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0篇
  免费   628篇
  国内免费   1003篇
测绘学   465篇
大气科学   351篇
地球物理   493篇
地质学   1765篇
海洋学   454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210篇
自然地理   40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利用湘东南东江流域1959~2006年共48年的历史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江流域历年雨水集中期的气候规律以及2006年雨水集中期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历年的雨水集中期多出现在6月和8月;东江流域雨水集中期的出现,受台风的影响较大。2006年由于04号台风"碧利斯"的影响导致了本年的雨水集中期出现在7月中旬,其特征是降水强度强、强降水范围广、过程降雨量大,而大尺度引导气流、南海季风对"碧利斯"的西行路径及降水强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2.
基于虚拟观测的病态问题解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领域中,处理病态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岭估计方法、奇异值分解法(SVD)、Tik-honov正则化方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是强调数学上的意义,没有充分联系大地测量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利于在测绘领域病态问题本质的理解和研究。为使病态问题的求解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提出了基于虚拟观测的岭估计方法。该方法将先验约束条件作为一类互相独立的虚拟观测值,从而把病态问题转化为测量平差问题,然后运用Helmert方差估计法来确定岭参数。该方法还可以得到的参数之间的权矩阵,用它来代替虚拟观测值的权矩阵,重新对参数进行计算,则实现了该方法向广义岭估计的推广。实际算例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计算简单而且能保证结果精确。  相似文献   
173.
辽西兰家沟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兰家沟钼矿床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独立钼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细粒花岗岩体内部及与粗粒花岗岩的接触部位,矿石类型以辉钼矿-石英大脉为主。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兰家沟钼矿床含钼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较少,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个别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测试表明,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H2O,微量的CO2、CO23-。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0~405℃,集中于180~320℃;盐度w(NaCleq)为2.4%~16.5%,多数在8%~14%。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中等盐度和低盐度流体的混合作用,2种不同成分流体的混合作用使得辉钼矿大量沉淀而成矿。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的δD为-81‰~-101‰,δ18O水为-0.1‰~4.5‰,小于兰家沟花岗岩全岩δ18O水值,反映成矿流体来自混合的岩浆水与大气降水。通过与典型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矿化、围岩蚀变、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同位素组成的对比,认为兰家沟钼矿床属于热液脉型向斑岩型过渡类钼矿床。  相似文献   
174.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追踪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表层土壤中Cd、As、Pb等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分析了土壤、基岩、大气干湿沉降、水、悬浮物等介质之间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平衡和土壤自身重金属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显示,除As外,区内基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克拉克值;残积物中Cd相对基岩贫化,As、Pb、Cu、Hg等重金属元素相对基岩的富集小于3倍;大气干湿沉降重金属元素相对土壤富集了数倍至数十倍;湘江水体主要向沿江潮土提供As、Cd物源:近50年内土壤重金属元素有较高的增加速率。不同介质间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变化特点支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物源为大气沉降,地表水及悬浮物是沿江湖土重金属元素的主要物源,基岩对土壤提供的物源有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5.
基于长沙、株洲和湘潭地区大气尘(可吸入颗粒和近地表积尘)和表层土壤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数据,采用微量相鉴定方法获得的结果显示,大气尘和表层土壤中包含石英、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硫酸镉等自然矿物及SiS_2、NiTi、Cd_3As_2、FeOCl等非自然源晶体。比较了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大气尘与表层土壤的晶体组成,分析了大气尘矿物及非自然源晶体的空间分布,探讨了其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6.
安徽龙河口水库流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河口水库是巢湖上游的重要水源地,对水库钻孔ALE的粘土矿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发现水库沉积的粘土矿物主要是绿泥石(含绿泥石/蛭石混层矿物),多年平均含量达40%,其次是高岭石和伊利石及少量的蒙皂石,伊利石的多年平均含量只有21%,远低于该流域中晓天河(54%)和滑石河(63.5%)的表层样。水库和龙潭河粘土矿物的含量组成较相似,与晓天河和滑石河差别较大。表层样中粘土矿物的差异主要受流域的地质地貌的影响,水库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特征主要与环境动力和粘土矿物的结晶习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7.
重金属离子在胡敏酸-高岭石复合体上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胡敏酸存在下高岭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①胡敏酸和Cu2 溶液按先后顺序或同时加入高岭石中反应,在Cu2 平衡浓度<10mg/L时,3种加入顺序对Cu2 的吸附量基本相同,当Cu2 平衡浓度>10mg/L时,(K Cu) HA和(K Cu HA)两种加入顺序对Cu2 的吸附量比(K HA) Cu的略大。②在pH=5时,胡敏酸-高岭石复合体对Cu2 的吸附量明显大于纯高岭石。这是由于胡敏酸含有大量的羧基和酚羟基等活性基团,吸附在高岭石上的胡敏酸增加了其表面吸附位,在复合体表面形成了S—HA—Cu三元配合物,且Cu2 的吸附量与复合体中胡敏酸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③溶液pH值在4~7之间变化可调控复合体对Cu2 的吸附机制。④在Cu2 和Cd2 共存时,随着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大,Cu2 的吸附量呈直线上升,而Cd2 的吸附量增加缓慢,表明复合体对Cu2 的吸附能力比对Cd2 强。  相似文献   
178.
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伊迪卡拉(震旦)系顶部灯影组旧城段新发现了多样的宏体化石群,除了丰富的Vendotaenia与Tyrasotaenia类化石以外,以形体较大的Tawuia类和Longfengshaniaceae科等具固着构造的底栖多细胞藻类化石占据优势,另有一些形态奇特、亲缘关系不明的宏体化石,该组合与华南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石板滩段的宏体化石组合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依据形态特征,本文概述了部分产自江川旧城段的具有不同类型固着构造的底栖藻类和归属不明的宏体化石特征。华南滇东地区旧城段形态多样的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伊迪卡拉纪末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浮游微生物和后生植物的共同繁盛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奠定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79.
在巴颜喀拉盆地西段黄羊岭组中发现了一个长约3km、厚约1295m的玄武岩 碳酸盐岩的隆起建造,具有3个由玄武岩基底加碳酸盐岩盖层组成的双层剖面结构。隆起建造中海相沉积物由下至上从深海相渐变为浅海相,生物化石由浮游生物组合演变为浅海造礁生物组合。通过与现代海山的对比,证实巴颜喀拉西段发现的隆起建造属古海山堆积,根据化石的时代确定其为中二叠世的古海山,暗示巴颜喀拉盆地在中二叠世以前存在一个古大洋,其后古大洋逐渐俯冲消减,演化为残留洋盆地,这对巴颜喀拉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研究和构造属性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0.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0年和1999年两期TM/ETM 遥感数据,运用遥感分类中的监督分类方法,全面分析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