铯钟保持的时间尺度已有三年多了.在此期间,我们做了系统重算、TA(CSAO)算法改进、GPS坐标修正等一系列工作,使得TAI-TA(CSAO)的稳定度逐年提高,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同时陕台的UTC(CSAO)控制水平也达到了国际电联建议标准,与国际协调时UTC的差控制在±100ns以内,是亚太地区最好的两个尺度之一.  相似文献   
995.
同幅双速跟踪成像CCD相机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介绍了同幅双速跟踪成像CCD相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对相机数字控制器的要求之后,阐述了该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思想,基本结构,并给出了仿真及测试结果。针对仿真及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通过软件仿真及硬件测试,表明其设计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996.
总结了S/X波段致冷接收机状态控制与数据采集软件的研制工作。介绍了安装调试情况以及按照任务书的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的结果。经过在上海余山站及乌鲁木齐南山站的实地测试,结果表明该程序实现了与本地站程序stqkr的对接,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原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7.
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体东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硬岩型锂矿,其成岩成矿机制至今仍有争议。为了深入认识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床稀有金属超常富集的关键岩浆热液过程,研究团队基于甲基卡一号钻孔(JSD-1)岩芯开展全孔Li-B-Fe-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伟晶岩和二云母花岗岩较低的Nb/Ta、Zr/Hf值以及Li-Nd同位素表明甲基卡伟晶岩可能来源于马颈子二云母花岗岩深成岩体的岩浆结晶分异。JSD-1岩芯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电气石的硼同位素(δ11B)在-9.5‰~-7.1‰之间,与世界上90%的花岗岩和伟晶岩中δ11B变化范围一致。JSD-1岩芯电气石δ11B与全岩Li含量的实验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花岗质岩浆演化过程遵循平衡结晶模型,花岗质岩浆极端结晶分异不能达到熔体中锂辉石过饱和。JSD-1岩芯全岩的Fe同位素(δ56Fe)变化范围为-0.12‰~0.38‰。δ56Fe的显著变化反映了黑云母分离结晶、热液蚀变(电气石化)以及石榴子石堆晶等多阶段岩浆-热液过程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998.
为满足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合理选型,设计制作了钻井平台插桩就位预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海底地质构造成分、周围管线电缆信息、就位处老桩靴印影响、对接生产平台结构布置等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并结合钻井平台插桩就位的工作经验,将钻井平台选型及就位方案设计过程规范化、模型化。通过对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完成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海底地质资料的存储、管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999.
琼东南盆地物源和沉积环境变化的重矿物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1口钻井岩心样品的重矿物数据,结合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的物源及沉积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基底沉积以陆相沉积为主,自渐新世起,盆地逐渐接受海侵,大致经历了海陆过渡→滨浅海→浅海→半深海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水深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在同一时期南部区域水深整体上大于北部.随着沉积环境的变化,各地层(崖城组至莺歌海组)物源呈现出多源性特征,经历了原地→近源→远源的演变过程.在渐新世早期,物源以近源玄武质火山碎屑和邻区陆源碎屑为主,之后演变为远源的陆壳碎屑,物源区包括北部海南岛、南部永乐隆起、东北部神狐隆起、西部红河、西南部中南半岛乃至更广的区域.海南岛物源自早渐新世便开始发育,至中中新世成为盆地最主要的物源,并持续至现今;永乐隆起和神狐隆起物源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最为发育,于中中新世逐渐消退;红河物源于晚中新世大规模加入,为中央峡谷的主要沉积物源,影响至上新世结束;中南半岛莺西物源自上新世发育,影响至更新世时期.此外,自生组分对盆地(尤其是南部区域)的沉积贡献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00.
风云四号A星(Fengyun-4A,简称FY-4A)作为我国最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各方面技术指标都体现了“高、精、尖”特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上搭载的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dvanced Geosynchronous Radiation Imager,简称AGRI)较上一代静止卫星风云二号的可见光红外自旋扫描辐射仪观测精度更高、扫描时间更短,充分体现AGRI观测资料将有效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水平。偏差订正是卫星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在WRFDA v3.9.1(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s Data Assimilation v3.9.1)搭建AGRI同化接口,利用RTTOV v11. 3辐射传输模式和GFS全球预报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分析场研究了FY-4A AGRI红外通道8~14晴空辐射率资料的偏差特征并进行偏差订正对比试验,分析了卫星天顶角对AGRI资料偏差订正的影响,为将来实现AGRI红外通道辐射率资料在中尺度模式中的同化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通道8~10及14为正偏差,通道11~13为负偏差。水汽通道9和10偏差及其标准差相对较小,偏差海陆差异不明显。通道11~14探测高度较低,陆地上观测受地表发射率影响大,质量控制时可剔除这些通道陆地上的观测。(2)各通道偏差随卫星天顶角变化的拟合直线斜率都小于0.035,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偏差与卫星天顶角的关系不明显,预报因子中无需考虑卫星天顶角的作用。(3)通道8及11~14的偏差随着目标亮温的变化比水汽通道9~10明显,偏差有较强的目标亮温依赖特征。(4)根据分析的偏差特征对2018年5月13日18时(协调世界时,下同)至15日18时进行变分偏差订正试验,系统性偏差得到了有效的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