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5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应用非对称结构理论制作台风路径预报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阐述应用非对称结构理论制作台风路径预报的技术原理。应用该理论较好地预报出9012号台风(Yancy)西行、9414号台风(Doug)转向和9417号台风(Fred)登陆。  相似文献   
552.
通过对两根沉积柱GHE27L和GHE24L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C/N比值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的分析,本文探讨了21.1 ka BP以来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沉积有机质的组成特征及可能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沉积柱GHE27L的TOC含量、TN含量、C/N比值及δ13Corg值分别为0.53%~1.81%,0.07%~0.18%,8.2~16.0和-23.6‰~-20.3‰。沉积柱GHE24L各参数则分布为0.45%~1.65%,0.09%~0.24%,5.3~12.2和-22.6‰~-20.4‰。沉积柱总体有机质的剖面变化显示,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北部沉积有机质具有海洋和陆地混合来源,但以海洋有机质来源为主。冰期陆源有机质对总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比全新世高。末次盛冰期南海北部气候相对干旱,C4植被发育。全新世夏季风增强、降雨增多。自2.0 ka BP以来,人类活动对南海北部海洋初级生产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3.
利用中国第21、22次南极科学考察(2004/2005、2005/2006)对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物理特性系统观测的结果,特别是依据其中2005年11月下旬至2006年1月下旬的现场实测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消融过程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区域固定冰从11月下旬开始消融,融冰期为62 d;同时,融冰期冰下水体温度迅速升高;在不断增强的太阳短波辐射和海洋热通量作用下,海冰温度也逐渐上升,并出现"相对冷中间层";热力和动力外强迫作用下,2005年12月18日-2006年1月14日期间此区域固定冰边缘线后退了20.9 km;另外,2005年12月18日固定冰边缘区走航冰厚监测结果还表明,边缘区海冰厚度在向岸方向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随着接近海岸海冰厚度的离散程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54.
Hu (1979) proposed a two-dimensional, unsteady, homogeneous coastal upwelling model with finite constant depth. Lu and Zhao (1985) extended Hu’s model by specifying a linear bottom slope. A three-dimensional, unsteady, homogeneous, coastal upwelling model on f-plane with arbitrarily linear bottom slope is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as an extension of Lu and Zhao’s model. The solution for such a problem has been obtained, and the properties of upwelling and horizontal current are examined. Contribution No. 1491 from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相似文献   
555.
Examination of the food habits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tomach contents of adult tongue sole,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 taken in July 1982–July 1983 from Laizhou Bay and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 of the Bohai Sea showed crustacea, bivalvia and small fishes comprised the main prey. Invertebrates such as polychaeta, cephalopoda, gastropoda, echinodermata and actiniaria were also intermittently found in them. They intensively fed all the year found (monthly feeding rate of over 80%). The main food items wereAlpheus japonica, Alpheus distinguendus. Oratosquilla oratoria, Eucrate crenata andCarcinoplax vestitus, etc.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portion of bivalvia such asCultellus attenuatus andMusculus senhousei increased steadily. From summer to winter, a stable proportion of small fishes such asRhinogobius pflaumi andSetipinna taty was in the diet. Contribution No. 1637 from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Academia Sinica.  相似文献   
556.
山东焦家金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成矿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特点、物理化学条件、金迁移沉淀及成矿机理。文中认为金主要以氯或硫的络合物形式迁移,流体为Ca~(2+)—HCO_3~-型,成矿温度为340~200℃,弱酸性较还原.成矿具长期演化、多次叠加富集的特点,韧性变形和脆性断裂作用是两次重要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557.
利用岩石化学成分判断二连盆地形成的沉积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窦立荣  方杰 《矿物岩石》1997,17(1):50-57
二连盆地是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为早白垩世断陷群。本文通过井下下白垩统巴花群4块砂岩、3块泥岩及12块火山岩样品的镜下鉴定和化学成分测试及对比分析表明,早白垩世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受Izanagi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而形成的陆内裂谷,不同于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直接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而产生的主动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558.
559.
天然气: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天然气-21世纪的能源”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新气田的不断发现,储量的不断增长和新的跨国输气管线的建成以及贸易范围的扩大加速了天然气工业的全球化和全球天然气化的进程,以煤为主的中国能源工业面对这难得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外已经充分开发利用的天然气技术系统以及国内日益高涨的需求呼声,审时夺势,顺应潮流,适时调整了能源战略,加大了天然气勘探力度,不断摸清了资源家底,使储量和产能大幅度增长,并陆续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国天然气孕育着大开发,大发展的喜人前景,可以预料,天然气工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60.
中国湖泊综合分类原则、级别划分及分类程序之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略述了国内外湖泊分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开展我国湖泊综合分类的原则、级别划分以及综合分类所应遵循的程序。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建立分类的主导标志,是湖泊综合分类系统中高层次分类的关键;区域相似性(相对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对比分析是低层次分类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到人类经济活动的方式与强度对湖泊诸自然因素的影响,以便使湖泊综合分类工作既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同时又具有实用价值。级别划分应从以下标准衡量:分类结果是否能充分揭示或反映出湖泊所具有的区域综合特性以及地貌、水文、化学、生物等各因子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影响;能否展示出湖泊的动态变化和今后的演变趋势;是否简明扼要,便于实际应用。工作程序可大致分解为四个相对独立又彼此有着紧密联系的阶段,即系统搜集与占有资料、资料分析整理与单因子分类、综合分类、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