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1篇
  免费   527篇
  国内免费   713篇
测绘学   165篇
大气科学   738篇
地球物理   638篇
地质学   1025篇
海洋学   297篇
天文学   115篇
综合类   291篇
自然地理   29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31.
东亚和西太平洋爆发性温带气旋发生的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仪清菊  丁一汇 《大气科学》1993,17(3):302-309
本文利用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73—1988年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的温带气旋及其爆发性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共有1014个温带气旋发生,其中有1/5达到了爆发性发展的强度,构成了西太平洋爆发性海洋气旋的一部分.它占整个西太平洋爆发性气旋总频数(包括不同来源)的51%.进而对这类爆发性气旋的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概括出了它们的气候学特征.比较亚洲大陆、中国近海及西太平洋地区的爆发性温带气旋表明,西太平洋地区不仅频繁而且强烈.而东、西太平洋地区发生海洋爆发性气旋的对比表明,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指出,东太平洋地区爆发性气旋的发生并不是一种少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2.
Summary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build-up, the air mas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opagation of the Siberian high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surges in East Asi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1)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iberian high result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mass convergence at middle and upper-level and the radiative cooling; (2) the appar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Siberian high over land is observed in winter, which is caused by the upward sensible heat and latent heat flux from the underlying surface; (3) the Siberian high and its attendant cold air outbreaks usually undergo a marked low-frequency, southward propagation with the period of 10–20 days; (4) activity of cold surge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Siberian high. The active cold surge occurs when the Siberian high is usually strong.With 12 Figures  相似文献   
133.
应用模式识别定量划分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韫玉  杜兴信 《地震研究》1990,13(2):122-130
本文以陕西关中及部分邻区为例,考虑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及地球物地场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和多种计算方案,以定量判定潜在震源区。其结果表明,模式识别方法有利于地质、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场等多种因素综合应用,并能选择和显示判定潜有震源区的主要特征。不同模式识别方法的比较和多种试验方案的综合,则可提高潜在震源区判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4.
135.
136.
丁原章  袁兵 《华南地震》1991,11(1):83-87
本文概述自然灾害的各类及其危害性,分析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讨论减轻灾害的意义,文中指出提高防灾意识,加强灾害预防预报,制定减灾计划,建立减灾工作体系,开展群众防灾教育和培养专业及业余防灾人员是当前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7.
138.
赤道地区向西传播的40天周期低频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滤波和EOF位相合成技术对1981年7—12月份赤道地区出现的向西传播的40天周期低频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东太平洋地区从南半球到北半球的越赤道40天周期温度波是产生这种西传波的主要原因。这种波动主要产生于两个源地:一个是赤道150°E附近的对流层下层;另一个是110°W的赤道对流层上层。这两处产生的低频波性质不一样,前者与对流密切相关。通过计算整层积分的非绝热加热Q_1和水汽汇Q_2,结果表明Q_1加热中心在东太平洋也有越赤道传播。在150°E以西Q_2加热中心是向西北传播的,与低频波方向一致,Q_1的传播特征不明显,这说明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对流可能有这种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39.
东亚冷空气爆发后陆地变性的物理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赵强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1,49(2):170-180
本文对1981年不同月份8次东亚冷空气活动的陆地变性过程进行了分析。首先,用相似理论方法,直接计算了地面的感热和潜热的湍流交换及拖曳系数,又利用收支法和物理参数化方法计算了视热源视水汽汇的收支以及长短波辐射的加热和冷却作用。发现南下冷空气一经离开源地就开始了明显的变性过程。在冬季,变性强度随冷性气团向东南移动而逐渐增强,到达海上时变性最剧烈;在夏季,温湿变性最大区出现在我国北方,并且在陆上的变性强度比冬季要强得多。  相似文献   
140.
本文介绍用栅格数据进行图形叠置分析的方法,提出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的链拓扑法、减少栅格数据存储量的编码方法、根据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数学模型以及叠置评价结果的类型格网合并的边界跟踪算法,最后给出一个实例说明栅格图形数据叠置分析方法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