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6篇
  免费   482篇
  国内免费   701篇
测绘学   310篇
大气科学   280篇
地球物理   411篇
地质学   1328篇
海洋学   368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43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9篇
  1971年   5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中国火山岩地区金的成矿环境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是一个火山岩广泛分布的国家,火山岩区的金矿不论其数量和储量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根据金和火山活动的关系,可划分出6种金矿类型,它们主要分布在6个火山岩区中,不同地区金的成矿作用各有其特色,总体可概括出7条成矿特征,这对于在我国广阔的火山岩区寻找金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石森  赵旭东 《矿物岩石》1997,17(3):22-26
本文首次应用自然金、黄铁矿、石英、钾长石等矿物的成因矿物学标志,对水晶屯金矿床的含金性、矿体的剥蚀程度和延伸范围进行了初步的定量评价,为今后在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工作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成矿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63.
64.
甘肃东海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森 《黄金地质》2004,10(3):56-60
东海金矿床位于甘肃北山重要的Au,Ag多金属成矿带上,具长期活动特征的花牛山-察客尔呼都格压扭性断裂横贯成矿带,成矿的有利位置为大断裂及次一级断层、层间裂隙(破碎蚀变带,局部夹有石英脉),断裂控矿特征十分明显。原生晕以亲硫元素组合为主,亦有亲氧元素。金矿石以硫化物型为主,氧化物型次之,其元素组合以成矿元素Au,Ag,Pb,Zn和亲硫元素Cu,Sb,Mo为主,也有亲氧元素W,Sn。具有深部断裂剪切、挤压带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65.
介绍了地—空界面天然中子流的来源和轻便型天然中子流测量仪器。论述了地—空界面天然中子辐射场的扰动。理论与长期观测表明,在地—空界面上天然中子流注量率随高程的增加而呈指数规律增加,而在近地表(20m内)却随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天然中子流注量率与大气压力呈负相关关系,气压系数为(-0.060~-0.064)中子计数/30min/kPa;地—空界面天然中子流的纬度效应与高空中更显著;天然中子流注量率异常与气象的变化密切相关;地表介质的含水率增高,则地—空界面上升快中子流明显降低。通过对地一空界面天然中子流测量,可以揭示气象的瞬态变化、确定地表介质的含水率的关系,以及在地震预报与环境电离辐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刘建坤  鲍维猛  黎明  葛建军 《冰川冻土》2004,26(Z1):210-214
The design of roadbed-abutment transition part is always a challenging problem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especially in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zone. A new type of roadbed-abutment transition part on permafrost was presented, and long-term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for the deformation and the thermal regime of a roadbed-abutment transition part in the constructing Qinghai-Tibet Railway. In this paper, a new structure was presented and the observed settlements both in the subgrade and the base and its dependency with the thermal regime (permafrost table) were analyzed. In conclusion the roadbed-a-butment transition method for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zone was evaluated.  相似文献   
67.
A method is presented to estimate the elastic parameters and thickness of media that are locally laterally homogeneous using P‐wave and vertically polarized shear‐wave (SV‐wave) data. This method is a ‘layer‐stripping’ technique, and it uses many aspects of common focal point (CFP) technology. For each layer, a focusing operator is computed using a model of the elastic parameters with which a CFP gather can be constructed using the seismic data. Assuming local homogeneity, the resulting differential time shifts (DTSs) represent error in the model due to anisotropy and error in thickness. In the (τ?p) domain, DTSs are traveltimes Δτ that connect error in layer thickness z, vertical slowness q, and ray parameter p. Series expansion is used to linearize Δτ with respect to error in the elastic parameters and thickness, and least‐squares inversion is used to update the model. For stability, joint inversion of P and SV data is employed and, as pure SV data are relatively rare, the use of mode‐converted (PSV) data to represent SV in the joint inversion is proposed. Analytic and synthetic examples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is inversion.  相似文献   
68.
In the 1990s of the 20th century, we participate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stress field in fissure tectonics of scientific deep bore cores for the Deep Observation and Sampling of the Earths Continental Crust (DOSECC for short). Spherical and enriched ul-tra-micro granular textures (nm size), which enriches Nb element (Wang & Sun, 1990; Sun & Wang, 1993)[1,2], were found during the observation of ul-tra-micro slipping lamellae of ductile and brittle oc-curring in Late Mesozoic granites us…  相似文献   
69.
一次强风暴的垂直环境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力强  周小珊  杨森 《气象》2004,30(9):3-8
应用MM 5模式对东北冷涡诱发的 2 0 0 2年 7月 1 2日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 ,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风暴。发现冷涡后部中层干冷空气绝热下沉是东北冷涡 70 0hPa附近干暖盖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而低层暖湿气流爬升及干暖盖的抑制作用是东北冷涡强对流不稳定能量积累的重要机制。风暴发生前持续的低层西南风到中层西北风的风垂直切变产生的差动平流 ,加剧了层结不稳定 ,而风暴临近风垂直切变方向的快速逆转使热成风不平衡 ,必须通过激发垂直环流以适应其变化 ,对风暴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
沈阳近百年的温度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小珊  李辑  杨森  周广胜 《气象科学》2004,24(4):424-431
沈阳地处全球温度变化的敏感带,在近百年的温度观测记录中,沈阳的温度变化呈逐渐上升之势,近百年增高约1.7℃,这种上升趋势在冬季远比夏季明显。沈阳的年平均温度变化有一个12a的周期,各周期温度基本呈阶梯状上升,20世纪末的周期冬季平均温度比世纪初的周期升温2.8℃左右。从近50a的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来看,极端最低温度明显升高,而极端最高温度并没有上升,变化趋势甚至略下降,以致冬、夏两季温差缩小。从沈阳的最低平均温度和最高平均温度变化来看,两者均随时间逐渐升高,说明沈阳市的增温不仅是最低温度升高造成的,最高温度的增温作用亦十分重要。从冬季环流形势分析来看,东亚大槽及其后弱脊和地面蒙古高压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明显减弱,使得冷空气向南侵袭的径向气流减弱,是导致位于冷空气通道中的沈阳冬季增温明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