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354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19年7月19日18时许,甘肃舟曲县垭豁口滑坡复活,约3.92×106 m3的滑体顺坡而下,迅速流入岷江,堵塞河道,造成河道水位上升,江边公路中断,滑坡变形持续至8月中旬。基于野外勘察、遥感解译、钻孔勘探等方法获取了滑坡变形的基本特征,并开展了滑坡监测工作,并结合气象资料,探讨了该滑坡复活原因及启动机制。初步研究认为,该滑坡为降雨诱发。通过对滑坡变形历史进行梳理,结合滑带证据,滑坡复活机理可概括为:首先上部块体缓慢蠕变,降雨后发生塑性流滑;其次,因上部滑体堆积在滑坡中部,造成中部平台堆载,引发中部滑体变形;最终一滑而下,刮产连带下部滑体坠入河道。滑坡的上中下三部分滑体逐步被激活,最初缓慢变形,随后加速启动。滑坡变形模式为蠕滑—拉裂—流滑。对滑坡变形过程和机理的初步判断为滑坡灾害应急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马衔山玉”是近几年甘肃玉石市场上时常出现的一种玉石品种,由于数量少且价格昂贵。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测试、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红外光谱仪等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马衔山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次要矿物主要为透辉石。马衔山软玉颜色多为青绿、黄绿色且籽料常见灰白色伴有“水草花”杂质的石皮。马衔山软玉透闪石颗粒细小,主要呈纤维交织结构,质地较新疆软玉稍差,油润度较青海、俄罗斯软玉强。  相似文献   
43.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布敦乌拉矿区多为第四系覆盖。在该矿区多金属勘查中,依据土壤地球化学圈定的矿化异常布置激电中梯测量,圈定1处激发极化率异常区,长度约890m,宽度约520m,位于已知断层F 1与推断断层F 2之间。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该激电异常进行探测,解释视充电率多峰异常与反演电阻率高低跳跃对应区域为矿致异常区。通过钻探验证,发现银多金属矿床资源储量523.93万t,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44.
延庆-张家口地区复杂地形冬季山谷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基于2016年12月—2017年2月和2017年12月—2018年2月两年冬季的近地面自动气象站逐时观测数据以及张家口探空数据分析延庆-张家口一带(包括张家口崇礼、赤城、海坨、小五台山区,延怀、怀涿、洋河、蔚县盆地以及北京延庆、昌平、怀柔部分平原地区)复杂地形的风场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复杂地形下局地风场的时、空变化规律,加深对复杂地形动力、热力作用对近地面风场影响的认识,为冬季山区风场预报以及复杂地形数值模式改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晴朗小风天风持续性作为矢量平均风速和标量平均风速的比值,可以作为研究风场变化规律的重要参数。根据风持续性的日变化特征,可以将研究区域内所有站点分为10种类型,分别代表不同局地地形特征的影响,风持续与风向变化的相关也很强。研究区域主要有3种类型的地形风:斜坡风、峡谷风以及较大尺度的山区平原风。不同地形特征下的风场、风持续性存在明显不同的日变化特征,山风和谷风相互转化的时间也不同,山区最早,盆地次之,平原区最晚;山风时段持续时间较谷风时段长,风速小;晴朗小风天实测风反映了实际风场的特征,而排除环境背景风场,弱化地形动力作用后整个冬季的局地风作为理论山谷风,更能反映热力作用下的山谷风特征。   相似文献   
45.
利用不同形状冰晶的散射特性,获得了非球形冰晶云的94/220 GHz测云雷达双波长比,探讨了非球形冰晶云的双波长比与云内微物理参数的关系,分析了衰减前后的星载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双波长比的垂直廓线。结果表明:(1)双波长比可以反映小到0.1 mm中值尺度的冰粒子,对粒子总数、谱的形状参数不敏感,对粒子大小、形状、云衰减较敏感。(2)雷达灵敏度一定时,星载雷达可测云厚与雷达波长、冰含水量(IWC)的垂直分布、云厚及衰减有关;没有进行衰减订正时,双波长比和衰减有关,冰含水量越大,波长越短,衰减越大,双波长比最大值与可探测云厚有关。两部雷达可探测冰含水量为0.001—0.1 g/m3、厚2 km的冰云;当云厚5 km、冰含水量垂直分布在0.001—0.2 g/m3时,云厚的94%基本可以被220 GHz云雷达探测到。(3)如果两部雷达气象方程中用水的介电因子,测量回波强度应进行介电因子的订正后再计算双波长比。   相似文献   
46.
潜流驻留时间是反映潜流交换、溶质迁移转化、生物组成、生态过程的重要特征变量。应用双循环可控式河岸带模型,以NaCl为示踪剂,深入研究了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的复合效应;应用量纲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析了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程度和敏感性。结果表明:①河岸带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阈值。②潜流驻留时间分布与河岸蜿蜒形态呈类镜像效应;潜流驻留时间在河岸带蜿蜒波不同位置差异明显,迎水面平均驻留时间约为背水面的1/2。③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是影响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因子,总作用程度达91.07%。潜流驻留时间对蜿蜒性最敏感,对植被密度敏感性较弱,对复合因子的敏感性介于两者之间;迎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共同促进效应,背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抑制和促进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47.
山东招掖金矿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解决本区某些地质问题的新信息。认为不同地质体具有大体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型,成岩成矿关系密切,具有继承性演化特点。各类花岗质岩石由胶东群变质岩经混合岩化作用形成。成矿热液富含[CO_3]~(2-)或[HCO_3]~-,金在黄铁矿和石英中富集,与∑REE、LREE的含量及∑Ce/∑Y、Ce/Yb、La/Yb比值呈正相关。上述参数可用作该类金矿床矿化富集规模和强度的评价标志。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以漳州热田为例,通过对该区的地质及构造特征、地下热水分布、水化学特征及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分析对照,论证了化探工作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效果。同时,对热田的化探异常成因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9.
在阐述通化地区岩溶洞穴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岩溶洞穴的形成与遗存环境,为北方岩溶水资源评价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0.
论变质岩区断裂构造对脉状金矿床的控制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秋斌  范永香 《地球科学》1995,20(2):209-214
系统阐述了断裂构造对金矿床分布的多级控制规律,以及断裂构造对金矿化分带,工业矿体定位和金矿化局部富集的控制规律,详细论证了断裂构造活动地金成矿的继承性及金成矿多阶段定向演化的控制规律,并探讨了断裂构造控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