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9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472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304篇
地球物理   500篇
地质学   1073篇
海洋学   227篇
天文学   87篇
综合类   281篇
自然地理   2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51.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wan basin belongs to a family of extensional basins in East China, bu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basin. The Cenozoic subsidence of the depression is controlled by a combination of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polycyclic strike-slip movements. Three episodic rif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e. Paleocence-early Eocene, middle-late Eocene and Oligocene age. The depression underwent syn-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but two episodic dextral movement event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modify the subsidence of the Bozhong depression since the Oligocene. The early dextral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associated with crustal extension resulted in accelerated subsidence during the time of deposition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with a maximum thickness of 4000 m. A late reactivation of dextral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began in late Miocene (about 12 Ma), which resulted in the intense subsidence of Minghuazhen Formation and Quaternary. In addition, dynamic mantle convection-driven topography also accelerated the post-rift anomalous subsidence since the Miocene (24.6 M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imary control on rapid subsidence both during the 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riginates from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pisodic crustal extension and polycyclic dextral movements of strike-slip faults, and dynamic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152.
2001年台风暴雨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资料、HLAFS格点资料和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对2001年我国台风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热带低压造成的“8.5”上海特大暴雨及0103号台风“榴莲”的强暴雨形成的物理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动力学、热力学和大气层结稳定度等物理因子在这两次强暴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分析结果对实时预报业务和科研工作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3.
1 IntroductionThecombinedGPS/GLONASSoffersmanyad vantagescomparedwithGPS_onlyuseforposition ingapplicationsespeciallyinareaswherethenum berofvisiblesatellitesislimited .TheinclusionoftheGLONASSsignalscanincreasetheaccuracyofpositioningaswellastheavailab…  相似文献   
154.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   总被引:47,自引:13,他引:47  
柴北缘-东昆仑是中国西部秦祁昆褶皱山系的一部分,它的显生宙造山经历了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两个旋回,并以多岛洋/裂陷槽、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为特点。该区已发现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两组成矿年龄:一是是加里东期(相当于加里东造山晚期);二是晚华力西-印支期(处于该造山旋回晚期)。前期为性地中地壳顶部-上地壳底部的金矿化,后期则形成于较浅层次(1.2-5.7km)的金矿体侵位自区域北部向南部,矿床元素组合由Au-As向Au-Sb转化,金矿成矿年龄由老变新,成矿深度相应变浅。研究认为,与碰撞有关的热事件以及逐步升高地热增温率,驱动被加热的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流体沿碰撞带和大型剪切等长距离地迁移、活动,并淋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形成含金流体。在进入到矿床或矿体构造后,由于构造性质转换,物理化学条件亦随之改变,含金流体沉淀,形成金矿体。这些金矿形成于造山晚期,是造山作用的产物,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空间、热-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5.
本文报道了我国再次在华南6217花岗岩型铀矿床中发现硒铅矿,测定了该矿物的化学成分,结合该铀矿床的矿物组合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讨论了硒铅矿的生成环境。  相似文献   
156.
北衙红色粘土型金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系统研究了北衙红色粘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并从金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入手,分析其形成条件,认为是本区很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对矿区增储和区域找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7.
世界一些大城市防灾减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了一些大城市的防灾减损措施,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8.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中新世以来多次喷发并造成严重灾害的火山。通过十几年的火山地质及火山地震监测研究认为长白山天池火山近期不会马上喷发,但它是一座具有潜在喷发危险性的活动火山,并提出建立长白山火山观测站的重要意义,讨论了天地火山密码的破译需要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9.
沂沭泗防汛水情信息系统是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系统的开放性、水情信息处理的自适应性、水情信息图形化、图形漫游、水情信息综合显示、多窗口结合、图形叠加、人机对话、历史资料检索以及屏幕绘图与绘图仪绘图相对应等主要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60.
青藏高原东北部古喀斯特过程与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之久  陈怀录 《地理学报》1996,51(5):408-417,T001
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古喀斯特现象,并对相关沉积进行了化学成、粘土矿物的X-射线衍射以及石英砂表面结构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分析结果一致,指示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重结晶方解石的裂变径迹测年结果表明,该地区古喀斯特发育于中中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