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0篇
  免费   1029篇
  国内免费   1304篇
测绘学   247篇
大气科学   1205篇
地球物理   1578篇
地质学   2345篇
海洋学   638篇
天文学   235篇
综合类   580篇
自然地理   66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92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301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Inverse-dispersion calculations can be used to infer atmospheric emission rate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downwind gas concentrations and dispersion model predictions. With multiple concentration sensors downwind of a compound source (whose component positions are known) it is 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component emissions. With this in mind,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such multi-source inferences, using four synthetic area sources and eight concentration sensors arranged in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Multi-source problems tend to be mathematically ill-conditioned, as expressed by the condition number κ. In our most successful configuration (average κ = 4.2) the total emissions from all sources were deduced to within 10% on average, while component emissions were deduced to within 50%. In our least successful configuration (average κ = 91) the total emissions were calculated to within only 50%, and component calculations were highly inaccurate.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most accurate multi-source inferences will occur if each sensor is influenced by only a single source. A “progressive” layout is the next best: one sensor is positioned to “see” only one source, the next sensor is placed to see the first source and another, a third sensor is placed to see the previous two plus a third, and so on. When it is not possible to isolate any sources κ is large and the accuracy of a multi-source inference is doubtful.  相似文献   
952.
Near real-time measurements of PM2.5 ionic compositions were performed at the summit of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central-eastern plains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2007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aerosol compositio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cloud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water soluble ions were 27.5 and 36.7 μg?m?3, accounting for 44% and 62% of the PM2.5 mass concentration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respectively. A diurnal pattern of SO 4 2- , NH 4 + and NO 3 - was observed in both campaigns and attributed to the upslope/downslope transport of air ma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PBL). The average SO2 oxidation ratio (SOR) in summer was 57% (±27%), more than twice that in spring 24% (±16%); the fine nitrate oxidation ratio (NOR) was comparable in the two seasons (9?±?6% and 11?±?10% in summer and spring,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 indicates strong summertime production of sulfate aerosol.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s that short-range and long-range transport of pollution, cloud processing, and crustal source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 measured ions (and other trace gases and aerosols) at Mt. Tai. Strong indications of biomass burning were observed in summer. Cloud scavenging rates showed larger variations for different ions and in different cloud events. The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the water soluble ions at Mt. Tai indicate serious aerosol pollution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of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953.
低纬高原罕见“雷打雪”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荣芬  鲁亚斌  高安生  李磊 《气象》2009,35(2):49-56
应用常规高空资料、FY-2C卫星红外和水汽图像、加密自动站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2月28日夜间至29日凌晨发生在云南的"雷打雪"罕见天气现象.结果表明:南支槽和冷空气、西南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是其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其中强对流天气就发生在急流与锋面相互作用的湿度锋湿区内斜压不稳定的环境中.中-γ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并逐渐增强为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形成此次复杂对流天气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多普勒雷达回波中,PPI上有回波强度达25~33dBz的"人字形"回波、钩状回波以及阵风锋的出现,相应VPPI上出现逆风区、低层零线"S"形暖平流及"牛眼"结构是"雷打雪"天气中降雨转为冰雹、阵雪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由弱变强的典型特征.地面逐时温、压、湿、风的迅速演变特征表现为雷暴发生前增温增湿和增压,温度、气压出现峰值,且气压曲线显示为圆顶状的中尺度雷暴高压特征;风的变化则表现为风向呈逆时针旋转,偏北风增大并出现风速峰值.雷暴过境时,要素显示为降温增湿,出现露点锋.  相似文献   
954.
濮阳高新区洪灾城市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2004年濮阳高新区气象和洪灾实况资料,分析了洪灾时空分布及城市经济损失特征.采用分等级、分资源类型的参数统计、回归分析和加权平均等方法,探讨了洪灾损失的评估步骤和技术方法,建立了城市洪灾损失的定量评估系统模型.选用2005--2006年濮阳高新区典型的洪灾事例验证该方法、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洪灾损失评估定量计算结果与社会经济损失调查统计数据比较接近.结论认为:洪灾损失评估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洪灾损失作出定量评估,技术方法是可行、可操作的,为政府指挥防洪抗灾提供理论分析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5.
台风麦莎渤海转向的可预报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高拴柱  孟智勇  杨贵名 《气象》2009,35(2):8-14
利用MM5模式研究了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在渤海向东北转向路径的可预报性.试验用不同的积云参数化方案、不同的预报时效分别从确定性和集合预报角度对"麦莎"在渤海向东北方向的转向过程做了模拟.结果表明,"麦莎"在渤海的转向可预报时效为48小时左右.不同的积云参数化方案对台风麦莎路径的48小时预报结果显示台风均转向东北,预示"麦莎 "基本不会直接影响北京.60和72小时的预报结果显示,Kuo和Betts-Miller积云参数化方案的台风模拟路径与实况比较接近,而Grell和KeinFritch积云参数化方案的台风模拟路径却偏向了实际台风位置的西北,台风有可能直接影响北京.研究表明,对于台风麦莎而言,时效超过两天的转向预报可信度较低,Kuo和Betts-Miller积云参数化方案的预报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956.
1956-2006年中国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全国541个站的均一化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6-2006年我国高温日数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和江南地区。高温日数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新疆的高温日数有准3 a的周期变化,中国东部4个地区的高温日数都存在3~6 a的周期变化。中东部地区高温日数由减少转变为增加趋势的时间并不一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延迟。  相似文献   
957.
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附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经济转型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美国和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为显著,相对于1990年,2005年其增幅分别为19.2%和28.6%;英国和德国能源部门温室气体减排量最为显著,其减幅分别为7.8%和17.4%.在2005年,有超过一半的附件-国家的实际排放量低于其目标排放量,履约进展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958.
2008年1月18-22日河南区域暴雪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NCEP 6 h一次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18-22日河南省出现的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低空切变与地面经华北扩散南下的冷空气相互配合是此次暴雪的主要成因;700 hPa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供应;中低层"天南地北"的流场配置加大垂直切变,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致使降雪强度加大;低空辐合、中高空辐散产生的强烈上升运动,是出现暴雪的有利动力条件;暴雪落区与湿位涡的斜压项MPV2负值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59.
黄河中下游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河中下游地区44个测站1978-2005#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和REOF方法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可分为全地区一致、陕西省北中部和晋陕两省交界处为中心、晋陕豫三省交界处为中心、晋陕两省北部为中心、河南省西北部为中心等多种分布型.  相似文献   
960.
利用1959-2006年平舆县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平舆县的年、季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并用Mann-Kandell检验法对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表明:48年来平舆县气温以增温为主;就各季节而言,除了夏季以降温趋势为主外,其他各季节均以增温趋势为主.特别是冬季,增温趋势十分显著.利用Mann-Kandell检验法对逐年平均气温突变检验结果显示,在1989年附近可能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