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290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340篇
地球物理   247篇
地质学   479篇
海洋学   90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22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尝试应用一种同时获得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和界面形态的地震走时反演算法, 通过分别反演P波和S波速度结构, 计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泊松比分布的方法, 并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测深剖面(L1)进行处理解释. 计算表明, 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基于正演计算方法的诸多缺陷, 是计算测深剖面泊松比分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在对火山岩浆系统及地壳断裂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 天池火山口下的地壳低速体内有一宽约30 km、 高约12 km的高泊松比异常区, 其泊松比值高于周围介质8%左右, 应为高温熔融岩石介质, 即岩浆囊. 在其上方直至上地壳顶部有一高泊松比条带, 代表了热物质上移的通道. 在其下部高泊松比区域, 局部深达莫霍面形成了地幔热物质底侵的可能通道. 三维台阵观测的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均与上述结论相印证.   相似文献   
982.
基于特征结构配置的结构鲁棒控制算法及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结构系统的鲁棒主动控制算法,其目的是求取状态反馈控制律,在闭环系统具有希望特征值前提下,使得闭环系统特征值关于参数摄动具有最小的灵敏度。基于状态反馈特征结构配置参数化方法和矩阵特征值灵敏度分析理论,该问题转化为含有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并给出了求解该鲁棒控制问题的算法。该方法给出了特征值灵敏度函数的参数化表示,且直接基于结构系统矩阵,故便于工程应用。三自由度层间剪切型结构地震作用下的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3.
几种视程障碍现象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视程障碍现象规定了能见度,光色,天气条件和成因几个标准。能见度主要是由空气中所含质粒的浓度所决定,用以判断天气现象的有无、强度。光色特征是由空气中所含质粒的性态决定的,是指天空背景和太阳的颜色,各种粒子对光波的散射和漫射不同,就呈现出不同的光色。光色和能见度标准之结合,决定了不同时刻可以出现1种或2种相似、相近的天气现象。对于某些特殊的天气现象观测员有时很难判定,是地面观测目测项目中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984.
长江源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资源较缺乏,居民生活贫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合分析源区的现状和有利条件,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使牧民从散居到聚居,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思想素质,树立环保意识,逐渐摆脱对草地的过分依赖,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和重建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985.
成都平原稻田甲烷排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6~1999年四个稻季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成都平原单季稻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季节甲烷排放通量变化很大,在分蘖期和成熟期一般会出现峰值.年际间的通量变化也很大,其年均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在2.35~33.95mg m-2 h-1之间.4年的平均排放通量为12 mg m-2 h-1,与四川乐山的7年平均值30mg m-2 h-1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分析讨论了温度、施肥、水稻品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以及稻田水位等诸多因素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成都平原水稻生长季节的平均气温对CH4的平均排放通量影响不大;而气温对CH4排放的日变化有相对重要的影响,但气温对甲烷排放日变化的影响与水稻植物体的生长阶段有关;发现了水稻植物体(根、茎、叶)重量对CH4排放的重要作用.讨论了合理使用肥料和施肥量,控制水位和Eh值对稻田CH4的减排作用,提出优化组合诸影响因子,以充分发挥其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986.
熊翀  段建 《岩土工程技术》2007,21(4):163-166
对无明显滑面岩质边坡危险滑移路径的搜索算法进行了改进研究,提出以总抗滑储备密度最小为判据的动态规划方法来确定边坡的危险滑移路径及其安全系数大小的方法,并通过算例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987.
通过对山西省阳泉矿区五矿的地质背景分析,结合已完钻孔成果及野外踏勘资料,对五矿区内地层特征进行了阐述,着重对奥陶系中统分组情况及岩性进行总结,并概述了该区构造特征及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对该区陷落柱在平面、剖面及陷落深度、物质组成等方面发育特征进行初步阐述和总结,概括分布规律,分析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建议阳煤五矿加强陷落柱的调查研究和探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988.
Pyrolysis of lignite in closed systems was conducted at temperatures from 400 to 700℃ and pressure from 1 to 3 GP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romatics and the effects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matu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under the extreme conditions. The total yield of liquid hydrocarbon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and the aromatics shows more matur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t a given pressure. The data indicate that high pressu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s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geological organic matter especially at lower temperature, but favors the cyclization, polymerization and aromatization of pyrolysate. The pressure effect on matu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s nonlinear. 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sediment organic-matters in the subducted slab could be retained in the deep lithosphere, and the results are also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petroleum in deep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989.
990.
A meso-α-scale polar low was observed over the Japan Sea on 19 December 2003. It initialed around 11 UTC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Japan Sea within a synoptic-scale parent low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aroclinic environment and disappeared over the eastern edge of Japan Islands with a lifetime of about 20 h. It is of interest that this polar low had “concentric eye-walls” and “warm core” structure at its mature stage.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polar low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lmost all available observational data, including the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GOES)-9,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satellite imagery, the Final Analyses (FNL) data issued by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the surface observational data and the 9-station sounding data of Japan Islands. In order to study its development mechanism, a 24-h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the version 4.4 of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RAMS) starting from 12 UTC 19 December 2003 with an 8 km × 8 km resolution was performed. It is shown that the RAMS model reproduce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polar low reasonably well. The vorticity budget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stretching term is the major contributor for the vorticity increase of the polar low. The baroclinic background seems to play significant role for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is polar low. However, the effect of the diabatic heating for its later development is also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